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状态辨治方法与思路

2011-04-09姜良铎魏文浩

环球中医药 2011年4期
关键词:中医学宏观微观

姜良铎 魏文浩

如何在临床中更有效地辨治疾病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经临床验证,从状态辨治疾病确实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所以,要对状态辨治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阐明其理论根据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治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着眼于状态与整体,从改善患者的体质入手,或温其阳,或补其阴,或益其气,或养其血;对其病的一方面,如咳嗽,治疗不用与止咳有关的药物;有吐痰,也不用止咳化痰药;有胃痛,也不用一味理气止痛药……临床看似药不对症,不着边际,却收到满意的疗效。这就是从状态辨治的具体体现。如咳嗽吐痰,不用止咳药而重用化痰药,却收到痰化咳止的效果,这是局部中包含着整体。以上可以看出从状态辨治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1 中医学本质就是抓状态

抓住状态的本质就是巧妙的辨证和合理用药。状态是从人体这一复杂的物质乃至精神系统随时间环境变化所处状况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状态是整体的、辩证的、综合的、动态的、大系统和子系统统一的、宏观与微观协调的。抓状态首先临床要分清生理反应和病理状态。生理反应就是人体为了适应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正常生理表现。如夏季气候炎热机体腠理疏松,汗液增多以散热;冬季严寒则腠理固密,汗液减少以防风寒入侵。反之,即为病理状态,夏季外感风寒,寒束卫表,汗液不易排出,故见恶寒发热,头痛头晕,周身酸痛,苔薄白,脉浮紧;冬季外感温邪,卫表失固,热逼汗出,故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咳嗽,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以上属于表病状态的风寒束表证和风热袭表证。对于人体状态的客观探究,必须置身于人所处的整体环境下(内环境包括心与身,外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才有意义,才符合实际。而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本质上抓的是状态。它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意在恢复正常的协调的生理状态。

2 合理把握状态辨证技巧

把握状态辨证技巧是临床基本功的综合,是对疾病状态的全面认识,临床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2.1 整体观

状态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密切相关,在功能上协调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其次,又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类正是在能动地适应自然环境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等来表述这一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更是毋庸讳言。许多疾病的发生,均有其社会根源,或因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或社会因素所致的空气污染、噪声超标、气候变暖、水质下降等,亦已成为不少疾病的常见因素。对每一种状态病症都应做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分析,才能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诊断,做出正确而有效的治疗。《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这就说明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分析,才能制定出符合状态证型实际的诊治措施。

2.2 系统观

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系统”理论。如五脏之脾、六腑之胃、五志之思、五窍之口、五体之肉、五液之涎、五华之唇以及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构成“脾系统”。余脏根据相同理论而类推。每个系统都以脏为纲。然而五大系统之中,又以心为主宰,正是“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这一独特认识对中医学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人们养生防病及临床诊疗等,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病理上无论人体的哪一局部或某一脏腑病变都会对全身有一定影响,甚至会导致整体功能失调,而呈现疾病状态。只有熟练掌握五大系统和各子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才能达到应用状态辨治得心应手。

2.3 动态观

人体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状态,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并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及不断地向外界排出自身和外来物质的分解产物,同时物质代谢相伴随的是能量的摄取、转换和释放。这种新陈代谢有时间、有秩序、有速度、有阶段,在不停动态变化中。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的稳定,稳定中的变化状态。机体根据外部环境情况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使机体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不同反应能力,以适应机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以体内各器官、系统活动的改变为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某一环节发生功能动态改变,就会出现疾病状态。

2.4 宏观与微观

疾病状态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宏观状态;二为微观状态。宏观状态是指中医学四诊所采集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是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微观状态是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所获取得临床指标。中医学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是中医学走向成熟和完美的重要标志。《中医微观辨证学临证要略》导论中指出:“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的巨大系统,分为宏观和微观,但两者不能等量齐观,即事物的宏观性质并不完全等于它的微观成分之和,宏观规律也不等于诸微观规律的简单相加。宏观整体层次是人体最高层次,微观则属于较低层次。高层次规律具有低层次规律不具备的特点,低层次规律不能取代高层次规律,否则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学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有一个由宏观走向微观辨证的补充。”

2.5 辩证观

状态辨证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观念,一分为二地认识事物。状态持续存在,可表述生理与病理两个方面,而证候并非持续存在,仅能表述病理状态;临床可见无证可辨之状态,如运用中医学四诊之诊查方法无明显症状、体征可循,即“无证可辨”的疾病状态(如某些病毒携带、疾病早期的患者),可用状态医学的观点解释;证候在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描述略显不足;疾病动态发展的某一时段,往往表现为两个以上证候的交错、融合、转化,其发展变化受内外环境诸多因素影响,难以用单一证候加以概括和描述,所以很难恰当地辨证。临床针对疾病现象的复杂性,必须从立体、多层面、全方位的角度来进行归纳和总结,证候不能包括状态,而状态却能包括证候。所以,从状态辨证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合理的方法和思路。

3 疑难杂病应从状态辨治

中医治疗疑难杂病采用状态辨治的临床思维方式是对辨证论治的一种新的突破,这一思维方式在目前治疗疑难杂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优势,中医辨状态论治具有强化宏观与微观、大系统与子系统,整体调治,把握病理动态的理性优势。从状态论治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因此,状态理论可以更为完整的把握生命个体,其包容性更强,其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他站在信息的高度解释人体,通过对信息的不断观察、探测、接收、传播的再认识,才使人们对医疗这一特殊事物的特性、变化情况和运动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正确。而人体状态医学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提供了一个客观、动态、综合的视角。从状态角度可以对临证中复杂、疑难的疾病状态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并对分析所得的多层次的状态进行归纳,分清其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遣方用药。如治疗“进行性肌肉骨化症”一例,患者肌肉骨化,进行性加重。分析其状态为: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营分郁热,络脉瘀滞不通。经补肾清营通络为法处方治疗,病情有所改善。可知,从状态论治是解决疑难杂病的有效手段。

4 调整状态用角药组方

在从状态论治临证思维的指导下,合理把握整体状态,根据宏观与微观、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动态病理变化,针对不同层次的状态选用角药进行组方。所谓角药配伍,就是三味药的组合。角药配伍是综合考虑患者状态以及药物特性而制定的独特方剂类型,运用时强调医生对患者、药物及环境有准确把握。用药如用兵,要有稳坐中军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把握,就必须清晰地解读药物。如喘与哮病的虚实夹杂态:若外感风寒,内则气阴不足,稍有化热者用党参、紫苏、知母;附子、赤芍、桂枝相配以治心肾阳虚,心脉不通而喘者;气道反应性稍高之患者,常选柴胡、乌梅、防风三味从肝从风治疗;牛蒡子、沙参、芦根三药相伍用于治疗痰热郁结阴伤咯痰不畅者;柴胡、黄芩、桂枝三药相和用于治疗三焦不畅;丹参、黄芪、百合用于心肺气阴不足,兼有郁热血瘀者;生石膏、竹叶、党参用于热病损伤气阴致咳喘者。角药与组方原则上按《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和“君一臣二,奇制之也”的制方精神,一般地说,君药较少,则臣、佐药较多。角药的配伍可有君臣佐使,亦可有君一臣二;亦可有君一臣三佐五,而组成不同方剂。角药组方奥妙无穷,变化多端,对复杂的疑难杂病有良好治疗效果。譬如:喘病之内伏寒饮、气阴不足、痰气化火、风木刑金、三焦不畅之状态,用麻黄、姜半夏、川椒温化痰饮,宣肺平喘;柴胡、生艾叶、乌梅祛风通络,止咳平喘;黄芩、赤芍、枳壳清气血分之热,理气化痰;百部、杏仁、五味子润肺化痰,加强止咳平喘之力;党参、白芍、甘草补脾益气,扶正祛邪。补脾意在消除生痰之源;宣肺意在排痰平喘。痰郁久化毒,毒易损脏伤腑,体虚之人可用黄芪、银花、连翘益气解毒,阴虚之体可用虎杖、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解毒。诸药相伍则久伏之邪消散,而内郁之痰热得清,肝胆火熄风止,三焦气道通畅,邪祛正复,喘止息平病祛而愈。

猜你喜欢

中医学宏观微观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宏观与政策
宏观
微观的山水
宏观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