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透析患者92例血清胆碱酯酶的临床分析

2011-04-10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肾内科江苏常州213011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32期
关键词:胆碱能胆碱酯酶有机磷

(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肾内科,江苏 常州213011)

血清胆碱酯酶是一类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脑、肝、血及胆碱能神经末梢的突触间隙中。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意义在于酶活性下降,是目前评估肝实质细胞受损及诊断有机磷中毒的重要手段,未见胆碱酯酶水平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关系的报道。通过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变化,以探讨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对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4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血液透析病人92例,男64例,女28例。年龄18~82岁,平均59.28岁。尿毒症合并肝硬化及肝炎或有机磷中毒等明确引起血清胆碱酯酶下降的病例除外。

1.2 实验方法

将患者按胆碱酯酶水平分为两组,A组:胆碱酯酶大于4000U/L;B组:胆碱酯酶小于4000U/L,比较两组生存率。

1.3 检验方法及仪器

清晨空腹取静脉血5ml,送检验科,以丁酰硫代胆碱法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正常值(4000~10000U/L)。应用仪器为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胆碱酯酶大于4000U/L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胆碱酯酶组。见表1。

3 讨 论

胆碱酯酶可分为真性胆碱酯酶(AChE)和假性胆碱酯酶(BuChE),前者主要存在于胆碱能神经元、神经突触、神经效应器接头处,又称为乙酰胆碱酯酶,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出的乙酰胆碱赖其水解而失活,以保证化学传递功能的正常进行。后一类又称为血清胆碱酯酶,实际上是多种性质近似的酯酶的总称,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血浆及肝脏等组织,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清楚。在临床化学中常用的胆碱酯酶是测定的血清胆碱酯酶(BuChE),主要由肝脏合成,在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和有机磷中毒时明显降低,目前临床广泛用于判断肝脏疾病和有机磷中毒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但未见文献报道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表1 两组胆碱酯酶生存率比较

本研究发现胆碱酯酶大于4000U/L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胆碱酯酶组,低胆碱酯酶组死亡率极高,分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尿毒症患者心血管疾病、感染为主要死亡因素,当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感染造成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影响血液灌注,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产生胆碱酯酶受到抑制,及尿毒症毒素对肝脏合成胆碱酯酶抑制。②尿毒症血液透析死亡病人中,尤其是合并感染、全身衰竭、肿瘤的病人常存在严重蛋白消耗状态,Mantagnese等研究发现,血清胆碱酯酶在低体质量患者中显著下降,与营养状态影响肝功能有关,并提出血清胆碱酯酶作为判断营养不良标志物的假设[1],而营养不良又是尿毒症透析患者预后不良的一大指标。清蛋白为营养状态的指标,由肝脏合成,但清蛋白的降低不一定伴有胆碱酯酶的降低,而胆碱酯酶降低却同时伴有87.7%的清蛋白下降,在排除有机磷中毒及肝实质细胞受损等情况下,应引起重视,考虑是否有恶性来源[2]。③感染时尤其是发生SIRS或脓毒血症时,胆碱酯酶显著下降[3-4],其机制为:炎症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清胆碱酯酶和其他血浆蛋白一起外渗至组织间隙;机体遭受严重打击,缺血、缺氧及炎性物质、毒物均能对肝功能造成损害,肝脏合成胆碱酯酶受到抑制[2];通过 “胆碱能抗炎通路”下调胆碱酯酶活性,该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1-4]。

综上所述,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由于长期毒素的积累,各个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如长期的血液透析导致各种并发症主要为心血管疾病及感染、肿瘤发生率明显升高等,使胆碱酯酶合成受到抑制。而且本研究发现胆碱酯酶下降时白蛋白不一定降低,若胆碱酯酶持续性下降,病情无好转,则开始出现白蛋白的明显降低,可能由于白蛋白半衰期长,而胆碱酯酶半衰期短,故笔者认为胆碱酯酶能提示早期的肝细胞损害、营养状况不良、存在感染、肿瘤等,可较早的判断患者的预后。且应积极寻找原因,采取措施干预,治疗后若不上升,持续下降,则生存率明显降低,死亡率明显升高。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一项临床指标,肾科医师应重视。且其检测方便,价格低廉,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1]李晨,柴艳芬.脓毒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天津医药,2010,38(3):189-199.

[2]熊军.胆碱酯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8):607-608.

[3]钱安瑜,张茂,巴立,等.血清胆碱酯酶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患者中变化的研究进展 [J].医学综述,2010,16(11):1699-1701.

[4]刘沛,寿松涛.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4):438-442.

猜你喜欢

胆碱能胆碱酯酶有机磷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赵学义运用四逆散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的临床经验
益智醒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认知能力及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华南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有机磷化工废水治理方法探讨
内侧隔核胆碱能神经元维持慢性炎性痛的神经通路机制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
有机磷改性纳米SiO2及其在PP中的应用
有机磷中毒致周围神经损害的电生理研究
血清胆碱酯酶在危重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