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哈尔滨俄侨群体发展与消亡历史考

2011-04-11马良玉宫丽艳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白俄侨民俄国

马良玉,宫丽艳

(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哈尔滨 150027)

·文史纵横·

近代哈尔滨俄侨群体发展与消亡历史考

马良玉,宫丽艳

(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哈尔滨 150027)

伴随近代沙皇俄国对东北的渗透,大批俄国侨民来哈尔滨定居,促进了哈尔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在哈俄侨群体本身也经历了从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进程。以对哈尔滨近代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俄国侨民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考察这一群体的在哈生活状况,对揭示哈尔滨近代历史的一个侧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俄侨群体;发展与消亡;历史考察

沙皇俄国奉行“黄色俄罗斯”的既定方针,自17世纪中叶以来不断向东方扩张,在19世纪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更是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不但用残酷卑劣的方式强占了新疆、蒙古、东北大片领土,还迫使清政府给予它中东铁路的筑路权,使其侵略势力进一步渗透到东北境内。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作为铁路枢纽的哈尔滨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工商业兴旺、外国人云集的大商埠。其中,在哈的俄国人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他们的人口数量和生活状况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整体上呈现出一个从发展到消亡的变动过程。

一、伴随铁路而来的殖民潮——俄侨群体的形成

根据1896年签订的“中俄密约”,沙俄获得修筑中东铁路的权利,此后又签订了一批合同章程,陆续取得了在东北租地、开矿、伐木等特权。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一大批俄国人来到哈尔滨市香坊区,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中,有筑路工程师、勘查专家、气象专家以及大量的技术工人,还有部分士兵。俄国人到来后,在香坊办厂、设气象站,成立中东铁路建筑工程局。

沙俄政府认为,仅仅几千人的护路军不足以保护铁路施工和运行的安全,应该把大量俄国人迁移到中国东北的铁路沿线,一方面保证路区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通过这样一种所谓的“黄俄罗斯计划”,来达到真正占领中国东北的目的。在沙俄政府鼓励移民的政策下,商人、农民、工匠、革命者、流亡贵族和冒险家接踵而至。1902年,哈尔滨俄国侨民已达12 000人,到1903年末中东铁路开始运营时,铁路沿线附属地内的俄国侨民人数达到了30 000人[1]408。

与中东铁路修筑人员和护路军一同涌入哈尔滨的还有大批俄国犹太人。1905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失败,俄国内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为了推卸战争责任,沙皇政府煽动反犹情绪,从而引发了国内新一轮的反犹狂潮,导致在俄国数百个城市都发生了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在华俄军中的犹太官兵和被日军遣返的俄犹战俘都不愿意返回俄国,于是他们中的大多数留在了中国东北。与此同时,纷纷外逃的俄国犹太人,从西伯利亚与远东来到中国东北。1912年哈尔滨市的总人口为68 549人,其中俄国人43 091人,占人口总数的63.7%[2]。在十月革命前的1917年,在哈俄侨数量为60 200人[3],在哈尔滨和满洲里,俄国人数量占总人口的 60%[1]409。

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强,自1900年俄国秋林公司在香坊设分公司,开始了俄国人在哈尔滨的商业时代,教堂、学校、商店、银行、俱乐部等一一建成。1911年,中国东北北部,不算采掘业,共有63 家俄国工厂。[4]792-7941913 年时,已有俄文报纸20种,各类学校12所,电影院及俱乐部10几座,另外还有图书馆、马戏团、跑马场、自行车比赛场等设施,教堂也有数座。

这一时期俄侨的职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中东铁路的行政管理人员、护路军警、铁路职工、工程技术人员等,体现了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俄侨的产生主要源于中东铁路的修筑这一特点。其次是工商业从业人员、医护人员、教师、牧师、自由职业者及一些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等[5]。

这一时期的在哈俄侨是在沙皇俄国政府殖民侵略的前提下进入哈尔滨的,他们掌握着哈尔滨的行政管理权、司法权、驻军权、捐税收缴权等,在中东铁路沿线处于特权地位,高出当地中国人一等。他们可以减免赋税1/3,犯法不受中国官府的审判。他们的生活区是地理条件好的高地,被圈在铁道的里面,铁道的外面是地势低洼的湿地,是属于中国人的生活区,中国人与外国移民的生活质量上存在巨大差距。几乎所有在哈俄侨都有固定工作,收入比较丰厚,生活比较优裕。“他们依然把华人看做是低下的。加之语言、民族习惯方面的障碍,大多数俄国人不与中国人交往。”[6]

当时,“华俄工价大相悬殊,以中东铁路工人为例:俄工头等月工资为240元,二等为210元,三等为180元,匠徒162元,学徒75元。而华工头等月工资只120元,二等90元,三等60元,匠徒45元,学徒20 ~40 元。”[7]

二、十月革命后的逃离潮——俄侨群体的发展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大批沙俄时代的贵族、将军、银行家、企业主、地主,还有许多军官和士兵、政府官员作为革命对象,受到苏维埃政权的清算,他们携带家眷和佣人争相避祸流亡东北。另有许多律师、作家、艺员、医师、工程师、教师及其家属则是由于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持有疑虑,对苏维埃政权不理解而背井离乡,也走上流亡东北之路。

据有关资料统计,1918-1920年间,约有50 000多俄侨到哈尔滨定居[8]。1920年末开始,更有大批白俄上层人士和下级官兵纷纷逃往哈尔滨。与此同时,由于西伯利亚地区连年饥荒,大批形形色色的俄国难民也潮水一般涌入哈尔滨,形成了哈尔滨俄侨数量的最高峰。至1921年1月1日,常居附属地的俄国人总数达288 025人,其中在哈尔滨165 657人。1923年初,中东铁路附属地内的俄国居民更是多达400 000人[9]120-124。哈尔滨成了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东方的莫斯科”因此得名。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东铁路的使用权逐渐转移到了苏联手上。在哈尔滨的白俄有的愿意加入新中东铁路,成为苏联侨民,还有一部分不愿加入,于是这部分人便成了无国籍白俄,有的自行迁徙他处,部分俄侨1923年后被中国政府遣返回国后,在哈俄侨数量再次锐减。

十月革命后,沙俄上层人士把持的各种大权逐渐被我国政府收回,中苏建交后,苏联政府又正式宣布放弃一切在华特权。从此,哈尔滨市的俄侨与中国人基本上处于平等地位。1920年瞿秋白在其通讯《哈尔滨四日之闻见》中指出:“以前俄国人有势力的时候,很欺侮中国人,感情稍坏,现在俄国人气焰已衰,彼此亦相安些。”[10]1929年中东路事件期间一位《民国日报》记者说:“俄人中赤白皆有,而其放弃治外法权,故咸皆循规蹈矩,不似内地各处之洋鬼子,多属傲慢蛮横,不可理喻者。”[11]

这一时期,在哈俄侨中的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加入苏联国籍的赤俄即苏联侨民和反对十月革命和苏俄政府的白俄之间,俄侨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十月革命后,大批俄侨(主要是白俄)涌入哈尔滨,其中很多人始终没有找到工作,很多人无所事事,坐吃山空,所以生活上逐渐陷于窘境。苏联政府驱逐白俄、扶植赤俄的政策也沉重打击了在哈白俄的经济发展,在哈赤俄得到苏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实力蒸蒸日上,白俄的经济实力却江河日下,很多厂矿企业等纷纷倒闭。1924年中东铁路改为中苏合营后,对白俄打击最大,他们不仅丧失了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而且大大增加了就业难度。很多怕被解雇的白俄因而加入了中国国籍。加之1930年,哈尔滨因营业萧条,劳动力过剩,各商团纷纷裁人,哈尔滨失业外侨多达20 0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白俄。在北满的白俄中约有失业者8 000人,合计其家属约有2 000人,占白俄总数的32%。其中纯粹以乞食为职业者约有600人[12]140。这些失业白俄的处境是相当困难的。白俄中的男子,有点文化的便在中国人家里教俄语;有点艺术修养的便在舞厅或餐馆当琴师;为了活下去,白俄中不少人甚至沦为乞丐、妓女、劫匪,成为当时哈尔滨社会的一大不安定因素。一些人还投靠奉系军阀张宗昌门下,成为受人驱使的白俄雇佣军,为其效命沙场。

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殖民统治——俄侨群体的衰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日伪当局虚伪地声称在满洲境内无民族之分野,即使日俄两国也不再以兵戎相见,而是“一视同仁共存共荣”。日本人在白俄中间进行的宣传,居然使白俄相信日本人在东北的统治将终止他们所忍受的压迫,总有一天日本将帮助他们推翻苏联政权并在俄国恢复君主政体以及正统宗教。张氏政权(指张作霖)覆亡以后在哈尔滨和附近地区出现的混乱局面和盗匪行为成为一种增添的因素,使白俄的绝大多数人对于1932年2月日本人进入哈尔滨表示欢迎[13]76。一些白俄甚至投靠日伪充当走卒。

此时在哈尔滨的俄国人约有8万人,其中将近4万人持有苏联护照,剩下的白俄占了一多半。亲日的白俄以罗扎耶夫斯基为首组成“俄罗斯法西斯党”,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帮凶,日本人把他们组织起来,用以对抗另一半亲苏者。他们向中东铁路施压,驱逐苏方代理人,逮捕苏方员工,煽动反苏情绪,甚至让白俄袭击铁路理事会。不但如此,日本特务机关还雇佣白俄密探,浪迹于火车站、航运码头、旅馆饭店等处,一旦发现有人言语不恭或行动可疑,就会被当成“反满亲苏”的嫌疑犯,关进日本宪兵队。在日本的高压政策迫害下,一部分苏联侨民离开了哈尔滨。有的到了上海和其他中国城市,有的回到苏联。截至30年代中期,70%的犹太人离开了哈尔滨。

1935年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将中东铁路转让给日本和伪满政府。此后苏联撤走中东铁路的苏籍员工,更使在哈俄侨的数量大幅下降。据统计,1934年哈尔滨有苏籍侨民25 045人、白俄35 579人。随着苏侨大批回国,至1936年2月在哈尔滨只剩下苏侨7 804人白俄30 589人[14]。

日伪当局利用白俄反对苏俄,达到目的后,并没有优待这些白俄。这些白俄很快就尝到了投靠日本人的苦头。在白俄的商行和店铺中不管店主是否愿意都被安插了日本“顾问”,这些顾问的薪水要俄国店主支付。加上白俄之间经常发生倾轧,在日本人面前互相揭发给对方加上“亲苏”、“反满”的罪名使日本人得以乘机敲诈勒索。其中轰动一时的是1933年发生在哈尔滨的卡斯帕被绑架事件。许多白俄不堪忍受,纷纷外逃。1938年8月,哈尔滨的白俄一下子就走了700余人。他们一部分加入苏联国籍,返回苏联;一部分跑到欧洲、大洋洲、北美等地。到1939年时,在哈尔滨的俄侨只有1 000多人。苏联卫国战争前夕,又有一批俄侨返回苏联,参加反法西斯战斗。同时,到1940年底,东北的俄国侨民数量大大减少,仅剩61 403人[15]。与 1923的400 000真是天壤之别。

这一时期,在哈俄侨与东北的华人一样生活在日本的高压迫害下,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

当时,在满洲的俄侨中失业者的比例很高。据1935年11月伪满移民事务局统计:满17岁以上的22 526名俄侨中,10 251人是就业的,12 275人是失业的。俄侨劳工与中国劳工的收入大致相同而低于日本劳工收入[13]78。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中国的俄侨处境更加困难,一些俄侨甚至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而更早地死去了。

四、抗战胜利后苏联的清洗——俄侨群体的消亡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苏联红军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地区,向日本关东军展开全面进攻。苏联对日宣战后,日伪当局逮捕了在哈尔滨的苏联人及其他外国侨民120名,分别关押在哈尔滨市内警察署拘留所,同时对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进行全面大搜查并予以查封,同时还以战时非常法为由没收领事馆所有动产与不动产,将领事馆全体人员及家属80余人监禁在馆内。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9日,苏军进驻哈尔滨,解散了俄国侨民事务局,将该局的全部财产都移交苏联侨民会。

此时在哈的俄侨大多返回苏联,除加入中国籍者,留居的俄侨已经不多了。留居的俄侨主要以白俄为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为躲避十月革命而外逃的贵族、官绅、东正教教士和反对苏共的不同政见分子,他们不仅继续着旧日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还在继续从事颠覆苏联的活动,成为日本人豢养的反苏走狗。在苏联政府看来,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因此,苏联军队一到哈尔滨,就对当地的俄国侨民展开了大清洗。

据《消息报》的报道,1945年秋天,苏军执法队每天深夜在哈尔滨周边地区执行大量死刑枪决。这一行动持续至1945年晚秋,苏联军队撤离哈尔滨。在他们驻留的短短三个月内,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人数骤减。哈尔滨白俄纷纷向外迁徙,迁徙潮此后延续了几乎10年。从1946年开始,哈尔滨白俄大批申请加入苏联国籍,两年以后无国籍者仅有2 000多人。直到1954年,苏联政府才允许哈尔滨的俄国人回国,哈尔滨成立了“协助苏侨回国委员会”,予以积极配合。1954年,最后一批俄罗斯侨民离开哈尔滨。那些回到故国的俄罗斯人大多去了哈萨克加盟共和国等边远地方,苏联政府不允许他们到莫斯科或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这时,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很多人流散到台湾、美国和加拿大,也有人去了澳大利亚。只有900多名俄罗斯人最终留在了中国,他们生长在哈尔滨,这里已经是他们的故乡。俄罗斯人最大的境外中心从此消失了。

自1898年中东路修建到1954年最后一批俄侨离开哈尔滨,俄国侨民在哈尔滨生活了近六十年的时间。在这段时期,他们修筑铁路、开办各种近代工商企业、新式学堂、报馆等,不仅带来了各种先进的西方近代物质文明,还使哈尔滨成为传播近代文明的窗口。在哈俄侨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也促进了哈尔滨的开放与经济开发,是影响哈尔滨城市发展与经济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一跃成为铁路枢纽,交通的便利使得哈尔滨比其他的城市更方便沟通外界,获取信息,也吸引了各国人来哈开办企业。哈尔滨一时间商贾云集,各种近代工商企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哈尔滨不仅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并且在近代工业、新式教育、城市发展甚至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可以说哈尔滨城市近代化进程明显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在这一进程中俄国移民影响最大。

但另一方面,在哈俄国侨民群体的形成本身也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产物,他们的活动本身不可避免地充斥着暴力、侮辱和破坏。他们在哈尔滨设工厂、商店、银行、船坞以及市政工程等活动具有鲜明的殖民性质。他们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力和原料,直接剥削中国的劳动人民,大肆推销本国的剩余产品,造成哈尔滨城市贸易的畸形发展。

所以,哈尔滨俄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活动为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服务充当了实现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工具;另一方面他们的活动又促进中俄两国之间的交往和相互沟通,促进了哈尔滨城市近代化的发展。

[1]帝国主义与中东铁路[M].

[2]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满铁经济调查汇编·满洲经济年报[Z].改造社,1933(日文版):148.

[4]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Z].北京:三联书店.

[5]奥切列京.哈尔滨-傅家店.经济和统计概述[M].

[6]黑龙江省外事办公室.黑龙江省志·外事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7]黑龙江省档案馆.中东铁路二[Z].中东铁路工人刘锡田等要求增加工资呈.

[8]孙占文.黑龙江省史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43.

[9]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年总结报告[R].莫斯科,1924.

[10]晨报[N].1920,10,(31).

[11]日俄压迫下之东北[N].民国日报,1929,9(22),

[12]苏俄评论[N].1931年第1卷,第2号.

[13]琼斯.1931年以后的中国东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4]张镔.黑龙江外事事略(1636—1985)[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216.

[15]哈巴罗夫斯克国家档案:第849号[Z].第1卷,第21件.

K05

A

1008-8520(2011)02-0087-04

2010-12-21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11554185)

马良玉(1979-),女,黑龙江明水人,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孙 霁]

猜你喜欢

白俄侨民俄国
白俄方面努力恢复物流向中国供应钾肥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全球化下的侨民战略与发展研究
——以美国、爱尔兰和印度为例》出版
台当局改称“华侨”为“侨民”
白俄指责邻国训练“第五纵队”
新中国初期新疆阿富汗侨民“入籍”问题述论
鲁西南豫北夏玉米施肥技术
鲁迅白俄叙事考论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