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2011-04-11俞海洛
俞海洛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俞海洛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将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要求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体现知识理解和应用的灵活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要求在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中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思想,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的教师观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准确找到角色定位,提高自身素质的综合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要求在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中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式,体现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建构主义;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之一,它给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强调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把所学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明显的积极意义。[1](p18)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思想性、实践性、知识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将建构主义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应用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信度和效度,都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要求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体现知识理解和应用的灵活性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认为任何知识都不是对现实世界纯粹的客观反映,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做出的一种暂时性解释,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这种解释将会不断被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答案。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用就灵,一用就准的,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于是知识就成为了人脑对客观世界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某些观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人类对知识的探求是没有穷尽的。科学知识都是人类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规律在一定程度、一定阶段上的反映。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任何知识都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深入都会出现新的答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客观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变化和调整。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的教育,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时,又包括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能力。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贯彻建构主义的知识观首先要求在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理解、灵活运用。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工作中心和工作重点是不同的。因此,为实现党的目标任务所采取的方针政策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内容,更要掌握制定这些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内在要求。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形势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政策也要随之作相应的调整。教师要通过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现行政策与形势发展相比对,从中主动发现现行政策的不足,主动寻找完善政策的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中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符合形势与政策的知识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有效途径。其次,我们认为理解与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目的是要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借助已有知识去探索自己未知的领域。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通过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能力的发展。如果不能将知识和方法灵活运用,不顾实际,千篇一律,将所学知识和方法死搬硬套,结果就会导致我们的工作、学习的失败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受个人经历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影响,仅取决于教师及教育环境对他(她)的控制。[2](p60)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包含着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和认知结构的重组,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的意义是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组合,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但是,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建构主义的学习首先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开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都要有利于完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示我们,在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把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作为首要任务。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成长经历,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自己的看法。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并不是都感兴趣和一概接受的,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加以选择。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主要包括:第一,了解授课学生的一般情况,主要指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处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第二,了解学生学习本课时应有的知识储备是否健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情况,确定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容易使学生产生异义,理解产生错误,哪些知识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心理障碍,做到有的放矢;第三,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的感兴趣,有的不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重点问题要强调去讲,对于难点问题要策略地去讲。并且教师要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情境”,组织“协作”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会话”,开展讨论和交流,最终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要求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要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思想,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体性,即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也就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3](p76)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建构主义倡导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和被灌输的对象。它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以真理的持有者和当然的教育者自居,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动力和民主的学习气氛而成为单纯的知识存储器,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在建构主义学生观的视野中,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模式被打破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接受道德观念的主体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教师与学生以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身份进入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和主动接受思想道德观念的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学生消除逆反心理,主动、积极地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教师必须在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说理内容和形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建构主义的教师观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准确找到角色定位,提高自身素质的综合性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知识构建的帮助者和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递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积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使学习朝着有利于意义构建的方向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判断与纠正,并对学生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点评,并对不同的观点采取包容的态度,努力成为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之间的桥梁。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实现由传统教学向研究教学的转型:首先要实现由原有的既定的结论灌输,向研究问题、探索科学结论的研究型教学转型;其次,要实现由单纯的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互动、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型;再次,要实现由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向讲授与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型;第四,要实现由学校第一课堂的教学,向学校第一课堂与社会第二课堂相结合转型。实现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型就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位优秀的形势与政策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素质:首先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并且具有能够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该具备一专多通的知识结构和准确阐发理论观点的能力;再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够敏锐地把握学生认知活动的状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实现灵活应变的教学能力。只有如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开展才有切实保障。
五、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要求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要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式,体现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必须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4](p30)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知识必须由学习者主动建构,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变成一个合作者,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并鼓励学生探究复杂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情境,并对课程作适当的调整,帮助学生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和改造已有的知识经验。革新传统教学观念,促成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这是当代教学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教育技术的革新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进步,而且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个部分组成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5](p7)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及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了适应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创设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环境,在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应增加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第一,增设“师生对话研讨”教学环节。“师生对话研讨”是指以45~50人的学生自然班为单位,在教师的主持下对理论问题、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师生对话、研讨,以达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的。第二,开展读书活动。读书活动是能力培养和理论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根据教育教学需要,为学生开出导读书目,引导学生开展“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报告”的活动。在读书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力量,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三,开设大课堂主题讨论课。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重点、难点、热点,围绕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社会政治课题以及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组织主题讨论课,是深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非常有效且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的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增强课堂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在进行思想理论热点问题教学时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立体方式,高强度的集中探讨某一问题,使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渗透力。
建构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在我们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当然,十全十美的理论是不存在的,不同的理论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因此,我们在应用建构主义指导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实践时,也应参照其它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根据实践的需要予以合理的取舍,使之为我所用,促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
[1]薛国凤,等.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2]马万华.建构主义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3]肖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1998,(6).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8,(1).
[5]余胜泉,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G414
A
1003-8477(2011)05-0187-03
俞海洛(1961—),男,周口师范学院院长,河南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
河南省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09BKS009
责任编辑 张 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