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本科教学的探讨
2011-04-09周志军孙建伟郭光玲
周志军 孙建伟 郭光玲
对深化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本科教学的探讨
周志军 孙建伟 郭光玲
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大前提下,地方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阶段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深化实现,是教学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重点讨论了工学交替模式在实现中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并就四种工学交替模式进行了探讨。
校企互动;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工学交替模式
从1848年美国成立的威斯康新赠地大学所承载的闻名遐尔的“威斯康新”办学思想——“服务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学校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至今已经历了160多年的历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其经济的发展也领先我们近半个世纪,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助力,已是不争的事实。威斯康新思想,使服务这一职能在高等学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打破了传统大学的封闭状态,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我国在90年代初,开始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地方化改革,同时实施“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推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过程中,校企互动主体相互支撑力度有待提高,互动机制、互动制度有待健全完善,而高等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也很严重。这些问题阻碍了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不利于区域综合实力的提高。本文将从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本科教学出发,探讨地方高等院校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努力,为这个大的前提环境提供有价值的探索。
一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1.产学合作教育的概念。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1987年,给出了产学合作教育的定义:凡是学校与产业单位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参加适当生产劳动的教育模式,都称为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在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所内含的系统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是系统的基本要素,学校与区域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是系统的基本条件,而系统实现的基本途径是工程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的轮换,基本要求是产业部门及时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通过双方合作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
2.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特点。
(1)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组织;
(2)专业实践、实习按相应比例是培养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
(3)高校提供智力资源,企业提供经费和场地、设备以及信息等资源支持;
(4)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同时,为企业搞一些应用型课题研究,同时学校考虑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进行前瞻性调整。
3.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在本科教育阶段的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的关键在于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得学生在企业的专业实践起到充分的辅助作用,成为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成为决定工学交替模式教学服务区域经济效果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的主体仍然是高校,企业是学生教学实习的主要基地。从而,实习基地是实现工学交替的基本条件,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工学交替阶段的基本内容。
二 现状以及问题分析及解决
1.现状及问题。
(1)实习基地建设困难,实习不易顺利安排,客观缩短实习时间。
(2)实习基地履行道义上的帮助,为实习提供基本的场地需要,以及进入工作场地应遵守的规定,实习期满,双方履行完责任,基本上没有交流。可以看出双方在合作上缺乏根本的动力,没有积极性。
(3)学生对实习效果也不满意,感觉看不懂、摸不着,没有学习的成就感。
(4)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囿于过去精英教育模式的要求,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对专业的实际需要,在教学时间以及内容上呆板且不灵活。
2.分析及解决办法。
没有积极的合作,教学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企业也不能交流对人才需求的意愿,与区域经济互动就成了空话。企业有用人需求,而且希望得到能满足需要的人才,校方不能满足,教学有使学生充分经历实践过程,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需要,而实习中却无法深入。所以激发企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积极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选择有自己的决定权,校方不可能强行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企业工作,然而,学生最终找到工作也是分区域分层次的。将这个阶段提前,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意愿的情况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比较早的阶段定下就业意向,在后面的阶段企业对于学生的培养就会产生极大的积极性。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强度是完全可以实现这种方式的。而其他专业如果企业的人才需求强度很弱,那也说明只有一个问题要考虑,就是这个专业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调动起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而最终还要以校方为主体来完成整个教育过程,从而避免企业单方面人才需求所带来的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问题。以企业的社会实践条件与校方的理论知识教学能力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 工学交替模式的应用
1.“先学后工”模式。
该模式把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集中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时间一般为三个学年到三个半学年;后一阶段在企业进行专业训练或毕业实践,时间为半个到一个学年。这种模式简单的将专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在操作上具有更强的可行性,为诸多高校采用。
2.“预分配”模式。
该模式中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理论学习之后,既考虑将来的就业方向,在具体实现专业实践的阶段同时解决就业选择的问题。在就业和专业实践实现的过程中,发现专业能力中的不足,在最后阶段回校进行重点学习和补充。通过学习——实践——学习,双向参与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而专业实践的一个学年的时间,又同时作为学生在就业单位的见习期。这种时间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尽快实现专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其具体时间安排为:前三学年,完成全部或部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规定的实践基础训练;第四学年,以企业培养为主,学生预分配到工厂或研究所,以见习技术员身份参加工程实践,培养工程技术能力;第五学年,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选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完成本科学业。
3.“学工后期交替”模式。
该模式中,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企业适当介入高年级学生的培养,企业所拥有的专业发展、应用的信息资源以及工程实践积累,企业所掌握的人才需求动态等资源得以注入整合,企业参与相关教学环节,学生得以学习最新的以及具有应用价值的专业知识。高校结合教学规律与企业集团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适当调整高年级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从而使得毕业生进人企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与需要。
4.“综合实习”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在学生在校学习的中后期依据综合专业知识领域学习及实践的需要,进行多种专业训练、课题研究、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的社实践。在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到产业部门、政府机关进行综合实习,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进行相关的调整与努力,尤其适用于综合类大学以及文科类院校。
四 结语
工学交替模式是以校企合作双方的积极动力为基础,发掘合作的动力,坚持原则而又积极进行调整,推动校企合作的实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高等教育在本科阶段为社会提供科技人才的使命。
校企互动,从根本上发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效应,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入人才和科技支持,担负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任。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让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完善。
[1] 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2]李进,丁晓东.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探索[D].上海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十周年论文集(1994-2004),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ClassNo.:G64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DeepeningCooperationBetweenTeachingandProduc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Zhou Zhijun Sun Jianwei Guo Guangling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inevitable for local colleges to cooperate with the production .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in applic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alternation mode have been probed in the paper. Four categories of alternation modes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businesses; education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altern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周志军,副教授,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研究方向:土木工程。邮政编码:723200
陕西理工学院校级教改项目(XJG1026)
1672-6758(2011)12-0007-2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