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
2011-04-11黄永奎
黄永奎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一、“破窗效应”的起因及在教育中的意义
早在1969年,学者辛巴杜做了一项实验,他将两辆模样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美国的两个不同的地方。一辆车把车牌摘掉,顶棚打开后,当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另一个地方的完好的车,竟然过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于是他拿起了一把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奇迹出现了,刚过了几个小时,那辆车就被人盗走了。美国人威尔逊和凯琳经过观察总结出:环境的好坏可以对人产生很强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于是,这两个人便得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理论:若一幢房子的一扇窗户玻璃被人打破了,如果不及地维修被打破的窗户,别的人可能会受到暗示和诱导去打破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1]这个理论被称为“破窗效应”。
人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不断地研究。教育学家发现,“破窗效应”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它对高校的班级管理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在日常的高校班级管理中,当班里个别人出现违规行为,如果不去及时地批评指正,将会出现“破窗效应”。如此恶性循环,将会导致班风、学风,甚至于校风越来越差。因此,如何破解“破窗效应”危机,在当今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
二、“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诱发因素透视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破窗效应”时常凸现,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因素的诱发作用,这些因素主要有:
(一)“第一次”失败辐射的恶劣效应。“第一次”失败辐射的恶劣效应会导致“破窗效应”。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和打击。当第一次失败时,如:四、六级考试未过;因违纪受到学生处公开记过处分等,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和从容应对能力,极有可能会自暴自弃,走向“第二次”、“第三次”……甚至走向罪恶的深渊。
(二)规章制度的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也是诱发“破窗效应”的主要因素。如果学校的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投机的学生就会钻空子。对于规章制度如果执行或处理不到位,会带来不好的效果。如:学校对考试违纪学生处理不到位,该给的处分没给,最终不了了之,这样学生就会认为学校只是做做样子,不会动真格的,于是就会有更多的人考试违纪。
(三)教师言传身教的失败。作为高校教师,若在言传身教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就会被学生模仿。师者,楷模也。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课下也要时刻保持正派形象,切不可授人以柄。不然被效仿,可能会引发“破窗效应”,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和损失。
(四)对犯错学生教育方式、方法有问题。当学生犯错时,辅导员要找学生谈话,进行及时教育。如果不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会诱发“破窗效应”。如:对学生大吼大叫,动不动就找家长,动不动就给处分。特别在公共场合,切忌不要出现这种情况,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面子。所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要教育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更要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学生有可能采取极端的做法,甚至走上绝路。
三、容易出现“破窗效应”的主要环节
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作为一个学习、生活特殊群体,容易出现“破窗效应”的环节众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纪律、考风考纪方面。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环节。因此,组织教学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处理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方面,决不能手软,姑息迁就,处理一定要及时,公开,公正,否则可能会导致“破窗效应”。考风考纪也是容易出现“破窗效应”的主要环节之一。当学生考试作弊被抓后,一定要严肃处理。
(二)生活和学习习惯方面。生活习惯也是容易形成“破窗效应”的主要环节。当前好多大学生不能遵循正常的作息时间,往往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甚至打游戏到深夜,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作息时间。还有些同学早上爱睡懒觉,有的甚至成为“旷课大王”。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学习“八荣八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学习习惯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要教导学生早睡早起,读书时心神要专一。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乃文武之道,老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文明礼貌方面。大学是育人的场所,文明礼貌是一个大学生为人处事的最起码准则。现在对老师不尊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并不罕见。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遇到不讲文明礼貌的行为,应该给予及时地批评和指正,不能放任自流,否则一旦形成风气,将会污秽校园,更多的学生就会被“传染”。
四、防止“破窗效应”的措施
(一)加强预防,未雨绸缪。为了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必须平时要加强预防,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老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上课要潜移默化育人思想,辅导员开班会、走访宿舍要进行宣传教育。针对学生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进行教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要播放教育影片和通过学校宣传栏、班级板报、校报等宣传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于学生越轨行为和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给学生讲解,分析弊害,防患于未然,以便有效地阻止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
(二)处理班级问题要做到快、准、狠。对于班级管理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处理一定要做到“快、准、狠”,不能拖泥带水,第一要“快”,事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找当事人谈话,做好记录,依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迅速作出处理,并给予公示,以此警示周围的其他同学。二要“准”,找出病根,对症下药。迅速分析出问题所在,不要在问题核心外打转转,搔其皮毛,最终解决不了问题。三要“狠”,要有铁的手腕。如果处理不到位,不仅不能起到震慑作用,而且出问题的同学可能还会再犯。
(三)优化环境,以防越规事件滋生蔓延。不好的环境将会滋生蔓延事件的发生,更会助长“破窗效应”的出现。优化环境,包括身、心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个既包括学校的硬件建设,又包括软件建设。净化校园环境卫生,做到整洁优美。同时要苦练“内功”,提升师生的精神文明。特别是学生越规事件发生后,要迅速出击,果断处理,荡清污垢,还学生一个洁净的成长环境。苍蝇、蚊子总是在肮脏、黑暗的环境中滋生,如果环境不净化,会滋生越来越多。育人也是一样,我们应该优化环境,防止越规事件滋生蔓延,以免助长“破窗效应”的发生。
(四)慎重对待学生的“第一次”。当学生犯了错误,出现了所谓的“第一次”,一定严加处理,不能留有余地,不然还会有“下一次”,甚至“下下一次”。“亡羊补牢”重在“补”,不及时补救,将会有更大的损失。所以对待学生的“第一次”,一定要慎之又慎,既要处理得当,又不失校风校纪的威严,对学生要摆事实,讲道理,告之:处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是手段,希望通过惩戒,认识到自身错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五)班级评价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俗话说的好:一句表扬胜过百句批评。学校管理要以“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大学生不是小孩子,自尊心都很强,要给予他们应有的尊严。社会学家伯克和斯特茨研究了很多方案,用来探寻人们情感激励过程中身份的获得与失去。发现给予一个正处于逆境中的人表扬和鼓励相当的重要。当角色身份得到他人反应的支持,人们就会经历积极的情感过程;他们的自尊心将得到加强,这又帮助他们远离获得身份过程中的周期性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2]如果在公开场合对一个学生或整个班进行评价,一定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这样,才会使同学们看到希望,从而不断进取。反之,如果整天都是铺天盖地的批评,会让学生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意志痿迷,甚至于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六)努力促使后进生和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的转化。
后进生和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转化是辅导员老师最头痛的两大难题。有效解决这两类学生转化是促使学风、班风好转的关键。因此,要努力促使这两类学生的转化。对于后进生,要采取各种措施令其转化。对其思想和行为要密切关注,随时给予纠正,以情感化,促使向好的方向转变。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更不可忽视。作为辅导员,必须善于发现此类学生,在班里要设置心理委员,一有情况,马上汇报。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必须找其病根,方可匡正其扭曲的心灵。与之谈话,首先要尊重他,给他以倾诉的空间。然后帮他走出内心的阴霾。
(七)批评处理学生要注意“有度”。批评处理学生虽然要严,但不可超过限度。物极必反是自然法则。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不容分说,就大批特批,极容易激发矛盾,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但不听老师的话,反而殊死反抗,到时会陷于难以挽回的局面。因此,批评学生要注意方式、方法。最起码首先要尊重学生,再帮其分析弊害,切不可带着情绪批评处理学生。人性化管理要求老师要以学生为本。批评处理学生要做到有理,有节,有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认识错误,走出低谷,向好的方面发展,不致于陷于“破窗效应”。
[1]破窗效应[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6893.htm?fr=ala0_1_1
[2](美)乔纳森.H.特纳著.邱泽奇,张茂元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