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老的贾庄变

2011-04-09ArticlePictures王丽丽王洪涛

河南电力 2011年5期
关键词:电业局平顶山安全帽

文 Article/ 图 Pictures_王丽丽 王洪涛

那年,她14岁,他18岁。

1972年11月,因为平顶山电业局招工,他和周口地区的40多名年轻人乘上卡车,颠簸了近5个小时后第一次来到平顶山。当时的平顶山电业局只有一栋三层小楼和几间瓦房。

1958年10月19日,她作为河南省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正式投运,成为了河南电力飞跃发展的一个起跑点。一条110千伏郑平线,一台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两条35千伏出线,三条6千伏出线,主供平顶山矿务局用电。

为配合湖北丹江水电站电力外送,1970年4月25日,她被扩建为220千伏变电站——河南省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自此诞生!因为有她,河南与湖北电网首次实现并网运行,丹江水电站强大的电力被输送到郑州、洛阳、许昌、周口、驻马店、漯河等市,河南电力发展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她的名字叫贾庄变电站。他叫董前进。历史总是耐人寻味,命运更像是注定了一样。1972年,他与她邂逅,之后便有了许多的故事。

从学徒工到值班长,再从值班长到站长,如今,董前进已经在贾庄变电站工作了39年。谈起近40年来的变化,董前进说,那真像是一场五彩斑斓的梦,只要想起就会感慨万千。

“刚上班那会儿,安全帽、绝缘鞋和工作服不是每人一套,都是公用的。安全帽是柳条编制的那种,绝缘鞋是老式的解放鞋。冬天,值班室里没有暖气,更没有空调。晚上值夜班,不能睡觉,看书看得实在太困了,师傅就让去外面用冷水洗下头,回来再接着学习。下班的时候,因为双腿被冻得发麻,半天才能挪动脚步。”想起从前,董前进记忆犹新。

上世纪70年代,变电站断路器全部是多油式的,维护难不说而且安全性能不稳定,承受大短路电流的能力也差。80年代初,断路器逐渐被更换为弹簧机构多油式,安全性能改善了许多,但操作复杂,容易出现故障。从1991年开始,变电站110千伏和220千伏电压等级的断路器逐步更换为六氟化硫断路器。现在,刀闸、短路器大部分已被GIS组合电器所取代,不但开关断合速度快,安全稳定性高,而且设备维护量极小,不容易出现故障。

从110千伏到220千伏,从2万千伏安到39.15万千伏安,从前苏联的设备到现在的尖端设备,贾庄变电站在不断的改造中得以新生。39年里,“小董”变成了“老董”,而贾庄变电站经过不断的改造扩建,却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年轻”了,这其中有领导的关注,有供电职工的辛劳,更有无数个“董前进”的奉献。

2010年8月26日,对于董前进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他有两个没想到:一没想到会在自己工作了38年的变电站里见到省公司总经理葛国平,更没想到能与葛总在自己守护了38年的设备区前合影留念。

葛国平深情地说,扎根基层站所,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8年,这种精神十分可嘉。我们开展的创先争优和学习潘国富系列活动,就是号召大家向身边的典型人物学习,以他们为榜样,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夯实基层管理基础。谆谆的教诲,殷切的期望,聆听着葛总的话语,该站青年员工的脸上写满了坚毅。

告别之际,葛国平与董前进在贾庄变电站设备区前合影留念,勉励他再接再厉,为确保该站安全稳定运行作出新的贡献。激动而又腼腆的董前进坚定地回答:“请葛总放心!我们一定努力工作!”爽朗的笑声随即在现场传递开来。

如今,她已53岁,他57岁。夜晚,站外明亮的灯光似乎还在叙述着“小站”的变迁,诉说着我国电力快速发展的骄傲和自豪,控制室内董前进熟练地在电脑前填写工作票,我们强烈地感觉到:老董不老!老站不老!

猜你喜欢

电业局平顶山安全帽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小小安全帽,生命保护伞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平顶山诗群
旗帜的力量——国网建三江电业局有限公司党建工作纪实
爆笑四格
电业局做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平顶山:第四支红九军诞生地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肤色检测和Hu矩在安全帽识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