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及防控对策
2011-04-11赵永华肖正利
赵永华,肖正利
(1.湖北省远安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湖北 远安444200;2.湖北省远安县林业局,湖北 远安444200)
1 引言
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不仅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降低森林质量,也给林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制约着森林健康发展,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直接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应建立起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及危害状况数据库,为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
远安县位于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北山区,北纬30°53′08″~31°22′34″,东经 111°14′34″~111°52′41″。东邻荆门,南接当阳,西毗夷陵,北连南漳、保康,总面积174 920hm2。平均海拔500m,最高海拔1325m,最低海拔76m。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全县有植物种类132科,544种。林地总面积为134 533hm2,占76.9%,活立木总蓄积380万m3,森林覆盖率74.38%。优势树种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 栓 皮 栎 (Quercus variabilis Blume),植被分布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植物群落为针阔混交林,常绿树和落叶树共生,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和地域分布特点。
2 远安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
远安县有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各乡镇林业站森防技术员,村级森防员,三级监测预报网络管理体系,负责组织和处理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治工作。县森防站组织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检疫,乡村测报员、检疫员的技术培训等工作;建立了全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档案,灾情损失调查、统计,森林植物检疫、办理产地、调运检疫签证业务,承担着全县林木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控,以及林木、种苗、森林植物的检疫。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有效控制和缓解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在危害范围内。目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防控形势严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2.1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经过对全县有林地、疏林地、退耕还林地、灌木林地和四旁树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采取野外访问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设立踏查线路22条,标准地51个。普查出林业有害生物134种,其中虫害7目40科111种、病害19种、有害植物12种(表1)。
表1 主要害虫种类
表2 主要病害种类
2.2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情况
受气候条件影响,局部时有爆发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防控形势日趋严峻,主要发生危害种类40余种,特别是以危害松、杨、栎为主的松毛虫、尺蠖、舟蛾、天牛等害虫,2005~2010年连续5年的病虫害年平均发生面积达56 667hm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景观,破坏了森林,造成了经济损失,一旦控制不及时,将会对全县森林构成严重威胁。
表3 有害植物种类
2.2.1 优势种群
每年都有发生,危害较为严重的病虫是以松、杨树为主要寄主植物的马尾松毛虫、杨扇舟蛾等。其中杨扇舟蛾的发生量最大,年度最高发生面积可达1 012hm2,危害严重的年份局部地块会造成成片林木被吃花、吃光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景观和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正常生长,即降低了生态效益,也使经营者遭受了经济损失。
2.2.2 次发种群
属常发病虫,年度发生面积多在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危害杨树、松树、栎类为主的食叶类害虫,如杨扇舟蛾、杨树溃疡病、马尾松毛虫、条毒蛾、黄刺蛾、栗黄枯叶蛾等;另一类是以危害马尾松、杨树为主的蛀干类害虫,如星天牛、桑天牛、松褐天牛等。
2.2.3 偶发种群
个别年份、地块偶有发生,突发性强,当年危害严重,经除治后比较容易控制,并且就目前情况看不会连续造成大面积危害的,如栗大牙、斑须蝽等。
2.2.4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本地有害生物崛起
由于受木材商品的调运愈来愈频繁,外来有害生物随出入境的货物、交通工具和游人携带扩散的机会也增大,周边县市有害生物蔓延,如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etBuhrer),周边县市已发现和发生,自然入侵比较严峻,给远安县防控增加压力。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本来不造成有害生物,因生态群落的破坏,成为群落中优势种,侵蚀着森林。如葛藤,处于群落底端,共生植物,乔木砍伐后,成为群落优势种,种群大量爆发,危害着生物多样性。
2.3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
2.3.1 气候条件变化
受极端气候条件影响,持续暖冬,使害虫的滞育期缩短、危害期加长,越冬死亡率降低、基数增加,很容易造成大面积危害,个别虫种出现危害时间加长、世代重叠,气候变暖为害虫特别是食叶类害虫的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些造林者缺乏专业防治管护知识,造成有害生物大量发生。
2.3.2 人为传播外来有害生物提供了条件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环境的日益改善。林地面积增长迅速,绿化标准大幅提升,苗木引进、导致了苗木生产调运量加大,林产品货物频繁跨境运输,给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机会也大大增加了。如板栗疫病、板栗溃疡病、小粒材小蠹等。
2.3.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基础薄弱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事业虽然起步较早,但不够重视,防治重要性和认识程度不够,基础设施薄弱,森防体系建设滞后。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基础薄弱,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基层组织机构不完善,资金紧张,森防队伍不稳定,森防网络化管理缺乏等,测报、检疫、防治等环节未达到最佳运作管理模式和协调均衡发展,导致了林业有害生物的猖獗。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森防工作的开展。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水平切实有待提高,森防体系建设急需加强。
2.3.4 纯林面积较大
远安县森林大部分为天然林,缓解了有害生物防止压力,但由于造林增多,人工林多为纯林,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生物多样性低,抗病虫害能力差,加之检疫、测报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暴发成灾。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要从保护生态安全高度来认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质量,抓好防治工作,保护森林资源,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森林健康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林业有害生物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损失性,而且具有生物灾害的特点,防治上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减少经济损失,以保护生态安全。
3.2 建立、完善组织机构
加强森防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防治队伍的建设,充实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人员,配齐乡镇、木材检查站、林场及村、组测报防治人员,建立比较完备的预测网络体系,做到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及时报告、除治,有效控制,提高除治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识别、除治、检疫技术水平。
3.3 加强基础实施建设,稳定资金来源
应将森防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计划管理与工程项目相结合,保证森防工作的连续性。县森防站要配备交通车辆,常规病害识别科学仪器,满足测报除治工作的需要。
3.4 实现科学营林,避开病虫食物链
从源头抓起,从规划设计入手,合理配置、适地适树,严把造林管护关键环节,综合管理,形成客观条件调查、规划方案审定、苗木选配调拨、绿化施工管理、后期林木管护等一条龙作业,节约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互补、优化行业管理,营造健康森林。
3.5 加强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
适时开展种苗产地检疫,加强调运进出口检疫。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上,严格执行引进植物登记制度,必须坚持引进植物的复查,外调植物时,必需坚持先检疫,后运输。从源头上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的扩散。
3.6 做好科学研究,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相关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在本地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并推广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综合防治措施,防止有害生物的进一步传播和危害。开展对林业有害生物适时监测、检疫、诊断、预警、预报的应用技术的研究;从生态系统经营理念出发,积极开展本地区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等。
3.7 实施工程除治
(1)人工防治措施。对于刚刚传入、定居,还没有大面积扩散的入侵物种,人工防除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清除有害生物,小面积的,采取人为捕捉、诱杀、清理。
(2)生物除治。运用生物农药,如白僵菌等、施放生物肥料;保护天敌,如鸟类;培养天敌昆虫,如寄生蜂等。
(3)信息素除治。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的趋光性、趋化性等趋性,采用黑光灯、无公害的甜性和酸性物质进行引诱剂诱杀。
(4)化学药剂除治。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同时开展生物控制和信息素控制,对大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采用低毒高效无公害的化学药剂进行除治。可快速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数量,提高短期除治效果。
(5)综合治理。将各项技术融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达到综合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1]周仲铭.林木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1991.
[2]李成德.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李振宇,解 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