APP下载

《裂缝》中人性恶主题的原型分析

2011-04-11李楠楠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伊甸园荣格罪恶

李楠楠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裂缝》是导演乔丹·斯科特2009年的处女作。电影上映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本文主要将《裂缝》与《圣经》的原罪故事进行比较,通过场景、故事构成模式、人物性格设计及命运走向分析,来揭示人性恶具有原型意象,并阐述此种原型的特征。

一、罪恶滋生的场景及构成模式

《圣经》在开篇展示了美丽的人间仙境伊甸园。根据记载:“神在东方建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树上的果子作为食物。”“有河从伊甸园流出来滋润那园子。”孤岛式的伊甸园恬静美丽,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在这里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然而不久,他们受到撒旦(蛇)的诱惑,因为对智慧果的好奇,违背上帝的意愿而偷吃禁果。概括来说,《圣经》伊甸园场景中罪恶的构成模式为“人类始祖(无罪恶)——蛇(撒旦)诱惑——对食物(智慧果)的需求——犯下原罪(人类罪恶的本源)。这也是基督教中的“原罪说”。从亚当、夏娃开始,人类的自由意志不断受到挑战,因屈服于外界诱惑走向罪恶,这种罪恶一代代地遗传下来,构成人类社会各种形式的罪。因此,《圣经》故事与基督教的教义提示了人性本质是恶,而且这种恶性不受自由意志支配,具有先天的遗传性。

《裂缝》场景设置在一个风景如画、田园牧歌式的英国乡村,故事发生的女子教会学校座落在这样一个与城市隔离的小岛上。岛上绿树成荫,湖水清澈,风光旖旎,就像一个世外桃源。女孩子们在这里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快乐生活。虽然她们内心有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异性的幻想,但美丽、博学的G小姐似乎能满足孩子们对一切的向往。她那浑身散发出来的黑色又神秘的感觉,让学生为她倾倒;那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经历,让女孩儿们艳羡。G小姐成为众女孩释放思想和实现自身超越的载体。在她的管教下,学生们努力练习跳水,有秩序地生活,一切显得井井有条,整个跳水队就是文明社会的缩影。然而,随着费尔玛的到来,文明的秩序渐渐被打破。这个来自外面世界的精灵,有着非比寻常的游历经历,也拥有过刻骨铭心的浪漫爱情......这些都常常吸引着这群懵懂、无知盲目的少女,甚至是高傲的G小姐。需求的天平开始失衡,G小姐将所有关注都投向费尔玛的同时,同伴们的嫉妒和猜疑接踵而至。女孩儿们用尽方法试着让费尔玛离开,在G小姐的唆使下,最终暴虐地追逐殴打费尔玛......至此,人性中的恶已经显露无遗。在欲望的驱使下,孩子们彻底摆脱了文明的束缚,显露残忍的本性,享受着折磨同伴带来的快感,她们纯真善良的观念已经荡然无存。与《圣经》中的原罪模式对照,小岛的环境正像人间的伊甸园,纯真的孩子对应无罪的人类始祖的形态,因受到美女蛇G小姐的唆使和诱惑,产生对暴力和血腥的心理诉求,最终违背上帝的意愿而犯下罪行。

二、人物性格及命运分析

《裂缝》除了场景照应《圣经》中的伊甸园外,主要人物性格及命运发表也同样与《圣经》中的人物有着同源性。

(一)耶稣式人物费尔玛。根据《圣经》记载,耶稣以救世主的身份被上帝派去人间拯救罪恶的人类。他是孤独的,他常常独自去旷野里游荡;同时,他又是苦难的,他的美德为人类所不容,要以血肉之躯为人类赎罪,使世人获得拯救。耶稣作为圣子来帮助人类,说明人类是存在罪恶的;然而,人类却残忍地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更加说明人类内心深处的罪恶是根深蒂固的。幸运的是,耶稣的行为唤醒了人类的良知,使人类勇敢面对恶的本性。

《裂缝》中的贵族女孩费尔玛刚到学校时表现得少言寡语,独来独往,她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去原野散步沉思。她的本性是善良的,面对同伴的冷落与敌对,她选择宽容和友善。她还真诚地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历,以一种导师式的引导为那些涉世未深的少女打开心门。也正是费尔玛发现并指出,G小姐奇妙近乎魔幻的游历经历只不过是谎言似的剽窃。费尔玛身上并不存在恶,她试图向同伴揭示真相,帮助她们摆脱G小姐的掌控,走向独立,拥有完整的人格,她是耶稣的化身。同样,她的命运对耶稣一样悲惨,不被人理解,最终被“钉上十字架”。费尔玛死后,女孩们的良心受到谴责,良知开始觉醒,意识到了罪恶的可怕。

(二)撒旦式人物G小姐。《圣经》中,撒旦是上帝的敌人,他诱惑人类偷食禁果,使人类犯下代代相传的原罪。

《裂缝》中G小姐的出场颇具特点。她在唱诗班欢快的歌声中出现,一袭黑色打扮,庄重中透出阴郁神秘的气质。黑色通常是邪恶和魔鬼的象征,也预示着G小姐是与上帝为敌的撒旦式人物。她试图激发人类本性中的某些特性,在跳水课上她不断地对女孩儿们重复要“唤醒自己的欲望,释放本能冲动”。费尔玛的出现对于G小姐是致命的威胁。起初,G小姐以讨好和恭维等方式诱惑费尔玛。然而,当费尔玛的救世主的物质逐渐展露,这条美女蛇无法再给予对手生存的空间。既然诱惑无果,便要用尽一切办法毁灭对手。G小姐毁灭费尔玛的方法有两个:首先,玷污“圣子”的圣洁。她诱奸了在午夜狂欢中醉得不醒人事的费尔玛,在上帝的使者身上刻上魔鬼的印记;接着,她又千方百计地诱惑其他女孩对费尔玛进行疯狂追打,引导胁迫孩子们走向恶的道路,并最终残害了费尔玛。撒旦的特征在G小姐身上显露无遗。

(三)获得拯救的人类代表黛。《圣经》中,亚当、夏娃原本是无罪的人类始祖,夏娃受到撒旦的诱惑,又摘下果实诱惑亚当,亚当将上帝的告诫置于脑后,在上帝发现后,亚当用自己的行为虔诚地赎罪。

《裂缝》中,跳水队长黛是女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这帮女孩的领导者,她的观点影响着其他同伴。在同龄女孩中间,她是权威的代表。然而,最终她没能摆脱“撒旦”的诱惑,参与到迫害费尔玛的行动中,甚至不由自主地帮助G小姐害死了费尔玛,犯下可怕的罪。在最后,黛并没有沦落为像G小姐一样的魔鬼,而是为自己“童心的泯灭和本性的黑暗”深深忏悔。黛选择离开是在认清了真相后带着判断力的离开,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人类与撒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类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后能够赎罪,通过忏悔进入“天堂”。以黛为代表的女孩团体很好地诠释了《圣经》中救赎的内涵。

三、《裂缝》人性恶主题的原型分析

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在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认为,在人类的无意识中有一部分是超越个体乃至民族、种族的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与集体性的心理活动,这就是集体无意识(colletive of unconciousness)。“它既不是生育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1]它在人的一生人几乎从未被意识到,但它却会深刻地影响个人乃至社会的各种行为。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各种原型(archetype)。所谓原型,就是超越个经验的、先天的非个人的形式,它为个人的行为提供一套预先的模式,使个体在某种特定情景中作出特定的反应。荣格认为原型是“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普遍现象”。[2]

在长达几千年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类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违背造物主(上帝)的意愿,相互掠夺与残杀,甚至发动战争。正如上帝寓言的那样:“人类的存在是罪恶和混乱的。”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推进,人类努力尝试着摆脱恶的纠缠。然而,一次次的失败证明了恶带有很强的遗传性。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人性恶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原型进行研究。“性恶论”是《圣经》中的一个典型主题。人类始祖自犯下原罪开始,这种罪恶便作为“种族记忆”和“普遍意象”代代相传,无人能摆脱恶的印记,人性恶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裂缝》设立了一个伊甸园式的原型场景。在这里,受过文明教育的孩子们本来可以凭借自己的“善良与纯真”构建一个美好的人间乐园,然而由于本性恶的驱使,她们丧失了“行善”的能力,化文明为暴力,衍生出嗜血的野蛮行径。这充分说明人性恶具有本能性。费尔玛作为耶稣的原型,被人类罪恶所累钉死在十字架止,以G小姐为代表的撒旦原型却笑到了最后。充分证明了人类在罪恶面前的软弱无能。正如荣格所说:“你知道,要是你生活在原始时代的环境;与原始初民们聚居在原始森林中,你便会懂得那种现象。由于某种诱惑,你会陷入冲动之中,同时作为事先料想不到的举动来……你知道,原型是一种力量。它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力量,能在瞬间抓住你,就像疾病的突然发生一样。”[3]

四、结语

《裂缝》讲述了一个纯粹的发生在学校女孩之间的故事。讨论了是什么让温文尔雅的老师和纯真可爱的学生变得不可理喻,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何只能以暴力作为交际的工具。人类的暴力倾向,并不是大环境的改变胁迫人们做出的一种应急反应,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罪恶。这种恶已然成为一种本能,它所具备的原型特征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1]荣格著.李德荣编译.荣格性格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吕凯.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1).

[3]F费尔达姆.荣格心理学导论[M].刘韵涵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伊甸园荣格罪恶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伊甸园
罪恶
伊甸园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谢欣:伊甸园ENED
荣格 厚积薄发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
荣格宫心计
罪恶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