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海大精神 提升文化品位*
2011-04-11林年冬
林年冬
(广东海洋大学 湛江 524088)
弘扬海大精神 提升文化品位*
林年冬
(广东海洋大学 湛江 524088)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形势下,广东海洋大学不仅承担肩负着教育兴海、科技兴海的崇高使命,同时也承担着文化兴海的历史重任。在海大精神的引领下,从提升价值品位、学术品位、文化品位及办学品位等方面着手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更好地为人才培养工作和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大学;海大精神;文化品位;人才培养
作为一种与社会政治、经济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社会组织,每一所大学都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大学的文化品位主要指大学的教育思想,教师治学的精神、态度、作风,学生的学风,大学追求的精神和格调等,是一所大学历史传统、学术风气、文化底蕴、文明程度、理性精神和硬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反映了大学的质量与水平、校园的环境与氛围。大学文化的形成和演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优秀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构成最基本和最持久的竞争优势[1]。对于现代大学来说,积淀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不仅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基本建设日渐趋于平稳,正在向实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转变,未来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是一场大学文化的较量。2010年5月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提出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跨越的发展目标,从而将海洋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作为我国南海之滨唯一的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不仅承担肩负着教育兴海、科技兴海的崇高使命,同时也承担着文化兴海的历史重任,因此在考虑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硬实力”外,还要考虑学校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中反映的“软实力”等深层次建设问题,通过提升文化品位,提高学校发展和竞争的“软实力”,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1 以海大精神统领思想,提升价值品位
大学文化品位可以从大学活动的一切领域和层面体现出来,植根于教育和发展的理念、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其精髓在于培育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群体意识。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广东海洋大学凝练了符合教育本质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办学理念——“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铸就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海大精神,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优良校风。其中,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海大精神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校风是海大精神的外在表现,它们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而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大学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是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能呈现出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品格特征。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说过:“真正的大学是一个有机体,目标崇高而明确,并达到精神与目标的统一”[3]。促使全校师生都能认同和接受海大精神,并把它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和把握的学校发展目标,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自觉行动和行为规范,借此催生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并实践和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是广东海洋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一旦形成,会随着时空的延展和人事的更迭不断延续,逐渐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行为,对人才培养起着导向和规范、凝聚和激励、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成为培育人才的宝贵资源。广东海洋大学合并前的原三校即:湛江水产学院、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及湛江气象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海大精神则是原三校“学校精神”及优良办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因此,既要深入研究学校历史,大力发掘广东海洋大学的文化底蕴,又要高度关注当代社会变革带来的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文化的交流、冲突与交融,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按照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赋予海大精神新的内涵,使其成为激励全校师生员工奋发进取的重要精神力量,引导全校师生员工沿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2 以学术繁荣挺起脊梁,提升学术品位
学术品位反映一所大学获得成果的途径和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追求,是推动学术繁荣、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进一步强化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术制度,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规范;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与风气,形成广东海洋大学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学术文化;教育全校师生以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鼓励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加强科技创新和团队合作,促使大批高素质优秀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2)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科技竞赛和学科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完善活动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开创课外科技活动的新局面,使之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个精品和亮点。
(3)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和公平竞争的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康的学术批评和学术督导机制。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4],并在物质上与精神上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励广大师生重视并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推出学术价值高、经济效益和社会作用好的大成果,大力提升学校的学术研究水平。
3 以海洋文化建设丰富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广东海洋大学地处广东西部沿海地区,当地传统的海洋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积淀而成的一种滨海地域文化,是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一体,也是广东海洋大学发展中的宝贵文化资源。要将地方海洋文化融入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传承优秀的传统海洋文化,发展先进的海洋文化,把广东海洋大学建设为区域海洋事业人才培养高地和海洋文化高地。
(1)加强学生海洋文化素质教育。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优秀海洋文化资源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自觉把海洋文化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帮助师生深刻领会人类海洋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师生热爱校园、建设家园的感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2)开展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中无形的方面如价值观、人生观等,是其深层的内蕴,难以自发形成,需要通过深层次的研究来加以倡导。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培育大学精神的需要,也是学校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组织开展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学术交流,对海洋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阐释,从而为海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而学校又能以海洋文化的研究开发为载体和渠道,参与地方海洋文化建设中。
(3)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战略之中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富有个性的校徽、校训、校歌以及校园环境、校园景观的建设和资源开发,营造独特的育人环境,充分体现海大人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进一步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生机勃勃、民主和谐、开拓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和自身文化特色,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4)引导地方海洋文化健康发展。发挥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优势,将现代化的校园文化融入当地海洋文化建设中,打造海洋文化新亮点,通过为地方培养海洋事业人才,创新海洋文化理论及其应用成果,把自身所倡导的价值观、思想理论、原则等辐射到社会中去,为提高沿海地区群众整体素质和文化品位作出贡献,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以特色和品牌树立形象,提升办学品位
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质量和品位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办学实力、品牌和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主要体现在办学思想、目标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及管理体制等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无论以什么形态呈现,办学特色都是办学过程中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成果结晶。限于资源和条件的有限性,应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
(1)强化海洋类学科专业特色。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海洋类学科专业体系,着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海洋人才。既要重视已有的优势特色学科,又要高瞻远瞩瞄准学科前沿,形成新的特色学科和研究方向,培育新的学术生长点。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与海洋人才结构所呈现的广泛性与多样性特征相适应,海洋类学科专业的结构应涵盖多学科,使它们迅速成为提升海洋产业层次的支点。
(2)坚持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反映着学校教育的品位和个性,通过教育创新充分显示出来。教育创新是一项教育改革,更是一种文化进步。办学7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方向,造就了成千上万“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这一切都源于海大人不断开拓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一切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3)在开放与合作中彰显学校实力。进一步拓宽服务功能,利用品牌效应,凭借着力量雄厚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完善的设施设备,充分发挥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和咨询服务等功能,在为经济社会服务方面形成特色,不仅能在开放与合作中展示自身实力、文化品位和服务能力,树立学校品牌和良好的公众形象,而且为广东海洋大学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 宛晓春.方明.高等农林教育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
[2]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2010中国海洋发展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89.
[3] 刘宝存.大学,“大”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4-03-19(6).
[4]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1-04-28(1).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研究重点课题《高等院校与地方的互动发展——广东欠发达地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05TGJZ00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