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011-04-11刘玉新宋维玲王占坤周怡圃
刘玉新,宋维玲,王占坤,周怡圃
(1.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天津 300112;2.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刘玉新1,宋维玲2,王占坤2,周怡圃2
(1.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天津 300112;2.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渤海是位于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内陆边缘海,是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出海口,港口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环渤海地区经济乃至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现状,对环渤海地区的港口的布局、规模、速度和水平等进行了评价,并进一步展望了环渤海交通运输与港口发展的趋势。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港口分布密集、规模持续扩大、吞吐能力增长迅速、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快速增强,港口功能趋同性明显;未来将朝着大型化、深水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环渤海;港口;发展现状;趋势分析
1 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概况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 n mile,有30多个岛屿,其间构成8条宽狭不等的水道,扼渤海的咽喉,是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海上门户。
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南亚各国,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联结着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独特的地缘优势,为港口经济发展和开展国内外多领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在渤海地区5 800 km长的海岸线上,有60多个大小港口,以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为中心港口,加上秦皇岛、烟台、日照、丹东、营口、锦州、龙口、威海、旅顺、葫芦岛和蓬莱等地方中小港口,形成了一个大中小相结合的港口群[1]。这些港口的货物年吞吐量占全国沿海港口的40%,其中发送量占全国的60%,通过港口出口的外贸总量占全国的78%。
我国沿海有160多个面积大于10 km2的海湾,其中的许多港湾湾内掩护条件好,水域比较平稳,水深较大又无大的江河注入,泥沙来源少,湾口门外无拦门沙,湾内深水岸段比较稳定,可选为大、中型港址。渤海地区港湾资源丰富,宜港岸线较长。自然港址数量达94处。可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数为52处,其中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数为17处。优良的深水港湾在渤海地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和山东省,优良港湾主要有大连黄嘴子湾、大窑湾、小窑湾、芷锚湾、威海湾、石岛湾和胶州湾等。大连湾和胶州湾属构造湾,其特征是口窄湾阔,湾内潮汐作用显著,潮汐水道多为冲刷深槽,岸线较稳定,水深较大,但变化也较复杂,适于建大、中型港。渤海地区的芝罘湾、龙口湾属连岛坝湾,这种湾多发育在山地丘陵海岸的弱潮地区,水深变化小,一般属开阔海湾,可建大、中型港口,其特征是泥沙堆积在岛屿与陆地之间的波影区,形成连岛沙坝而围栏的海湾。
2 环渤海港口发展现状评价
近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兴起,对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逐渐加快了步伐。经过10余年的建设,我国港口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基本形成了由主枢纽港为骨干、区域性中型港口为辅助、小型港口为补充的层次分明的港口布局体系。近年来,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及振兴东北等国家级战略的出台,渤海经济十分活跃,各港口都不同程度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
2.1 港口分布比较密集
渤海地区港口腹地覆盖的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广大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煤炭、原油生产基地和冶金、石化和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基地及农业生产基地。该港口群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货物吞吐量占全国40%以上,尤其是在粮食、煤炭、原油的进出口方面优势明显。在长达5 800 km的海岸线上,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和日照等大小港口星罗棋布,形成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密集的港口群。其中年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有天津、青岛、秦皇岛、大连、日照、烟台和营口港7个港口,以唐山、黄骅、锦州、曹妃甸、龙口、蓬莱、烟台和威海为代表的颇具发展潜力的港口更是多达数十个,渤海地区港口空前密集,几乎有市必有港,各个城市政府对建设港口倾注了高度的热情,港口不仅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区域的发展。
当前渤海港口群根据空间分布状况大致可分为三大子港口群:一是东北港口群,以大连港为核心,锦州港和营口港为主要支线港;二是京津冀港口群,以天津港为核心,以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为主要支线港;三是山东港口群,以青岛港为核心,以龙口港、威海港和烟台港为主要支线港。
2.2 港口吞吐能力增长迅速
渤海地区历来是我国水上客货运输十分繁忙的地区,集中分布着我国能源输出的重要港口,客货滚装运输是该地区物资和人员往来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方式之一。截至2008年,该地区主要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714个,由于成功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渤海经济圈正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京津冀都市圈、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三大板块都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后劲,并由此催生了众多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输,直接推动了港口吞吐量的高速增长。
2.3 港口规模迅速扩大
为争取发展先机,环渤海各港口竞相致力于建设和发展,在扩大港区面积、辟建码头泊位、拓展航道、增加设备、开辟货源腹地、吸纳航运公司和提高吞吐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设发展目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完善港口服务功能、强调大型化与专业化是这些港口建设发展的共同特点。这里列出几个港口的发展目标[3]。
锦州港:在“十一五”期间投资54亿元,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4座,航道浚深可满足10万吨级船舶进出,吞吐总量达到6 645万t(其中油品2 880万t,散货2 965万t,集装箱100万标箱),2015年建成亿吨大港,成为一个集大型油品化工港、综合性集装箱港和区域性散杂货港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商港。
黄骅港:规划定位是以煤炭输出港为基础,拓展综合运输、临港工业和仓储物流等现代港口功能,逐步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将建成我国北方主要的煤炭装船港之一、“三西”(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煤炭外运第二通道的重要出海口。
2.4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快速增强
当前港口的功能,已从单纯的货物集散运输转变为世界经济大循环中的纽带和大工业生产的枢纽。各地政府以港口为经济发展的突破点,纷纷在其周围设立经济区、布局大项目,成立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成为吸引投资的重要窗口,促进了区域经济和城市的发展。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营口港和曹妃甸港。
营口港:凭着东北及辽宁中部城市群最近港口的区位优势,被辽宁省确立为沈阳经济区“6+1”模式的出海港,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海上通道和辽宁中部城市群事实上的外港。随着“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营口港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契机。现已成为中国东北第二大港、中国第十大港。随之,鞍钢500万t精品钢材生产基地(总投资226亿元)、本钢二号冷轧生产线、辽阳石化年产80万t PTA、华能营口二期工程等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鞍钢营口鲅鱼圈500万t宽厚板、营口五矿150万t宽厚板、抚顺石化年产100万t乙烯等也迅速在此落地建厂。
曹妃甸港:2003年被确立为河北省“一号工程”,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随着港口建设的快速推进,曹妃甸新区已进入产业聚集带动开发建设的新阶段。“新首钢”、二十二冶构、华润曹妃甸电厂、德龙海洋工程、荷兰EAM海洋装备和美国气体空分站及设备制造等大批“巨”型项目纷纷落户,总投资达到380亿元。
2.5 港口功能趋同性比较明显
受到腹地货源主要是能源种类的影响,渤海地区部分港口功能比较单一。尤其是河北省的几个港口。主要为散货港,其中黄骅港煤炭比例为100%,秦皇岛占到80%以上,天津和青岛等港口所占比例也有扩大的趋势。天津和大连的铁矿石接卸也存在较大的趋同性,曹妃甸港的建成投产将对天津、大连的铁矿石产生较大的竞争力。此外,在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上,实力相近的几大港口不仅都喊出了要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口号,还不约而同地将集装箱定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要加大国际集装箱的中转量。
3 环渤海港口发展趋势分析
在迈进21世纪的今天,渤海地区现代港口正在向大型化、深水化、集约化发展,港口间竞争更加激烈,港口经营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环渤海地区港口区位布局体现纵深错位发展、合作互补和辐射带动的趋势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有研究者认为,依照主要货物类及内外腹地运输的经济合理性,未来渤海地区港口群体将事实上形成三大“中心”,即[4]:渤海底线(西海岸),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为主,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等错位发展的津冀沿海港口群,主要服务于京津、华北及其西向延伸的中国北方地区;渤海北侧,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主,营口港、丹东港和锦州港等错位发展的辽宁沿海港口群,主要服务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渤海南侧,以青岛港为主,烟台港、日照港和威海港等港口错位发展组成的山东沿海港口群,主要服务于山东半岛及其西向延伸的部分地区。
3.2 枢纽港向大型、深水、集约化方向发展
世纪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集装箱化的发展,使集装箱货物呈持续增长态势。由于船公司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降低成本,进一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一些大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和联盟相继制订和实施大型船舶计划,干线集装箱船大型化已势在必行。目前,4 000~6 000标箱船订造正处于高峰,一些船公司已经开始订造8 000TEU以上的集装箱船舶。趋于大型化的集装箱船舶和大型油品、干散货物船舶对港口航道和水深等自然条件和技术装备以及相关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港口的深水码头、深水航道建设已引起我国各主枢纽港的普遍重视。船舶大型化对港口作业设备的要求大大提高,因而促使各港口积极引进当今技术先进的大型集装箱起重机。如,天津港最新购置的6台大型集装箱装卸桥,外伸距达62.5 m。
3.3 现代物流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港口是国际物流供应链的主要环节,能够提供快速、可靠、灵活的综合物流经营服务是现代港口的又一重要标志。同时为了便于海关对集装箱的监管以及物流分拨等功能的实施。港口不仅要有更大的前沿空间,还要在港区后方留有建设物流中心的广阔空间。如,天津港正着手规划北疆总面积达5 km2以上由若干物流中心组成的集装箱物流基地,通过引入现代物流,强化集装箱运输在国际中的作用。在天津形成现代的基础,吸引众多国际物流企业落户。此外,在天津港南疆港区还将建设面积达12 km2的散货物流中心。
3.4 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1世纪,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成为港口的重要目标之一。各港口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如ED I、V TS和堆场智能化管理技术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港口业务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迈进,如上海港已经开始使用集装箱卡车自动识别系统。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和港口以及有关部门正积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更加开放高效的口岸集装箱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为货主、船方和用户提供最快速、最便捷、最低廉的全程服务、综合服务。集装箱港口企业的经营正在向跨地区、跨国方向发展。综合物流对相关信息准确、快速传递的要求使港口信息化成为全球趋势。
由于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客户需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由实体交易转向虚拟交易,这成为21世纪发展电子商务的直接推动力。以全球的互联网基础,整合客户的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信息流,构造面向客户的虚拟综合网络,将成为航运企业进入新世纪获取管理增值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未来的5~10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重点。目前,中国港口与国外先进港口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全国港口发展不平衡,码头建设与市场需求尚不适应;港口综合运输能力、服务水平、增值服务量有待提高;在效益、安全、环保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尚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决策层既要克服码头重复建设的几率,又要看到港口基础设施及外部的综合集疏运配套建设周期长、难度大的特点,保持主枢纽港适当的发展速度,具备一定的超前性。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港口群服务区域相比,渤海港口群服务区域的社会经济正在开始迅速地“振兴”和“崛起”。随着渤海湾港口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港口布局将更加合理,港口功能将日益优化,这将有力地促进渤海港口群的做大、做强,使渤海区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司.《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2004年-2010年)》内容简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8):10.
[2] 郭宝峰.浅谈环渤海地区港口之间的竞争与合作[J].港口与航运,2006(5):26-27.
[3] 王延亮,张学全,黄建杰.环渤海港口群及东营港腹地的发展调研[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5):7-10.
[4] 吕子林.环渤海港口统筹整合持续发展[J].港口经济,2008(1):38-39.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研究(2009GXQ6B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