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
2011-04-11胡志勇陈新会王红敏梁爱晓
胡志勇,陈新会,王红敏,汤 雷,梁爱晓
(1.河南省栾川县城关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栾川471500;2.河南省栾川县林业局,河南 栾川471500)
1 引言
松扁叶 蜂 (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膜翅目扁叶峰科,松阿扁叶蜂,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河南省分布于三门峡市的灵宝、卢氏,洛阳市的栾川等县市。寄主油松、赤松、樟子松等。以幼虫取食针叶,大发生时针叶受害率达80%以上,枝梢上布满残渣和粪屑,林分似火烧一般,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2 松扁叶蜂的生物学特征
2.1 识别特征
(1)成虫。雌成虫体黑褐色,头背面近前缘有4个斑块,中间2个较小,两侧2个较大。头顶后缘亦有4个淡黄色斑,中间2个较大,两侧2个较小。触角丝状,基部黄褐色,第1节背面黑色,其余黄褐色。腹部背面中间全为黑色,6~9腹节前缘黑色,其余黄褐色。前足胫节具1个端距。卵为橙黄色,舟形。
(2)幼虫。头部、前胸背板红褐色,腹末节倾斜较扁,边缘卷起,中央有一个“V”字隆起,体末节两侧有一对尾足。蛹为雌蛹棕黄色,长15~19mm,雄蛹浅黄色,长10~11mm,羽化前呈黑色。
2.2 松扁叶蜂生活史与生活习性
2.2.1 生活史
该虫1年发生1代,各虫态发育相对整齐。5月中下旬幼虫大量孵化并进入危害期。幼虫危害时间35~40d,6月下旬幼虫老熟下树,在树冠下土层中越夏越冬。
2.2.2 生活习性
蛹期14~17d,羽化时蛹体变黑。成虫展翅后,从土中爬出,钻孔圆形,经半天后即能飞翔,交配产卵。成虫多在晴天羽化,多在树冠中上部活动,呈直线飞翔,受惊后有跌落地面飞跑的习性,交尾多在晴天10~16h进行。卵产于针叶背面,先产于老叶上,以后则多产于当年生新叶上,散生。卵期15~17d,幼虫初孵幼虫于针叶基部吐3~5条丝结网,身居其中,半天后开始咬断针叶拖回网内取食,3龄后幼虫转移到当年生新梢基部做巢定居,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习性。发生与危害规律此虫发生与林木生长势强弱,林分郁闭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林相整齐,林木生长旺盛,郁闭度大的林分发生轻,反之则重。
3 监测调查方法
3.1 踏查
选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踏查路线(可设计为较为固定的巡视路线),巡视路线要覆盖常灾区的90%,在发生区应根据需要及时设置临时路线。在每代卵期和幼虫期对发生情况按巡视路线进行详细线路踏查,发现有虫情或灾情的小班,要立即设立临时标准地进行调查,每块标准地面积要大于0.13hm2;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方法,随机选取10株标准株,进行虫口密度的调查。填写虫情调查表。
3.2 固定标准地调查
在立地条件相同时,采用设标准地调查的方法,按每26.7hm2林地设一块0.13hm2标准地,查清越冬幼虫的活体数量,推算出成活率。于明年4月至5月上旬不间断进行虫卵调查。具体方法为在标准地内随机抽取样树5株设样株,按东、西、南、北随机抽取50cm标准枝进行观察,记载松阿扁叶蜂卵发育状况和数量。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的统计标准为:发生面积平均50cm标准枝2个活卵;危害程度:轻度为50cm标准枝2~5个活卵,中度6~8个活卵,重度为9个活卵以上(图1)。
图1 松阿扁叶蜂生活史图
3.3 幼虫期调查
在固定标准地内,随机抽取10株标准株,分东、西、南、北4个方向调查幼虫密度。对越冬代幼虫在越冬前后要各调查1次,越冬幼虫调查可参照杨树食叶害虫越冬蛹期调查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后填写标准地调查表,并进行汇总。
4 防治措施
4.1 药物防治
在4月份成虫羽化高峰、产卵盛期前,在林区内25m×26m间距布置放烟点,用敌马烟剂1kg/667m2,于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16时以后组织放烟防治。
4.2 生物防治
白僵菌、绿僵菌及细菌感染的越冬幼虫死亡率约20%;越冬期鸟类及其他哺乳动物刨食幼虫,有的树下几乎全部被翻过,绝大部分幼虫被捕食;黑蚂蚁可取食虫卵,补充病原菌、保护天敌生物,可增强对该虫控制能力。
4.3 科学营林
华山松、黑松具有抗虫性,可营造混交林。加强天然次生林的抚育管理,提高郁闭度;对大面积油松纯林,要营造防虫、防火林带、补种阔叶树种,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抗虫害能力。
[1]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杨有乾.河南森林昆虫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林晓安.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