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静茁“诸气为病”理论针刺治疗呃逆临证撷要

2011-04-09张银娟

河北中医 2011年5期
关键词:针感气海膻中

张银娟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针灸科,吉林 长春 130041)

李静茁教授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针灸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呃逆亦称“哕”、“哕逆”,《内经》有“胃为气逆为哕”,即西医的单纯性膈肌痉挛。李静茁教授认为呃逆乃气机失调所致,临床治疗“气病”时可取“气海”,此“气海”非脐下之气海一穴,根据功能及生理可为上气海、中气海、下气海,即三焦气穴,分别为膻中、中脘、气海。《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针刺中的行针得气、行气、调气、导气无非是调节人体气机的平衡,李静茁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诸气为病”理论,在坚持辨证论治、循经取穴原则的基础上治疗呃逆。现介绍如下。

1 寒热错杂,二气相搏,调理气机治其源

呃逆一证,因寒热错杂,二气相搏,影响胃之和降,肺之肃降,以及肾的摄纳功能,使中焦或下焦气逆上冲,上逆动膈,出口作声而成。李静茁教授取中脘,因其为胃之募,腑之会,关乎于后天之本的胃气,且位居中焦,故能理气止呃;取气海,以其位居下焦,与肺气相关,又通肾气,为腹部纳气之根本,可调理气机之升降。针时令其针感下行。

2 气机郁滞,横逆犯胃,酌取上、中、下气海,贯通三焦

气机郁滞所致呃逆,常见于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因情志不畅而引起。肝失疏泄,气机不顺,津液失布,痰浊内生,影响肺胃之气,逆气动膈;胃之和降,有赖于脾气健运和肝之条达,肝气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出于喉间,发生呃逆。八会穴中气会膻中,能治一切气分之病。《针灸大成》列此穴为禁针。李静茁教授认为实证可浅刺,虚证可灸。在临床治疗中常由鸠尾刺向膻中,可起到宽胸解郁、开发上焦的作用。中脘补后天,气海益先天,二穴相配可疏理脾胃,调畅气机。针时令针感上下贯通以取疏通之义。

3 气虚不收,虚气上逆,扶正补虚治其本

久呃不止,气不得续,常见于屡呃不止和呃逆严重患者。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使胃失和降,虚气上逆,甚者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脾肾元气大有亏竭,冲气上乘,夹胃气上逆动膈,即可发生呃逆。李静茁教授取穴中脘,一是取其“胃纳五谷”之义,为六气之大海,二是取其腑会之义,调六腑之气;气海为足三阴与任脉交会穴。二穴相配,起到补中益气之功。在“诸气为病”选穴的基础上,酌情选配三阴交、关元、太冲、足三里、上巨虚、血海,以提高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通经络之效。针时令针感驻于针下,产生沉紧涩滞之收缩感,以取固摄之义。

4 典型病例

石某,女,46岁。2010-04-20 T15:00入院。呃逆不止15 d。15 d前与家人生气后呃逆,喉间呃呃连声,抬肩引颈,嗝声频作,其音沉长高亢,约12次/min,语句常因呃逆中断,严重时呃声日夜不止,影响睡眠。面色萎黄,胸闷气短,两胁胀满,脘腹不舒,食少纳呆,舌边红,苔薄白,脉弦数无力。病程中无发热、呕吐、视物旋转、饮水呛咳。胸透和B超未见明显异常。西医予镇静药物氯丙嗪(具体用法不详),效果不佳,故来我院求诊。中医诊断为呃逆,辨证为气机郁滞。治宜顺气解郁,和胃降逆。取穴:膻中、中脘、气海、内关(双侧)。操作方法:用3寸毫针从鸠尾穴刺入,徐徐透向膻中,得气后进行捻转,使膻中穴周及胸部产生沉胀感由局部扩散;再以3寸毫针高速捻转刺入中脘及气海,押手按定中脘穴,刺手执3寸毫针捻转刺入1寸后,将针徐徐刺入2.5寸深,令患者觉得胸腹部有沉重下压感,似觉呼吸困难,并有气感下行至小腹部;再以3寸毫针刺入气海穴2.5寸,使麻胀感扩散至小腹及中极;内关穴用1.5寸毫针,捻转刺入1寸,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上传。留针40 min,每日1次。治疗3 d后,呃逆减轻,伴随症状缓解;10 d后呃逆及伴随症状消失。随访6个未复发。

5 体会

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脏腑常涉及胃、肺、肝、肾,治疗时通常酌选上、中、下“气海”,而尤重于气海一穴,气海又名丹田或丹灶,为气之海,生发元气,蒸动气化,以助运化之机,既能通任脉,温补下元,益气固本,又能宣通涩滞,使升降复其常度,消除郁结与气逆上冲所致的各种症状;佐以中脘可调中州之气,补可升提,泻可降逆;佐以膻中宽胸解郁,开发上焦。酌情配伍,疗效弥彰。

“诸气为病”的选穴和手法:①酌选上、中、下“气海”,调节人体气机平衡。《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李静茁教授认为膻中称为“上气海”,是指宗气之海,因“诸气有时来会”,所以膻中穴为“气会”,故能治一切气分之病;中脘为腑会,调六腑之气,因其位于中焦,李静茁教授称之为“中气海”;李静茁教授认为气海穴能助全身百脉流通,气为血之帅,凡人体气息升降失调,皆可取之,因其位于下焦,亦称“下气海”。②强调气至而有效,注重针刺之手法。李静茁教授认为手法至关重要,除需掌握补泻手法外,关键是控制循经感传,使气趋病所,乃至气至病所。欲令其上,先闭其下,欲令其下,先闭其上,充分发挥押手的作用,即把针尖提至皮下,用押手将不欲传的方向切住,刺手再重新下针,针感则向无阻碍的方向传导,得气后感传方向恰趋病所时,则继用捻转、震颤等催气手法加强感传,以达“气至病所”之目的。《素问·调经论》云“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即是对气至病所的要求。只有取穴与手技熟练结合,针感才能按要求的方向循行,如果不注意手法操作,效果往往不会理想。

(指导老师:李静茁)

猜你喜欢

针感气海膻中
针感量表的研究现状及新量表的设计思路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每天做做养心操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针感及其物质基础相关研究进展
视觉针感量表在脑卒中手痉挛状态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