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年记忆

2011-04-10

河南电力 2011年1期
关键词:火神二哥馒头

最怕过年又长一岁

15年前,老家南阳的爸爸随部队换防到了原阳,妈妈带着我也在此安了家。亲戚朋友都不在这里,过年家里很冷清,连门铃都不会响一下,更别说走亲访友了。所以,对别人来说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年”,对我来说却不是这样。

年轻人高兴的是过年可以放假,但最怕的还是:年龄又大了一岁,孩提时代穿新衣、拿压岁钱的幸福感没了,未来的伴侣却连影儿都看不到——这都成父母的心病了!所以,过年对我来说是个关口,年龄长了,责任也大了。今年,我打算为父母准备一份“压岁钱”,压压岁月留在他们脸上的皱纹,压压工作生活中的不顺心事儿,希望他们新一年更美好。

——原阳县电业局 李妍(“80后”)

父母在 不远游

母亲在世时,家里一定要过最团圆、最热闹、最传统的年。住农村时,不管仪式多么烦琐,母亲都非常虔诚地践行过年习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炖大肉……”过年前那几天,都是母亲最忙的时候,馒头、枣花要蒸好几锅,还要炸油饼子,那么多的馒头得一直吃到出正月。也就出笼的时候,馒头暄腾好吃,很快我们就吃腻了。但母亲总是催促:“吃!多吃点!”后来搬到城市来,住单元房,母亲没有再蒸那么多馒头,但每个除夕夜必做一大桌子菜,一家老小坐在一起守岁到天明。

守着母亲的过年方式,我50年来都没有改变过,去年母亲过世了,我在不知所措中度过了离开母亲后的第一个年。老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但现在我想,今年是不是真得赶个时髦去旅游过年呢?

——新乡供电公司 梁毅(“50后”)

二哥春节搬别墅

前天回老家,发现村头新盖一栋三层小楼,铁栅独院,旁边还有两处正在打地基。小楼外形别致,色彩艳丽,看上去比郑州帝湖的别墅还胜一筹。后来得知那是本家堂兄二哥盖的,春节之前要搬进这栋新居过年。

二哥兄妹四人,大哥早年逃荒陕西,一去无信。妹妹当了童养媳,未结婚就病逝。三弟小名石头长我一岁,1942年河南遭遇水、旱、汤、蝗大灾,连年不收,饿死了十几万人,石头就是在那年春节病饿而死。那年的春节别说吃饺子,就连榆树皮也被扒光吃了。改革开放后,二哥生活越过越红火,儿子成了搞运输的专业户,收入也很可观。当我问起这别墅造价时,二哥笑着说:“咱农村不叫别墅,叫小楼。这房不大,就230平米,便宜!地皮是乡政府批的,咱村统一规划,列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别时,二哥送我出门再三交代,春节一定回来,咱哥们放放炮,在这新房干几杯!

——省公司退休职工 毛旭辉(“30后”)

送“火神”的欢乐

在我们家乡,春节一向有很多讲究。春节里的这些活动,主角都是大人,只有正月初七送“火神”才是孩子们的节日。天一擦黑,大人们都聚到村子的最高处,在那里俯瞰整个村庄送火神的壮观场面。

孩子们聚到村子中央的空地上,大家相互攀比着谁的“火神”大,谁的“火神”漂亮。男孩子中总有两三个是领头的,他们商量好路线便点着火朝前举着飞奔,然后,村里的孩子会一个接一个地冲过去,泼了煤油的“火神”火势格外凶猛,火苗引燃了绑在“火神”肚子里的鞭炮,会突然“啪”地一声爆响,把正跑着的孩子吓得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一个村常常有两个队伍,一个往东另一个就朝西,分别朝着相对的两个村子进军。而附近的村子,也是一样。如此,壮观的景象就出现了:漆黑的夜里,只见个个村口星星点点似一条巨大的火龙在游动,两条火龙相对而行,越来越近,越来越长,直至最后会合。送火神,大人们送的是对火的敬畏对家的祈福,孩子们送的是热闹和满心的欢乐。

——濮阳供电公司 王存华(“70后”)

简单的幸福

在上世纪70年代,大多数家庭都还不太富裕。每年过年,准备年货的那几天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了,因为可以提前吃到过年的美味。到了腊月二十五场面开始热闹起来,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小孩子则欢快地在人缝里钻来钻去。蒸馍时,邻家的婶婶、大娘往往不请自到,在家长里短的唠嗑中,一个个面团在她们手里变戏法似的,眨眼间成了白白胖胖的大馒头、插满红枣的花糕和形象逼真的小刺猬。烧锅的人拉着呼呼作响的风箱,不时地往锅底添着柴火,伴随着木柴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响,烧锅的人更有劲了,大声吆喝:“×大姐,来看看,肉烂了没,馍熟了没?”小孩子们则眼巴巴地在锅台前等着。终于盼到出锅了,我们往往顾不上烫就往嘴里塞,那个馋呀,世界上的任何山珍海味都无与伦比。虽然时过多年,但过年的幸福点滴,无论身居何方,无论生活如何富足,都不会遗忘。

——夏邑县供电局 孙萍(“70后”)

远去的“年味”

我的老家在洛阳西部山区,过年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年三十夜里的“送穷鬼”。家人最后一次把院子、屋里打扫干净,把集中起来的垃圾,由我倒在村外,并捡些石块儿回家,口里还要念念有词:“穷鬼穷鬼快走开,财神带宝请进来。”到了初一五更时分,父亲把我们叫醒,用火柴点燃在院子里早已准备好的那堆湿柏树枝,一会儿它们便“噼里啪啦”地响声大作,一股松油味儿的清香扑鼻而来,据说是为了驱邪气迎好运……接着天亮啦,家中的晚辈给长辈叩头、长辈向晚辈发压岁钱,村里人亲亲热热走街串巷相互祝福拜年。

如今,30年过去了,我们全家早已迁到城市里生活,但那些美好的“年味”会永记我心。

——三门峡供电公司 王长江(“50后”)

洋节之惑

感恩节刚过,朋友们的祝福短信又如潮水般涌来,我意识到又要到圣诞节了。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反而淡了不少,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是大家更崇洋媚外吗?我明白我们炽热的爱国心不比任何人弱。是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越来越强吗?事实上大多数人连这些洋节的内涵都不了解,更别说形成一种习俗了。

比起过洋节,我还是期待红红火火的春节,期待节前冻得手疼的贴春联,期待一大家子欢聚一堂热热闹闹的团圆饭,期待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这些才是实实在在骨子里的东西。五千年灿烂星河的文化传承靠的是我们的不断努力啊!

——汤阴县电业局 程远(“80后”)

猜你喜欢

火神二哥馒头
火神之怒
火神山医院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巴山背二哥
“馒头办”没了吧?
二哥走了——深切悼念凌解放先生
巴山背二哥
二货二哥的二货事
买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