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论纲
2011-04-08龙静云
龙静云
(华中师范大学 政 法学院,湖北 武 汉43007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论纲
龙静云
(华中师范大学 政 法学院,湖北 武 汉43007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源泉和精神依托,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和内容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在理论上,应深刻揭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内在关系;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则涉及道德建设机制建立、道德建设理念重构、道德建设规范建构、道德教育活动展开、不同群体的道德实践、道德建设实效性提升等重要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①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中央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在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目标以及意识形式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道德建设就不可能结出丰硕之果,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不能获得提升。因此,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是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给予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也是贯彻和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特征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②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灵魂”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它统领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的时代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基础。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对思想文化具有统领和指南的作用,在思想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如下鲜明特征:一是科学性。一般认为,作为思想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至少由三个层面的基本要素构成,即“认知—解释”层面、“价值—信仰”层面和“目标—策略”层面。认知—解释层面是意识形态的最基础层面,价值—信仰层面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层面,目标—策略层面是意识形态的关键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唯物史观来正确认知世界,阐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为人们的价值信仰选择和实践判断指明了方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实现共同理想提供了目标、途径和手段。这三个方面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意识形态内在结构和构成要素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也就是科学性。
二是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应当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崇高追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这“四个应当”既包含了主导性,又体现了包容性。
三是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精神领域,形成了四项内容相互联系的科学表述和统一整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核心和本质,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它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巨大变化带来的多样化局面,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是价值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既是基于价值合理性上的科学活动,又是基于价值合目的性上的意义活动。从价值生成的源泉上讲,把价值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作为价值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本质的重要表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的依据在于:首先,道德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恩格斯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③道德建设作为一种反应时代要求和特征的具体实践活动,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普遍有效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引领道德建设。其具体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决定着它对道德建设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包含和决定着社会主义道德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广泛的认同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社会主义道德观。
从实践方面看,我国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道德悖谬和困境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辨析、批判和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道德建设的重要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为道德建设指引方向和规定任务、创设价值动力、提供精神源泉、奠定心理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道德建设,既体现理论引领道德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又能在充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道德共识,从而确保社会主义道德的广泛性要求得以体现,先进性要求获得认同。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的历史选择,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用这一目标引领道德建设,使道德建设反映这一目标要求的内容,引导人们摆正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确立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由此形成、打造国家软实力的价值推动力。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集中表现,道德建设根植于有着这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厚沃土之上,才能获得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最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明是非、辨善恶的道德评判准绳。倡导和宣传“八荣八耻”,必将在社会上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和现实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道德建设的机制和途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的主要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通过以下七个机制引导道德建设。(1)利益的公平分享机制:利益公平分享是建构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理念之一,社会资源和发展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合理进行分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获得广泛认同具有决定性意义。(2)社会矛盾的协调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矛盾频发且日渐尖锐,及时化解社会各种矛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之一,同时也在为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3)法律和制度的规范机制:用法律和制度的刚性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就能对道德的软性约束起强有力的支撑作用。(4)权力文明的示范机制:权力运行的文明程度和权力角色的道德操守直接影响人们对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和内化,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5)意识形态的鉴识机制:对各种社会思潮(包括西方伦理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进行鉴别,扬弃其不合理的因素,吸收其合理科学的内核,以抵制其对我国社会的不利影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6)社会舆论的扬抑机制:社会舆论通过对善的肯定和颂扬与对恶的否定和鞭笞,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影响力。(7)社会心理的调适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调适,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提供心理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渗透、管理、教育、评价和践行等。渗透的方法和途径是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和要求渗透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之中,转化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理念和要求;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是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部分内容转化为社会管理规则,通过管理以使其对人行为的约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指广泛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和各种媒体及其它可以使用的手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道德,使其深入人心,教育社会成员,以扩大人们的认同感;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细化为各种各样的道德评价标准,并运用这些标准对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评价,从而帮助人们去恶从善;践行的方法和途径是指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各样的道德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向人们的精神自觉和内在需要转换,并外化为人们实实在在的行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道德建设的理念重构
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和谐道德文化。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如何对待祖国的传统道德,如何把握时代的道德要求以及如何共同追求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等问题,必须在理念层次上进行探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的理念重构必须坚持以下四个“统一”:即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创新品格与实践品格的统一、价值观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道德规范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道德文化的民族特性与世界共性的统一。具体化来说,主要有以下九个理念。第一,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条主线,它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还原了人应有的价值中心地位;道德建设也是为了人,要合乎个人自由发展的需要并实现共同体所有人在道德上的共同进步。第二,要有民主发展的理念。社会主义本质之一在于民主,这就要求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但民主参与还需要公民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道德建设的民主发展理念意味着必须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所需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必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热情,发挥人民群众对道德建设的影响力,必须采取民主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来塑造具有民主素养的现代公民。第三,要有民族本位的理念。“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道德建设的目的在于繁荣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塑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道德价值观,使我国道德文化的各方面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第四,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强调的重要方面,因而道德建设也要强调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精神和道德要求,创造新的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模式。第五,要有实践至上的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实践过程,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道德理论与道德规范,这也意味理论研究要关注中国人的道德实践领域,鼓励和支持进行各种道德建设的实践。第六,要有开放包容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意识形态工作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④,这一理念一方面指道德建设应采取开放的姿态,包容世界不同文化的道德追求,吸取其有益的成分;另一方面要求在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主导的前提下包容不同层次和多样性的道德文化,接受新的道德文化,反思传统道德文化。第七,要有依法建设的理念。道德建设的一部分要求应通过法律加以规定,保证道德建设的严肃性和刚性;培养依法进行道德建设的自觉性,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客观要求。第八,要有利益激励的理念。利益激励包括赏与罚两个方面,对践行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个人和集体给予精神鼓励、社会荣誉和物质等方面的激励,对践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个人和集体给予相应的惩罚,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的途径之一。第九,要有物质保障的理念。良好的道德建筑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道德建设水平的提高也必须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作为根基和保障。
道德建设理念对道德建设实践具有宏观上的定向和指导作用。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建设的领导与实施、道德建设的宣传、道德建设内容的建构及道德教育人员的培训等,都应以这些道德建设理念为宗旨。同时还要强调,道德建设不仅仅在于改进社会风尚和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而且还应致力于激发全民族的道德建设热情和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抢占国际上的“道德制高点”,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道德影响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道德建设的规范建构
1.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⑤,是我们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景下和话语范围内,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又应有所拓展。具体来说,这些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本质要求的原则。社会主义道德与其他任何阶级道德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是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一致性,因而其建构必须体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二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必须体现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否则,它不仅不能对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而且也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三是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二者在各自的领域对人的行为起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因此,二者必须实现合理的衔接,并保持一定的限度和张力。四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美德规范,具有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价值,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必须与传统美德规范承接起来,否则,它就会因丧失民族特色而缺乏深入人心的魅力。五是符合道德自身发展规律的原则。道德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应体现和符合这些规律,否则,我们所建构出的道德规范因违背规律而缺乏科学性和现实性。
2.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应处理好的主要关系
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其一,道德规范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先进性要求就是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它是人类的道德理想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终极目标,制约着广泛性要求;道德的广泛性要求是指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基本道德要求,广泛性道德要求的认真实践,有利于先进性的道德在更广范围内成为现实。其二,道德规范的一元性与实际生活中人的行为价值取向多元性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是多元的,道德价值取向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就社会整体而言,道德规范的价值导向应该是一元的。一元性的价值导向引导着社会道德的基本走向,确定着社会道德风貌的主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统一起来,并适应人们道德境界的层次性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实,才能扩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包容性和涵盖面。其三,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与激励功能的关系。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但道德在本质上并不是为了规范和约束个体,而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因此,道德规范又具有激励功能。道德激励人们认识自我的价值,探索生命的意义,追求人格的完美。也因如此,我们所要建构的道德规范体系应既包含着追求崇高的激励因素,又具有调节现实关系的实用因素。
3.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原则与基本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⑥这一论述是我们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根本指南。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重点是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群众主体观、群众创造历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人生目的和道德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原则是集体主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重点应凸显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凸显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性;凸显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即效率)与机会平等、分配正义的统一性;凸显良好制度安排以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统一性;等等,从而为真正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协调发展、互相增进而创造条件。⑦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反映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紧密结合,为各民族、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明确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涵化德性修养、彰显公民人格等,提供了基本规范和标准,有利于在实际生活中促进公民自觉的道德认同。
市场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交往形式。市场道德规范就是从市场体制和市场交往关系中直接引申出来的,用以调节各个市场主体之间利益矛盾的行为规范体系。建构我国市场道德规范,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即明确基本现实、探讨基本可能性和明确基本目标。其基本现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新与旧、破与立、进步与“退步”等“双重挤压”状态下的跳跃式方式运行,因而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紊乱和失序难以避免;其基本可能性是,向历史和传统寻求可开发的道德文化资源,向先行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寻求可供借鉴的道德建设经验;其基本目标是,除了长远的和崇高的道德建设目标外,基础性目标显然更为迫切,也就是说,建立一种起码的市场道德规范或“最低限度”的市场道德秩序乃当务之急。因此,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出发,结合我国传统道德资源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建构起人格平等、自由竞争、公平交易、互利互惠、诚实守信、契约文明、保护环境、合理消费、能力本位、法治主导等市场道德规范体系,才能引导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这其中,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⑧,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因而应成为制度建设、市场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道德建设的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具体表现为:首先,两者的现实目的相同,即两者都是为实现自身向社会成员的认同、接受和内化转换。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借助于思想道德教育,并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融合到一起。其次,两者的逻辑起点相同,即都是为了现实的人,为了塑造人,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两者追求的社会价值相同,即两者都是以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终极目标,因而在价值指向上完全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地包含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内容上可以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渗透和整合。也因为如此,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应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教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包括道德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伦理的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第二层次的内容包括: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教育;法治精神信仰的教育;热爱生命和关爱生命的教育;以诚信安身立命的教育;以公平正义处事的教育;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教育;爱护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敬业勤业职业精神的教育;以义取利的市场伦理的教育;对社会、他人、家人感恩的教育;见贤思齐,见义勇为的教育;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则的教育;自我奉献和牺牲精神的教育。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道德建设的群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真谛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概念和说教,而主要在于它能够转化为实践和行动、革新和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实践品格也要求把它贯穿到道德建设实践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群体的道德实践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目的: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中凸显道德基石;在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碰撞中回应道德冲突;在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协调中实现道德认同,在道德认识与道德践行的转换中实现道德内化。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社会群体的道德实践活动。
1.深化党德政德实践
党德,即共产党人的道德,它是我国社会先进分子的行为标准。政德,即政府官员之德,是指从事管理国家事务的公职人员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党德和政德乃从政之本,为官之魂,立国之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党德政德实践,就是要围绕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⑨的执政理念,通过大力开展共产党人和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实践活动,努力践行党德政德规范,使自己在培养高尚的“人德”、在勤勉务实的“政德”、在崇尚清正的“廉德”、在恪守社会“公德”、在营造家庭“美德”上做表率。
2.引导企业道德实践
企业道德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和凝炼出来的一种群体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企业文化和企业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应坚持以下几点: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企业道德实践落实到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上来。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的责任⑩。全球CEO聚首的世界经济论坛(2003年)进一步提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四个标准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对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发展的广义贡献。⑪企业要成为好公民,就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社会也要在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施加各种压力并诱导企业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企业价值观管理的实践之中。企业价值观管理恰恰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为企业的各种价值理念,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和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内化为企业员工对真、善、美追求的有效途径。价值观管理有助于重塑企业文化的总体框架,激发新的思路和发展策略,形成集体忠诚和社会信用,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三是企业要坚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全体员工的文化自觉和行为自觉,就要把坚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企业文化和企业道德建设的各个层次中,使每一个企业员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守护者和实践者。
3.推动青少年道德实践
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下大力气在青少年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实践尤为重要。近年来,社会对青少年的道德实践活动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除继续坚持已开展的活动外,还必须进一步把握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措施。为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并与其他学科紧密配合,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氛围,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要积极深入社会实践,不断积累道德经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服力;要充分发挥榜样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依次引导青少年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他们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影响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4.指导社区居民道德实践
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道德建设中理应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社区道德建设方面,目前普遍存在着居民自主性缺乏、居民的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社区文化资源浪费、社区的道德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社区道德建设的指导、引领和整合作用。为此,应努力构建一套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社区居民实际状况的和谐社区道德体系,通过各种活动如“公德巡查、道德评议、美德褒扬”等方式开展社区道德建设,发挥舆论对和谐社区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以及社区典型和榜样的感染和示范作用。
5.推进村民道德实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当前,要结合村民自治在农村积极开展以下行之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第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民道德建设全过程,使其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追求,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培育平等、竞争、契约、创新、公平、效率、诚信、互利的道德意识。第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好党员活动室、农村图书馆、农民技术学校、体育场地、文艺活动场所。第三,充分利用农闲和节假日、以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等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教育。第四,道德实践活动要落实到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上。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提升道德建设实效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的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需要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加以验证。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促进价值实现。提高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就能唤醒、激发和提升公民自身对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担当和身体力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民族的价值归属;就能在全社会树立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操守;就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全体公民的精神支柱,促进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和谐和全面发展;就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系列原因导致当前道德建设实效性较低,其表现是: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之间严重失衡;道德理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解说乏力,对人民精神世界的引导滞后;道德规范的认同性和实现向个体内心信念转换的程度较低。导致道德建设实效性低的社会原因主要有三:道德建设目标的设定缺乏梯次性,难以转变为人们的实际行为;道德建设的方式存在某些政治化、形式化倾向;在机制上仅仅依靠道德来建设道德,未能找到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提升道德建设实效性的基本对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并扩大对道德建设的投入,以奠定我国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共享式增长”⑫为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在法治的框架内依法治理社会,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活动,以公平的社会赏罚机制来优化文化风尚,并通过制度建设,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坚强后盾和坚实保障;严厉打击权力腐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以共产党人的率先垂范凝聚和感召人心,从而增强共产党及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向心力;建构公民权利与利益的表达机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并实现道德“立法”的民主化,从而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更具人民性和现实性;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并实现与市场经济的对接和再造;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促进民间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并学会运用民间组织的道德教育、道德规范、道德赏罚等功能,以提高公民的道德自治能力;利用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和扬善抑恶功能,以弘扬社会正气;借鉴和汲取国外道德建设的先进经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建设”上下功夫。
道德建设实效性的评估要从社会的维度和个体的维度两个方面展开。在社会维度上,应以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社会制度体系的文明程度、社会道德风气的和美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为标准来进行评价。在个体的维度上,以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个体的道德移情能力、个体的道德信仰状况、个体的道德自律能力、个体的道德实践能力、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为标准来进行评判。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网,2010年10月26日。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44页。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96页。
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83页。
⑦龙静云:《建国以后三十年我国坚持集体主义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⑧龙静云:《诚信: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哲学研究》,2002年第8期。
⑨《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9页。
⑩Carroll,A.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1979).
⑪龙静云:《从行为经济学视角看企业责任伦理》,《江海学刊》,2008年第6期。
⑫参见林毅夫等编:《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Towards a Harmony Society by Inclusive Growth),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
2011-07-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道德建设研究”(08AZX009)
责任编辑 邓宏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