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公益林保护的传统伦理观

2011-04-09李锡泉向阳春

湖南林业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伦理观公益林万物

李锡泉, 向阳春

(1.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新晃侗族自治县林业局,湖南 新晃 419200)

浅析公益林保护的传统伦理观

李锡泉1, 向阳春2

(1.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新晃侗族自治县林业局,湖南 新晃 419200)

从传统生态伦理观及道、佛、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出发,并结合生态公益林保护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从深层次的角度分析传统的自然观、价值观和发展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保护的伟大意义,树立起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

公益林保护;传统宗教;伦理观

生态公益林保护是20世纪末,原林业部依照《森林法》在森林资源分类经营改革的背景条件下提出来的。生态公益林是指“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根据《森林法》规定,生态公益林,除了抚育和更新外, 不得以取材为目的进行采伐,实施仿自然的生态营林技术,使现有林分逐步恢复到地带性的森林顶极群落。

这一项具有林业划时代意义的政策出台,与我国传统伦理观、传统宗教思想有密切关联,对国民思想教育、林业价值观、林业发展、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产生深远影响。

1 传统的生态伦理观

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是人与万物平等共生。人与自然界万物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平等相处,世间万物各自处于不同的生态地位,互爱互助,相互和谐共存,其主要内容归纳为“泛爱万物,利而不害,和谐共存,辅助自然”4个方面。

1.1泛爱万物

“泛爱万物”是古代人类处世的出发点和原则。庄子提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因为万物与我为一体,爱万物就是爱自然界整体,就是爱人类自己。庄子说,人热爱鸟类,鸟类就接近人类,人伤害鸟类,鸟类就离开人类;老子提出,如果人爱护动物,则“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这是动物对人类爱的回报。先哲们用哲理及事实论述了从爱出发——泛爱万物—— 受爱回报,这是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1.2利而不害

泛爱万物是古代人类与万物间相处的原则,利而不害则是人与万物间的行为规范。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从爱出发,人的一切行为要有利于世间万物的生存及发展。因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有利于万物,就等于有利于自己。面对经常发生的渴泽而渔”、“焚林而猎”的错误行为,先哲们警告说“无以人灭天”,“天与人不相胜也”如果遵循这一行为规范,“则天不能祸”,人间则风调雨顺,不会发生生态灾难。若是“倍(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若“应以乱则凶”,则会大祸临头。“竭泽而渔,而明年无渔”、“焚林而猎,后必无兽”。为了使深奥的生态伦理观通俗化,先人们还编写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嫦娥丈夫后羿无视自然万物,大肆捕猎鸟兽,当鸟兽被捕尽后,只能捕乌鸦为生。嫦娥忍耐不了吃乌鸦肉的痛苦,无奈偷吃仙药飞上月亮。这一神话告诫人们:如果人类伤害万物,其结果在地球上将无立足之地。体现了古代先人的远见卓识。

1.3和谐共存

自然界万物与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一事物的存在为另一种事物的存在创造了条件,或一种事物出现又反过来制约了另一事物的发展。如何能在不影响其它事物的发展的同时,又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呢?古代先人们提出了“和谐共存”的处理原则。庄子概括为“与天和”,“与天和者,谓天乐”,万物才得以共同发展。庄子进一步解释,“和”的依据与具体措施,即“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就是以自然规律的准则,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调节及适时的人工管理措施,以达到“太和万物”的目的。人只要通过协凋的手段来处理自然界事物,将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自然界万物便可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对其观点的具体行为规范,古代先人约定俗成出许多法规和措施,以保护万物的正常发展。夏禹禁止春季三月伐木,以利树木生长;孟子对资源利用讲的更深入、更具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这些传统的论述,就是当今生态林保护政策的思想萌芽。

1.4辅助自然

自然界的发展演化遵循着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求取得经济效益,自然规律的结果不尽然十全十美,人类的欲望要求与自然规律也会出现许多矛盾。对于这些矛盾,人类如何对待和解决呢?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的观点。认为人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主动“辅助”自然,使自然更加完善、完美;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的“治”、“参”就是自然与人类利益的结合,即现代人说的生态工程,疏通河道,兴修水利,生态公益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就是从老子的“辅”,荀子的“参”发展而来,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紧密,更好的保护自然、建设自然,利用自然,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2 宗教的生态伦理观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发达,宗教派别较多,其中的道、佛、儒三大流派影响深远,其思想伦理观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所建立的关于人类与天地万物同源、生命本质统一、人类与自然一体的中国古代整体论的哲学思想,也就是生态保护伦理基础。我国宗教既是生态保护的倡导者,也是生态保护的践行者,古代名刹不管是道、佛、还是儒家寺院多建于风景秀丽之处,受宗教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千百年来人们有了房前屋后种风水树和保护古树名木的传统。

2.1道教的生态观

道家学派的生态伦理思想十分丰富,自成体系。道教创始人老子在其代表著作《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寂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1]”。老子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先天地生”而且“为天地母’的东西,他把它取名为“道”。这是道家伦理的最基本范畴。这个“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是为感官所不能接触的实在。它是宇宙万事万物所共同具有的一切物质和观念的存在。紧接着他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有其运行规律,都应该遵循 “道”,“道”是最基本的法则,是“道法自然”。“自然”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自然而然,与“人为”等词是反义词。这与生态公益林的“仿自然的生态营林技术”是完全一致的。

2.2佛教的生态观

佛教的生态理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承认万物皆有佛性,都具有内在价值;第二,尊重生命,强调众生平等。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在这个世界上,独立不变、自我存在、自我决定的实体是不存在的。因而,佛教要求人们以无我的胸怀应对大千世界,破除人的自身的优越感和征服自然的统治欲。人是不能改造自然的,也不能征服自然;佛教另一生态伦理观是“众生平等”。认为一切生命(生物)都是同样宝贵的,人类因为有思维、推理能力,而成为生命界的主人,但并不能因此而伤害他物。小至微尘,大至宇宙旁及一切生灵,都在生命的川流不息之中,同处同一条生命长河,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公益林保护的重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论是高大的树木,还是小草;不论是凶猛野兽,还是小小的昆虫,都是自然界的生命体,其保护意义是同等的重要。人并不是万物之主,不具有任何特殊的价值。

2.3儒家的生态观

儒家的生态伦理看来,人类是与天地万物相互依存。人与天地万物共处一张网络之中。老子讲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73章),“天网”就是指用各种生命之线织成的一张网,人类只是其中的一根网线,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也都是其中的网线。而且,原野、山川、江河、海洋、土壤、空气这些生命存在的环境,也是“天网”的组成部分。这与现代生态学所证实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观点是完成一致的,与现代生物圈理论在精神实质上也是一致。荀子《荀子·王制》中说“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一方面是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四季变化安排生产,使天地万物为人类发挥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使人类“不与天争职”(《荀子·天论》),避免人类胡作非为,干扰天的职分,从而能更好地发挥人类本身的作用,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和谐自然。

3 现代哲人的生态伦理观

恩格斯在其著作《马克思·恩格斯传》中记述了生态破坏的实例:“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森林,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在平原上[2]。”

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指示。

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8月5日,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再造秀美山川”,“加强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并启动六大林业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内容包涵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文关系所创造的传统表达方式。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和弘扬,更是文明古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4 讨论

我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文化历史没有中断的大国,古代四大文明发祥地的巴比伦王国,曾因生态环境的过早破坏,在公元20世纪变成了一片废墟;古尼罗河文明如今已是荒漠一片,成了瞬间即逝的流星[3];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与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观的确立、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我国的文化传统浩如烟海,可以继承、弘扬、研究的不胜枚举。借鉴古代人类的生态伦理观,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的文明,赋予优秀文化传统以时代的精神,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将是当代人类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1] 葛荣晋.道家文化与人类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 张荣明. 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朱坦.环境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Theanalysisoftraditionalethicsinecologialforestprotection

LI Xiquan1, XIANG Yangchun2

(1.Hunan Academy of Forestry, Changsha 410004, China; 2.Forestry Bureau of Xinhu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Xinhuang 419200, China)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man and nature by the moral outlook from the traditional Taoism, Buddhism and Confucian, and combined with the view of ecological forest protection, a deeper perspective into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nature, values and outlook on development were pointed out. An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of ethics, to explo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s way were established.

ecologial forest protection; traditional religion; ethics

2011-09-05

2011-09-27

湖南省林业厅公益林经营技术研究(2009-2)

李锡泉(1956-),男,湖南省华容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S 727.2

A

1003-5710(2011)05-0065-03

10. 3969/j. issn. 1003-5710. 2011. 05. 017

(文字编校:杨 骏,龚玉子)

猜你喜欢

伦理观公益林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