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四化两型”发展战略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1-04-11邓微
邓 微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校 (院 )长、教授 )
在推进“四化两型”发展战略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邓 微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校 (院 )长、教授 )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民生改善的重要时期。湖南省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坚持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正是适应新时代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一、改善和促进民生是“四化两型”战略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并没有成为一种自觉。政绩观上出现的问题,长期执拗地引导着各级政府狂热、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以至于形成 GDP崇拜,其所导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久转不变”;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则“久拖难解”。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动态调整,不仅导致经济发展资源供求矛盾尖锐,并且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
湖南将推进“四化两型”作为体现科学发展观主题、实现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四化两型”战略的实施将直接从多个角度惠及民生。
“两型社会”建设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政策调控为手段,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将经济运行过程与资源运行过程、生态环境运行过程、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实现湖南省的可持续发展,把湖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最宜居兴业的地区之一,民生建设寓意其中。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将加速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先进产能,提高整体社会生产力,其既能够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又好又快增加,为民生改善提供丰富的物质支撑;又能够在提升产业结构中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其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改善和惠及民生:一是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政府会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落实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促进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二是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生产力水平,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确保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更好地解决“民以食为天”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新型城市化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壮大。通过新型城市化发展可以加快发展城乡服务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新型城市化不但在快速提高城镇化率过程中改变居民的城乡分布格局减少农村人口比例,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享受现代城镇文明,并且可以在新型城镇化中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从而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可以见得,“四化两型”发展战略的实施,把富民优先落实到了发展的各个领域,充分体现出改善和促进民生是“四化两型”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二、实施“四化两型”发展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需注意的几个关系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在阐述“四化两型”发展战略的内涵和目的时言简意赅,他说:“推进‘四化两型’发展战略的目的是更好地将做大蛋糕、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有机协调统一起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推进“四化两型”发展战略中做大、做好、分好“蛋糕”,必须注意处理好几大关系。
1.“做大蛋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一要务,处理好维护社会发展动力机制与使全民分享文明成果机制构建的关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具有充足的经济实力,加快科学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形成具有生机活力的社会发展动力机制。利益主体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存在和运行的必需条件,也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直接原因。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让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如何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湖南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源于利益结构调整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包括贫富差距问题、既得利益群体问题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湖南的发展很难顺利地持续下去。尊重市场经济推进下的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正视市场经济推进下的收入分配差异,在不破坏市场机制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调适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应该是我省实施“四化两型”发展战略的睿智选择。
首先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好两个良性机制:一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为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公平、市场规制科学的良性条件下竞相发展。二是确保劳动者获得劳动就业岗位和劳动报酬的机会相等,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劳动积极性,确保劳动者有尊严地劳动。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良性机制的构建形成让社会财富的源泉持续涌流的态势。
第二完善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良性机制将民生问题解决好。湖南在“十一五”期间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湖南省已进入了经济总量万亿元俱乐部,总量进入全国十强,2009年的经济发展速度领跑中部地区。但是 2009年湖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88%;同时湖南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出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的 7.9个百分点。所以必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人民能够分享社会文明成果生存条件不断改善,能够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就会对社会产生认同感,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实现社会和谐。真正实现在省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做到藏富于民,全民共享社会进步新成果。
2.“做好蛋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兼顾好人们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湖南“做好蛋糕”的重要的时代背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必须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有机结合起来的同时,将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地结合起来,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目前社会福利最大化与未来增大社会福利发展后劲最大化的关系。
近些年来,投资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湖南省居民消费率 2001年 68.9%、2005年为 61.0%、2009年为 50.9%;投资率则分别为 31.1%、39.1%、51.9%。2009年,湖南投资率比 2005年上升了 12.8个百分点;消费率下降了 10.1个百分点。消费率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马克思曾经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 9页)。马克思的这段话,既阐述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又强调了生产的动因与目的。“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保持健康增长的主要动力应基于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要紧紧抓住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这一有利时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促进由投资需求向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转变,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将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3.“分好蛋糕”要坚持公平正义、和谐发展原则,处理好收入分配中的各种利益和比例关系,形成科学的收入分配格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在增长、财力在增加。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如何“分好蛋糕”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需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之间的比例关系;处理好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处理好打造政府形象、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发展成就的“形象工程”与直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处理好不同群体、不同利益集团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首先在初次分配中同时注重效率与公平,企业之间实现公平竞争,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打击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平等竞争法则,加大对垄断的规制力度。在政府、企业、劳动者三者的分配中要促进科学合理格局的形成,在目前劳动者工资报酬所占比例持续下降、所占比例偏低的状况下,要特别注重确保劳动者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其次要注重投资与消费比例的科学,维护好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再则在消费格局中,要前方百计扩大居民最终消费的比例,尽量减少行政管理费用,在宜居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中防止在基本民生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困难群体问题突出的情况下,搞“摊大饼”式的建设和过分追求外在的形象建设。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分清轻重缓急,将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放在首位;将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形成高品质的生存生活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重个人收入分配的公正、公平,在维护好各个利益群体正当利益的同时,特别注重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
三、在推进“四化两型”战略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推进“四化两型”发展战略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居民收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 ,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还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力。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减少结构性失业,实现适度充分就业
“四化两型”战略实施必然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结构加速变迁、城乡二元结构缓解。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会直接导致就业走势的改变,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十二五”期间,我省就业走势将会更多地从农业向制造业、服务业转移。这种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必将使就业结构性问题与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问题纠结在一起使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在推进“四化两型”发展战略中,要高度关注就业这个民生之本。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大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破产企业失业职工等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二是完善市场化就业体系建设,改善就业环境,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提高就业质量。三是特别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在政府科学规划和有效引导管理下,采取政府与社会各种力量结合的方式,扩大技能培训范围、提高技能培训实效,提高劳动者市场竞争就业能力,减少结构性失业。四是继续发挥我省“劳务经济”优势,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良性流动。
2.完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实现公共产品的均等化供给
推进“四化两型”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是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在实施“四化两型”发展战略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全面调动各类主体参与建设、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巨大的发展合力。同时政府要做好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好促进发展的制度政策、维护好市场竞争秩序、弥补好市场缺陷。湖南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5-2007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表明,湖南属于第三层次社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社会发展总指数与全国平均总指数相当,但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较弱。2005年至 2007年,湖南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 16、16、17位,而这三年公共服务领域指数的排名分别为第 19、22、20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首先要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009年我省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 60.3%,还必须积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巩固新农合广泛覆盖的成果,加快拓展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面、探索城镇无职业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续接机制。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强社会保障为社会成员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第二,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突出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便捷、廉价、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第三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在打造“东方莱茵河”的同时,注重搞好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省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3.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稳定物价,保障人民正常生活
“四化两型”建设在一定时期会带来较大的环境保护、低碳排量增加的支出,换言之,会给增加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要求,就需要更科学的谋划和更有效的制度供给。要采取降低行政管理开支、降低公务消费、阻止重复建设开支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要千方百计稳定物价降低居民生活成本。2010年 11月 CPI涨幅达到了 5.1%,创两年来的新高,特别是食品涨幅高达 10%以上,大大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居民收入增长的意义。所以,在实施“四化两型”发展战略中,必须注重市场监控,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违背市场规律人为哄抬物价行为;采取积极引导措施调整生产结构,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与此同时还应建立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适时、便捷地给困难群体以必需的生活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