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曲解的语用分析
2011-04-09刘般若
刘般若
刻意曲解的语用分析
刘般若
重点分析存在于第一说话人话语当中的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以及交际者使用刻意曲解这一语用策略的语用功能。最后指出,刻意曲解的使用要受到社会语用等方面的制约,不能滥用,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刻意曲解;语用功能;分析;运行机制
一 刻意曲解
刻意曲解是日常言语交际中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它是听话人完全正确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但却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说话人话语中含糊的表达方式,歪曲说话人的话语意图的语言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听话人能够实现其交际目的,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这里所讨论的刻意曲解其实是指语言使用者所采取的一种语用策略。具体的就是指在言语交际中,听话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特殊交际目的,刻意利用语境和说话者的含糊、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有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便达到某种语言交际的特殊效果。例如:
(1)(警察局长让警察小张到一户人家做调查。女同事王玲也同小张一同在场。)
小张:局座,你得给我个伴吧?
局长:就让小王跟你做个伴吧!
小张高兴地跳得老高(对小王):嘿,你现在听见了没,局长要你做什么?
女警王玲悄悄地在小张的腿上狠狠掐了一下。(关玺华,《归期》)
此例子中,局长的谈话中“做个伴”原本是指局长让王玲和小张共同到一户人家调查一些情况,然而小张确故意把“做个伴”刻意曲解成“做伴侣”,用来达到一种幽默的交际效果。
人们在研究中,常常把刻意曲解和误解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很少有学者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过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很多学者都是在研究刻意曲解的时候略微提及误解,或者相反。并且,在许多研究中,对两者的界定也甚为模糊,并未明确区分两者的异同。在言语交际中,当听话人没有正确理解说话人意欲传达的意义时,误解就会发生。Yus(1998)将误解的定义归纳为:(1)听话人没有从在语境中把说话人要表达得意图给予正确的解释。(2)听话人没能处理并理解那些最佳的语境信息。这些信息常常由社会文化环境中渗透出来的,而不是事先就有的意图。所以,误解是无意识中的信息传递,这与刻意曲解中的听话人有意识错误运用对方的话浯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再来看一则语言误解的实例:
(2)(A、B是同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按往常惯例当天上午有一个报告)
A:你知道今天下午是谁做报告吗?
B:谁?
A:我不知道,所以才要问问你呀?
B:哎,真的非常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
以上A询问是谁做的报告,而B回答的话语表明B无意中把A的询问当作陈述事实,因此是B误解了A的意图,而并不是刻意曲解。
与误解相比较而言,刻意曲解具有以下几种显著特点:(1)说话人已经正确理解了对方话语的真实用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刻意曲解;(2)刻意曲解不仅表明说话人充分理解对方的话语,而且充分强调了说话人的主观意向性,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对语言使用的调控过程,是说话人故意而为之;(3)说话人以刻意曲解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一种交际策略,以便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不是随意而为之。
二 刻意曲解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学者对刻意曲解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而且大多集中在误解或歧义的研究。
1.刻意曲解的修辞学研究。
王希杰(1993)对曲解曾经进行过研究与论述,他的研究从修辞学角度出发,认为确解、误解和曲解是刻意曲解的3个解码结果;但是,误解和曲解往往是解码的偏离及失误所造成的,误解是听话者错误的理解说话人的信息,无意而为之,或者是由话语的语境模糊被迫造成的,身不由己的;曲解是听话者故意的,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王希杰,1993:230—231);适度多义句、双关、确义句等都很有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被曲解或被误解。此类论述对于我们如何把握刻意曲解的范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刻意曲解的逻辑学研究。
王建华和徐思益在“语境歧义”的研究中,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探讨曲解,认为: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含义都是明白、确定的,然而由于听话者可能受到上下文或周围语境因素的影响,对其理解时往往产生歧解(包括误解、理解和曲解)。但是,这两位学者把“歧解”和“语境歧义”等同来看,这是非常不恰当的。这是因为歧义不仅是导致歧解的一个因素,而歧解又往往是理解的结果。在他们文章的论述中,并没有明确地阐述误解和刻意曲解的区别。王建华(1989)在研究歧义句时从逻辑学的角度阐述了语境歧义可能会引起“歧解”,但他对歧解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3.刻意曲解的语用学研究。
在对“误解”进行语用学研究时,宗世海(2000)曾对误解行了清晰的界定,并对“误解”和“曲解”加以阐述,指出他们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但他的研究仅限于误解,并未对刻意曲解进行深刻的研究。Tzanne(2000)对“误解”的研究中提到刻意曲解这一概念,认为刻意曲解与面子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就是说话人通常利用刻意曲解来增强自己的面子、威胁对方的面子和保全面子。尽管她对刻意曲解的研究比以前的学者的研究更深入,但没有把“误解”和“刻意曲解”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及它们不同的运行机制加以区分。
不难看出,以上研究多从不同学科入手,并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探讨、研究刻意曲解,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首先,对刻意曲解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界定,这将会影响研究的深入,比如把误导、误解、曲解混为一谈。其次,对刻意曲解的论述常常是讨论误解时附带提到的,缺少对刻意曲解的专门研究,从而影响人们对刻意曲解的深入理解。
本文将就刻意曲解的可能性(触发条件),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等三个问题惊醒讨论。
三 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
刻意曲解的可能性(触发条件)是指存在于第一说话人的言语中的,有可能引起第二说话人进行刻意曲解的语言因素。刻意曲解的可能性主要有两个:(1)存在于自然语言中的经济话语信息,他们使语言结构表现得松散,形式复杂多变,并且逻辑关系混乱,这就使说话人能故意违反逻辑规则并抓住提可乘之机,进行刻意曲解;(2)自然语言中的话语具有不确定性,听话者并可以给予有多种解释,使自然语言的不确定性得以产生,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为第二说话人提供了刻意曲解的可能性即触发条件。
1.经济的信息量。
根据Levinson(1987:401)会话原则中的信息原则,说话人总是要尽量遵循尽量少说原则,只要提供交际目的所需的最少量的语言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就可以。信息原则也规定听话人需要遵循扩展准则,也就是听话人总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扩充说话人所说话语的信息内容,找出对自己有利的特定信息,直到认定这就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说话意图。正因为说话人遵循极小量准则,提供经济的信息量,从而使听话人在扩充信息时有机可乘,可以进行刻意误解。例如:
(3)(There are two men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in the room.)
A:My wife doesn’t appreciate me.Does yours?
B:I wouldn’t know.I’ve never heard her mention your name.
在上述对话中,A遵循了极小量准则,尽可能少说:用“Does yours”来询问听话者B的妻子是否欣赏他。因为“Does your’s?”是省略句型,在上下文中我们既可以理解成“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you?”,也可以这样理解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me?”。很显然,A希望表达的是前者的意思,而B却故意选择后者的意思进行回答,说“我不知道,从来没有听到她提及起你”。通过这种刻意曲解手段,B刻意戏弄了他的同伴,以便实现交际中的幽默效果。
2.话语的不确定性。
除了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量过于经济以外,话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足以触发听话人的刻意曲解。本文将从活语内容、语用用意和会话含意三个层面来阐述话语的不确定性是如何触发刻意曲解的。
(1)话语内容。
话语内容就是指话语中被明确表达的部分。刻意曲解从话语内容层面上来讲又可分为命题意义和指称意义两个部分。
a.歧义话语。
在话语中,多义或者同音异形等现象可以使特定语境下人们对话语成分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在从相近或类似的意义中给这些话语成分选择恰当的意义时,听话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和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完全相反的意义选项,即刻意曲解说话人的话语意义,从而实现传达自己的意图。
b.指示语。
指示语的曲解也包括在话语内容的刻意曲解之内。指示语往往与被指示的意义是分离的,同一指示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指称意义。所以,听话人在赋予指示语的指称意义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当听话人有意利用指示语和指称意义的可分离性,把指示语解释为与说话人的指称意义不同的意义时,他就是刻意曲解指示语的指称意义。
(2)语用用意。
我们分析了说话人(即第一说话入)的话语内容是怎样触发听话人(即第二说话人)的刻意曲解。除了话语内容之外,说话人的语用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的不确定性也可以触发听话人的刻意曲解。语用用意主要是指包括拒绝、称赞、抱怨、请求等的言语行为的意义,他们既可以通过直接方式来表达,也可以通过间接言语行为来表达。有时,对于同一个话语,听话人可以在不同的语境情况下用来表达不同的语用用意,这就给听话人提供了刻意曲解的可能性(触发条件)。下面的例子给出了不确定的语用用意如何引发听话人的刻意曲解。
(4)A:这件衬衫很漂亮,我非常喜欢,但只可惜我今天身上没带足够的钱。
B:没关系,衬衫多着呢!你可以下次再买。
在一般情况下,A所表达的的话语语用意义是“请你把钱借给我”,用来表示请求的语用用意。但因为A在这里婉转表达自己的用意,没有明确表达,所以就具有了不确定性。我们既可看作请求用意也可以看作是表述一个事实。因此,就给B提供了故意装糊涂的机会,刻意曲解说话人A的语用意义,把A的请求语用用意当作一种事实的陈述,使B把比想借钱的意图传递给说话者A,间接拒绝了A的借钱请求。
(3)会话含意。
与间接言语行为相类似,非规约性会话含意与说话人所用的单词或词语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该含意以话语的明说的命题内容为基础,但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信息多于明说的内容。这里的会话含意指除言语行为之外的那些间接表达的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常常需要经过推理才能而获取(Sperber&Wilson,1986/1 995)。会话含意并不是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这就给听话人有机会进行刻意曲解。如:
(5)(The girl having dated for several monthes with the boy wants the boy to marry her.But the boy hasn’t the idea to marry at present)
G:My darling,I want to dance like this forever.
B:Don’t you ever want to improve?
这个女孩很想嫁给这个男孩,因害羞而不直接表达男孩现在就娶她,于是她就通过利用会话含意使真实用意隐含起来,让男方去推断她的意图。女孩的“真想这样永远跳下去”要表达的真实会话含意是“真想和你结婚”。根据双方交往的情况,对方很容易推断出女孩的真实会话含意。而因为对方不想马上结婚,并给予她承诺,又不好直接回绝,于是选用了刻意曲解的策略,故意把女孩的会话含意曲解为“真想按这种跳舞方式一直跳”。
四 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
1.有意违反同一律。
同一律既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思维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始终要与思想自身保持同一,在使用概念和判断方面,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换、转移。但在自然会话过程中,说话者通常利用有意违反同一律,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其实,刻意曲解就是说话者故意违反同一律而产生的。
(1)有意混淆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概念。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交际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的特殊目的往往故意加以解释和混淆,使事物之间的界限模糊,从而违反了同一律。
(2)故意曲解约定俗成概念的含义。
在一定意义下使用某个概念这是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决定的,应该使用它的同一意义。对于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 之为“偷换概念””,其特征是有意地不明确某个概念的含义,进而对这个概念塞进新的含义,随意转换概念的内容,或互相混淆不同的概念。在交际中人们常常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进行交流,但有时人们往往有意违反这样的同一律,以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
(3)故意转移话题重点或偷换论题。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以一个似是而非的论题来代替原来的论题,就会产生“混淆论题”的逻辑错误。“混淆论题”的逻辑错误产生的原因在于在没有语言环境的限制下,同一命题所陈述的内容完全可能是不相同的。或者说同一命题所能陈述的内容,在没有语言环境的限制下,完全可能是不唯一的。日常交际中,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说话人会故意在判断方面违反同一律,故意转移话语所强调的重点或偷换论题。这时候说话人所针对的论题包含在对方的话语之中,但不是所说的重点,是附带提及的。当偷换论题时,说话者所表达的内容在对方的话语中往往没有提及到,是对方寻找到其中的关联点,从而偷换了论题。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刻意曲解是对同一律的有意违反,但这并不表明违反了同一律就使刻意曲解缺少逻辑性,而刻意曲解是符合一定的会话逻辑。
2.脱离语境。
说话者除了利用故意违反同一律进行刻意曲解说话者的用意外,还常常通过改变或脱离语境(上下文环境以及非语言的知识,包括说话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对象等)来实现刻意曲解。言语交际要顺利的进行,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环境实现,要确定某句话的含义就要与结合某种特定的语境。说话者的话语用意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是确定的,但听话者常常通过脱离特定的语境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来刻意曲解说话者的意图,来曲解说话人希望表达的意义。
另外,在不同语境中同一话语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甚至可能是相反的意义。在刻意曲解时,听话者常常通过故意改变某话语的特定语境方式来达到歪曲对方用意的目的。如:
(6)(某重点大学的医学学生进行儿科期中考试。)
教师:“请简要介绍一下母乳喂养婴儿的优点。”
学生:“便于携带。”
就“母乳喂养婴儿的优点”而言,如果从日常生活的语境来说,回答“便于携带”也是说得通的。但在医学谈论中,只能从母乳的营养特点、免疫功能等方面进行论述才算正确。例中的学生故意改变了特定的语境,来为自己相关知识的储备不足进行狡辩。
当说话人通过刻意曲解,脱离或改变语境时,不是随意而为之,而是与当前的交际语境密切联系的。
五 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
说话人等交际主体在作出语言选择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的需要,去协商、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刻意曲解作为常见的一种语用策略就是说话人根据特定的交际需要而如何进行选择的语言策略。下面将讨论说话人如何有意识地利用曲解这一语用策略,在特定的环境中实现特定的语用功能。
1.营造幽默功效。
通过上下文利用刻意曲解,可以在熟人或朋友中间营造幽默的交际效果。如:
(6)(A asks his friend B why his visit to Beijing.)
A:What brought you from Yunnan to Beijing?
B:A Train.
通过问话“what brought you from Yunnan to Beijing”,A的目的是想知道朋友B为什么来北京。然而,B却根据字面意义去解释对方的话语,回应说“是火车(带我来的)”,和他的朋友逗趣,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很幽默的效果。
2.保全面子,抵御侮辱。
人们在面对无理的诘难和侮辱时,当听话人感到面子可能受到一定的威胁时,就常常使用刻意曲解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如:
(7)A:你还以为你究竟是什么人呢?
B:明摆着嘛,我是,你难道不是吗?
显然,A明显威胁到B的面子。B面对这样的刁难,为了抵御侮辱,刻意曲解了A的话语用意,通过巧妙的回“你难道不是吗?”,把对方置于尴尬之中,保全了自己的面子。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与陌生人交往相处的过程中,如果一方不愿合作与自己合作使交际难以进行,陷入僵局时,通过说话者使用刻意曲解往往可以打破僵局,以此来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4.调和冲突。
在交往的过程中,冲突如果发生,通过使用刻意曲解策略可以调和冲突,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如:
(8)“Is social equality permitted:here?Boy,”shouted the lady to a man showing people to their seats,“this is social equality.”“No,madam,this is Beathoven's music”(W.E.B.Du Bois,On being crazy)
白族妇女不喜欢黑人坐在她旁边听音乐会,与黑人发生了冲突,于是请来引座员评理。她的问话“Is social equality permitted here?”(你们这里搞社会平等吗?)明显表示对黑人坐在她旁边听音乐的不满。但是,服务员却双方都不得罪,既不能帮黑人指责白人妇女在搞种族歧视,也要顾及白人妇女的面子。面对冲突他使用刻意曲解的策略,故意把白人妇女的问话曲解为正在上演的剧目。所以他回答说“不,女士,这里是贝多芬音乐会”,意思是“这里是音乐会,不管什么社会平等”。
5.摆脱困境。
当交际遇到麻烦可能会导致不利于自己的后果时,通过使用刻意曲解策略可以避免麻烦,摆脱困境。例如:
(9)(小王报告结束后,同事问她)
同事: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这个公司不适合你,你啥时候走?
小王:结束就走,明天一定还要来上班。
小王同问的“走”是指“跳槽”的意思——辞职。作为一名公司的职员,小王不可能在正式会议上随便流露自己跳槽的想法,但也不能指责同事别有用心的提问。因此小王使用了刻意曲解,把同事的“走”理解成“回家”,从而摆脱了不必要的困境并避免直接回答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六 刻意曲解的负面影响
我们上面所涉及到的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是其积极的方面,它既可以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生动但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度”,一旦超过了度的限制,情况往往就会从积极有益的一方面转向消极的一面。如果过度地、任意地使用刻意曲解策略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在没有考虑制约条件和使用的技巧、想达到哗众取宠的或庸俗的目的,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并对语言健康造成损害和污染。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
[2]Yule,G.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傅红秀.关联理论对刻意曲解的认知语用解释[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09).
[4]秦婷婷.刻意曲解的语用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9).
[5]丛日珍.论关联理论对刻意曲解触发条件的诠释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7(1).
[6]付萍.从言语调解理论角度看刻意曲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7).
[7]何自然.语用学新解(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9]钱冠连,霍永寿.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孙亚.也谈刻意曲解[J].外语研究,2005(2).
[11]谢丽.曲解的语用功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0).
Pragmatic Analysis on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Liu Banruo
By the analysis of the triggercondition of misinterpretation made by the first speaker,the paper tires to elaborate that the use of misinterpretation is restricted by the social pragmatic function.The strategy of mis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used properly ,or the it would result in a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communication.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pragmatic function;analysis;operating mechanism
H03
A
1672-6758(2011)12-0124-4
刘般若,硕士,副教授,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20
Class No.:H03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