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立以马斯诺理论为哲学基础的教育体制
——论如何把城市知识人才引流到中国农村基层教育单位

2011-04-11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斯诺农村基层毕业生

曾 霞

(河南大学 翻译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确立以马斯诺理论为哲学基础的教育体制
——论如何把城市知识人才引流到中国农村基层教育单位

曾 霞

(河南大学 翻译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匮乏,急需补充年青的知识人才。与此同时,相当多的高校大学毕业生滞留在城市,就业困难,面临巨大的群体性就业压力。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的人类生存“五大层次需求”这一人性论,来制定教育政策,顺应个人“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能,顺势把城市富余的知识人才引流到急需新鲜血液的乡镇基础教育单位。

农村基层教育;大学生就业压力;人的层次需求;趋利避害;教育体制

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结构性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支撑基层基础教育的知识人才很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陷入群体性就业困境。也就是说,一方面,事关中国百年大计的乡镇基础教育岗位急需优秀人才,却求而不得;另一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优秀的知识人才宁愿在城市失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虽然政府实施了“农村特岗教师计划”①、“农村硕师计划”②、“国培计划”③等措施,但由于没有从教育体制上根本解决问题,参与“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农村硕师计划”的大学生合同到期后难免重新回流到城市。

一、中国农村基层教育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问题

(一)农村乡镇基层基础教育的困境

中国农村基层基础教育(指县级以下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与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教育经费紧张,校舍年久失修,卫生条件很差,教师办公环境简陋,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和图书资料匮乏。有些农村学校的教师根本就没见过电脑,离现代化教育很遥远,更谈不上实施什么新课程改革了。另外,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教师少,美术课、音乐课基本变成了学生的作业课,体育课成了“玩耍课”。

由于农村办公条件简陋,生活环境艰苦,工资待遇偏低,一些优秀的农村教师总想调往县城或其他城市,致使一部分优秀的师资力量流失。2010年12月1日凤凰网教育栏目转载了《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是《乡村教师工资低,生活条件差,多选择逃离教育》,这篇文章的一个副标题是《调到村里教书就像去“充军”》④。而在江苏教育新闻网上一篇题为《我为农村师资力量而忧虑》的文章则反映了乡镇农村教育真实的现状⑤,文章列举了农村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缺乏资金、缺少人才的困境必将剥夺农村孩子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严重影响他们个人的未来发展,使他们在社会的竞争中还未开始起跑就已经落后。这必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使穷者更穷,困者更困,由此将会加速社会的两极分化,加大城乡差距的鸿沟,造成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与人才分布不均衡的恶性循环。

(二)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虽然农村教育缺乏师资力量,急需年轻有为的知识人才,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城市的问题恰恰相反:由于高校扩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激增,城市难以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来消化急速膨胀的知识人才,大学毕业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就业困难,甚至陷入群体性的就业困境。网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

近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该市高校已就业、未就业的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的在校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一半的高校毕业生实际收入低于期望值,六成毕业生即便毕业时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2006年12月29日《北京晨报》)⑥

由于县城、乡镇等基层单位工资待遇偏低,生活艰苦,大学毕业生宁愿蜗居在城市,甚至失业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

凤凰财经网报道了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权威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新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7月底,大学毕业生全职工作签约率为49.5%,这一数据与麦可思对2007届、2008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得到55.8%、52%的毕业时就业率有一致性。⑦

也就是说,即便除去一小部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社会上仍然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现行的“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补救措施能否解决问题

虽然政府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试图着手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如实施“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农村硕师计划”、“国培计划”等,但是这些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1985年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具体做法就是“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中国城乡教育的巨大鸿沟可以说正是这种不合理的“分级办学”教育政策的必然结果。在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间财力资源与义务教育责任极不对称。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不承担义务教育的主要财政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承担着举办义务教育的筹资重任。在地方政府中,责任又层层下推,在农村推到乡级政府。但在财力分配上,上级政府(中央、省)集中了大部分收入。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中央和省级政府财力的集中更为明显,加大了各级政府间义务教育的举办责任和财力分配的不对称。政府层级越高,可调剂的资金越充裕,可承担的办学责任反而越小。县乡财政收入有限,无力对基础教育大量投入,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简陋破败;二是歧视性地处理农村教师工资,以此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因此可以说,“分级办学”政策是中国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而现在实施的“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农村硕师计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也为农村基础教育补充了一些人才,但是并没有从教育体制上根本解决问题。

在理论上,这些补救措施不会根本扭转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现实的实际执行情况也证明了这一观点。笔者电话访问了河南省确山县双河镇的双河中学和杨店中学的一些基层教师,并与开封县杜良中学的一些老师面谈,向他们咨询有关“农村硕师计划”和“国培计划”在当地的实施情况。这三所中学的教师均表示不知情,没有听说过。这说明这两项旨在提高农村基层教师教育水平的政策并没有大面积铺展开,对改善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局面影响有限。

“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影响面要广泛一些。但是这项政策也存在着很大问题。这些特岗教师三年合同一到期,便面临着再次抉择:要么离开当地,回归城市重新找工作再就业;要么留下,纳入当地教师编制,从当地县财政领取工资,接受当地的工资水平。据了解,绝大多数特岗教师都不会留在当地。

这样一来,农村基础教育阵地还是留不住优秀的青年才俊。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人才匮乏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因为三年后,这些参与“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大学毕业生当中会有相当一批人回流到大城市,重新找工作就业,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央政府倡导的“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农村硕师计划”、“国培计划”等旨在弥补农村师资力量不足、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措施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能从体制上彻底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这正如1989年开始实施的“希望工程”一样,虽然对改善农村贫穷落后的教育面貌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它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确立以马斯诺理论为哲学基础的教育体制

(一)马斯诺提出的人类“五种层次需求论”

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真正解决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应该充分了解人的自利性,借鉴马斯诺有关人类“五种层次需求”的哲学理论,调整教育方针,顺应人类“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顺势把城市富余的知识人才引流到农村基层单位。

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A.Maslou)发表了《人的动机论》一文,论述了人的五种层次需求,详尽地探讨了人性本能。马斯诺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类,即:(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交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或者说自我发展的需求。如果把马斯诺的这个理论简要概括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里面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人这种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需求本质上具有利己主义和“趋利避害”的特点。

关于这一点,古代中国的广子也有类似的见解。他写了一本书叫《广子》。在书中,他这样写道:“人之情,逢利无不趋之,逢害无不避之。”简单地说,也就是“趋利避害”。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这种共同的本性:趋向有利于自己、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事情,逃避不利于自己、会给自己带来不幸的事情。

由上可以看出,人是有不同层次需求的,本性是利己的,反映在行动上就是“趋利避害”。这不仅是人类的生理本能,更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人们没必要对它高唱颂歌也没必要对它鞭笞指责,它就是客观存在。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了解人的需求层次,了解人的趋利本性,客观看待人类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制定合适的教育政策,积极引导,合理利用。

(二)确立以马斯诺理论为哲学基础的教育政策

国家要想彻底扭转这种城乡教育失衡的局面,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借鉴马斯诺有关人性的论述,尊重人类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能,制定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政策,以实际利益吸引城市富足的知识人才到农村工作。即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立和城市大体相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老师的办公、生活和居住条件;消除歧视性工资待遇,把农村教师的工资提高到与地市级城市老师的工资相同的档次水平或者更高;在农村艰苦贫困的山区,应该给予教师额外的津贴补助,作为对他们的奖励,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承认他们的辛苦付出。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切呢?

1.把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责任从县、乡镇政府,上移至地市级政府

把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责任上移至地市级政府。简单地说,就是应该放弃现行的把农村义务教育委托给财力薄弱的县和乡级政府的政策,把义务教育的举办责任上移至地市级政府,由地市级政府对市内的基础教育和全地区的基础教育进行统筹管理、统一规划,消除城乡差别,在全地区内有效而合理地调配教育资源。与此同时,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按一定比例给当地市级政府划拨配套的教育专项资金。这样一来,地市级、省级和中央三级政府共同出资。地市级管理,一方面解决了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减少了对专项教育资金层层盘剥、层层截留的机会。届时,地市级政府可以利用充盈的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校舍和教学设备等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生活条件,增加对知识人才的吸引力。

2.农村教师的工资由地市级政府统一划拨

基础教育的办学权上移至地市级政府后,市级政府应该把全地区的教师,包括市内和农村地区的教师,放在一起统一管理,在全地区内统一调配师资力量,消除市内教师和农村教师的界限。与此同时,统一全区教师的工资标准、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使在农村地区工作的教师和在市内工作的教师的收入在同一水平线上。另外,如果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愿意扎根于农村基层教育事业,应该给予他们额外的艰苦补助,并且在职称的评定上赋予优先权,吸引他们从城市到农村工作。这样,以符合人类“趋利避害”人性本能的政策杠杆,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教育单位就业。那些自愿选择留在城市的人才虽然缺少一块“艰苦补助”的收入,但是他们享受了更多的公共资源,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那些愿意到农村艰苦地区工作的人才虽然失去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不能享受更多的公共资源,但是他们得到了一份额外的“艰苦补助”,而且在职称的评定上相对容易一些,这算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使他们心理更平衡。

3.垂直管理

建立垂直管理的三级基础教育体系:中央→省级→地市级。中央基础教育司负责制定基础教育发展目标,指导和监督各省的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省级基础教育部门负责本省的基础教育发展,对本省各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督。建立问责制度,责权分明,省级对中央负责,各地市对省级负责。

4.鼓励民间办学

让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吸收民间资本,鼓励民间资本在政府监管下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与政府办学形成竞争格局。

四、结论

农村基础教育缺乏高素质的知识人才,而城市大学生即使失业,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单位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政府部门,要想解决这一对矛盾,不能简单地用“奉献精神”、“崇高的理想”等空洞的口号号召大学毕业生奔赴农村,不能对挣扎在农村基层教育前线的教师总是给予精神鼓励而不采取行动。政府应该借鉴马斯诺有关人类生存的层次需求理论,尊重人类“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有效改善基层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居住生活条件,把基层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到地市级教师水平。如果条件艰苦,给予额外的津贴补助作为奖励,消除基层教师受歧视的待遇,以此增加农村基层教育前线的吸引力。具体措施就是:中央政府应该从现行“分级办学”这个教育体制的源头上着手,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把县和乡镇的基础教育办学权上移至地市级政府,卸掉财力薄弱的县、乡镇政府承担主要农村基础义务教育的重任,由中央、省级和地市三级政府与教育管理机构切实承担起国民基础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同时,鼓励民间办学,政府监督,形成竞争格局。

注释:

①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

②“农村硕师计划”是2004年开始实施的,是专门为农村培养骨干教师的一项政策。具体做法是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并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约聘为编制内教师,在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③“国培计划”,其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④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12/01/3288628_0.shtm l,2010年12月1日访问。

⑤作者:纪进华;工作单位:东台市台南镇小学。http://www.jsenews.com/site/boot/newsmore_a200907188612.html,2010年12月1日访问。

⑥ http://www.chinajilin.com.cn/zhuanti/content/2006-12/31/content_677453.htm,2010年12月1日访问。

⑦ http://finance.ifeng.com/money/topic/dxsjy/job/zcyw/20090803/1031088.shtm l,2010年12月3日访问。

G40

A

1007-905X(2011)04-0164-03

2011-04-10

曾霞(1974— ),女,河南确山人,河南大学翻译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猜你喜欢

斯诺农村基层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最“叛逆”的毕业生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