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厌学现象研究综述
2011-04-11薄运玲
薄运玲
(郑州轻工业学院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02)
综合分析研究大学生厌学的文章之后,笔者对于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研究方法;二是列举大学生的厌学状态;三是探讨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四是关于改善大学生厌学的途径、措施。
一、研究方法
关于大学生厌学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研究法和访谈法。内江师范学院廖红运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发放问卷抽查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艳霞指导的论文设计了大学期间逃课的人数调查表、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表等对河北轻工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洪名勇、周薇对贵州大学的学生就调查学生的专业分布、学生逃课的手段、对逃课与成绩的关系设置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进行了调研。
二、厌学状态
关于大学生厌学状态的研究主要有大学生学习倦怠、大学生厌学、大学生逃课等方面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对大学生厌学状态主要列举了以下几种情况:大学生厌学现象程度较轻、次重、严重的不同表现;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与年级、学科、性别分布;大学生逃课的种类、课程、时间分布;逃课的模式;逃课后的去向;逃课的心态和对逃课的认识。
佳木斯大学的李阳认为大学生厌学现象程度较轻的表现为被动的、盲目的学习,程度次重的表现为厌学专业理论课,最为严重的表现为根本不学习。孙东媛认为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年级差异明显,大一倦怠水平最低,大二和大三倦怠水平最高,大四倦怠水平次之。从专业差异上讲文科生学习倦怠水平明显低于理科生。从性别上讲女生学习倦怠水平低于男生。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艳霞指导的论文《大三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分析》,把大学生的逃课现象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所谓显性逃课即直接不去上课,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去上课,但在课堂上不是专心听讲,而是玩手机、聊天、睡觉等。其中隐性逃课的比例明显高于显性逃课的比例。就大学生逃课的时间段来讲下午和晚上逃课较多,上午相对较少。就课程而言,公共课和选修课逃课的人数多于专业课。就逃课模式而言,100人以上的大班逃课较多,30人左右的小班逃课较少。就大学生逃课后的去向而言,睡懒觉的居多,其次是去图书馆上自习,再次是上网做兼职,逛街购物的人较少。按照大学生逃课的动机和目的又分为惰性逃课和理性逃课,惰性逃课是指即逃课又逃学,而理性逃课是指逃课不逃学,有自己的学习规划。洪名勇、周薇认为城镇学生逃课率高于农村学生。
三、厌学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大学生自身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社会原因。
大学生自身原因主要有对大学认识错位,丧失学习动机;对大学新环境的适应不良,找不到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自控能力差,惰性、贪玩。佳木斯大学的李阳认为高中时期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即考上大学,一旦进入大学,认为万事大吉,丧失学习动力。朱书玉、余焕久、王士提认为大部分学生中学时期的日常生活都是由家长承包,到大学后完全靠自己不适应,产生恐惧感,进而厌学。曹喆认为有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缺乏了解,高中时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有一种神秘感,甚至认为大学是非常神圣的地方,进入大学后,这些神秘感随即消失,面对的是现实生活和学习,这种心理落差,产生了消极心理和厌学情绪;进入大学后,大学的管理和高中时期完全不同,高中时期父母和老师的管理比较严格,大学没有了家长的监督,老师上完课后就走了,联系较少,学习主要依靠自己,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惰性贪玩的天性战胜了理智,久而久之,学习跟不上,产生厌学心理。
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因素、课程设置和学校管理模式。何小虎认为部分教师不负责任,上课不认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有些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上课古板,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心里。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模式使教学质量下降,导致学生厌学;河北理工大学赵艳霞指导的论文《大三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分析》认为课程的内容与专业不相符,学生不感兴趣也是学生逃课的一个原因。洪名勇、周薇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不符合学生的兴趣,有些课程不切实际、形同虚设,老师也不负责任,照本宣科,从而造成学生厌学。
造成大学生厌学的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就业形势和经济因素。朱书玉、余焕久、王士提认为中学时期学生以学习为主,社会关系简单,到了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人际关系复杂,会出现负面情绪,从而厌学。李阳认为就业形式的严峻使大学生易变得浮躁、急功近利、从而厌学;大学生易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各种各样的社会阴暗面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心灵,误导了他们的行为,产生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实用主义的处世观,扭曲了学习态度;贫困生到了大学忙于挣钱,不能安心学习,成绩下降,从而厌学。曹喆认为很多学生学习是为了增加求职的资本,获得工作的手段,出于功利目的,一些和社会现实、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他们就会选择出逃,从而厌学。
四、对策、措施
在研究大学生厌学的文章中,都针对大学生厌学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改善教学。(2)调整课程设置。(3)改变学生学习态度。(4)加强学校管理。(5)改革考试制度。(6)改善校园文化环境。
廖红认为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减少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洪名勇、周薇认为提高老师自身素质,改善教学方法是解决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因素。赵艳霞指导的文章《大三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分析》指出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从实际出发使其和专业更加对口,拓展选课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公选课学习。洪名勇、周薇认为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加大应用型和实践型课程在总学时中的比重;适当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科目、超前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具有适度的超前性;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学生学习的课程当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动向,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曹喆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针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应抓住机会,在大一开设新生教育课程,使学生明确大学的学习目的和方法,并进行专业入门教育,使大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明确专业方向,增加学习动力;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其调整心态,积极对待学习生活;此外还应正视社会现实,传授有用的实际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李阳认为应加强学校管理从严治校。赵艳霞指导的文章《大三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分析》认为应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方法应该多样,采取笔试、口试相结合或学生通过查资料、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综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风建设。曹喆也认为应改善学校周边环境,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大学生厌学现象表面上反映了学生对学业的态度,实际上它关系到教学体制、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师素养、学生思想行为、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廖红.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2]李阳.浅析当前大学生厌学心里[J].学理论,2010年第20期.
[3]何小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前沿,2010年6月号.
[4]曹喆.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心理学探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洪名勇,周薇.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第4期.
[6]韩苗,陈红雅,李楠,王立杰,石佳,刘立,靳秀伟,刘佳.大三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7期.
[7]朱书玉,余焕久,王士提.大学生厌学心理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0年5月.
[8]孙东媛.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与对策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