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经营:农民的“创业
——经营型”流动——以浙江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为个案
2011-04-08卢福营
卢福营
(杭州师范大学 政 治经济学院,浙江 杭 州310036)
外出经营:农民的“创业
——经营型”流动——以浙江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为个案
卢福营
(杭州师范大学 政 治经济学院,浙江 杭 州31003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批浙江温岭农民在创业目标下,离开家乡外出经营西瓜业,取得了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农民流动方式。从流动主体看,表现为能人主导的经营组织流动;从流动目的和动机看,表现为谋求利益与发展的创业性流动;从流动内容看,表现为整合性的生产要素流动;从流动性质看,表现为“农—农”间的异地流动;从流动路径和轨迹看,表现为以经营市场为目标的多向性流动。这种农民流动有别于普通的农民工流动,实质是一种“创业-经营型”流动。
外出经营;农民流动;“创业-经营型”流动;农民流动方式
近年来,农民流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民流动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我们发现,尽管人们把当代中国农民流动定义为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行为,但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务工型的农民流动,特别是农民工问题。除对“浙江村”等极少数研究外,①很少见到关于农民流动其他方式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以浙江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为个案,对农民的“创业-经营型”流动做初步的研究。
一、创业目标下的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
浙江温岭是一个县级市,地处浙江省黄金海岸中部,三面环海。陆域面积920平方公里,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49.25万亩,人均0.43亩。温岭西瓜远近闻名,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当地的一个著名农业产业品牌。
据调查,温岭西瓜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大概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初,一些农民迫于生计压力,尝试在本地小范围种植露天西瓜,以期获取更多收益。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当地政府积极扶持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特别是倡导和支持西瓜农改良种植技术、扩大经营规模。在当地农技部门的支持下,西瓜农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了新疆8424号西瓜改良品种,开展小棚西瓜的种植试验和技术革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应,由此促进了西瓜种植业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地小棚西瓜已形成相当规模。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当地政府在农村推行“两田制”,在留足村民一定的口粮田的基础上,剩下的耕地由集体统一管理,整体流转。“两田制”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当地西瓜业的规模经营和迅速发展。但是,西瓜业在当地的进一步发展遭遇到了众多障碍与制约。
首先,“新”土地的匮乏。温岭人多地少,人均不到半亩土地,耕地缺乏。西瓜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遭遇到了土地的制约。尤其是西瓜无法连作生长,只有轮作才能获取高产,每年需要更换“新”土地。由于种植西瓜会对耕地的肥力造成严重伤害,不利于往后的农作物生长,当地农民又不太愿意将自己的承包地转让给西瓜农经营。如此,西瓜种植业在本地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新”土地供应不足这一不可逾越的障碍。
其次,热带风暴的危害。温岭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是全国热带风暴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热带风暴集中于7-9月份,此时恰巧是西瓜成熟采摘的季节。由于温岭西瓜种植采用大棚种植方式,西瓜大棚极易被强风暴损坏,甚至可能造成绝收。
第三,种植季节的限制。西瓜的生长对气候、土壤等有特殊的要求。需要有充足的阳光和较高的气温。根据温岭的气候条件,产瓜季集中于夏季短暂的几个月,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无法进行长年的生产经营。
第四,经营效益的递减。一方面,当地经济发达,瓜农雇佣劳动力的成本相对较高。特别是随着西瓜种植业的迅速扩张,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瓜农承租土地所支出的成本逐年增长。另一方面,温岭的西瓜深加工业发展滞后,西瓜以鲜吃为主,因而消费能力相当有限。迅速发展的西瓜生产与有限的本地消费能力形成了日益尖锐矛盾。拓展外地销售市场又需要增加昂贵的运输、仓储、营销成本等,直接影响西瓜经营的利润。
总之,温岭西瓜业在本地的进一步发展遭遇到了众多因素的制约,由此推动温岭西瓜农开始探索外出经营,拓展西瓜业发展的新空间。
改革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允许农民自由流动,以及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这些为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奠定了基础。当地政府更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推行农民“走出去”战略,鼓励农民外出创业。于是,一批又一批的西瓜农在创业目标下走出温岭,到外地经营西瓜业。目前,温岭西瓜农“追着太阳种西瓜”,足迹遍布广东、海南、云南、江苏、江西、湖南、上海和安徽等10多个省(市),甚至走出国门到缅甸种植西瓜,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营销点,形成了温岭西瓜业异地发展产业链。
二、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的流动特点
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位置变动,即“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②对于当代中国农民的流动,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多数学者关注的主要是农村人大量外出到城市和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流动现象。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则是一种有别于农民工流动的特殊农民流动方式,呈现出丰富的流动特点。
(一)从流动主体看,表现为能人主导的经营组织流动
美国学者罗伯特·普莱修斯认为,组织就是“形成一定结构的人际关系”。③从一定意义上说,组织就是为实现某方面的特定目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排列组合起来并开展活动的群体。④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从一开始就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体性行为,而是以团队为单位的群体行为。最初,一般以某个或若干个具有较大胆识和创业精神,拥有较高人格魅力的农村经济能人为主导,召集和带领部分亲友和关系密切的邻里组成一个经营群体,抱团外出从事西瓜经营(种植兼销售,自产自销)。如:20世纪90年代初,在家乡种植大棚西瓜淘得第一桶金的彭某率先走出温岭到广东揭阳种植西瓜,就是带领亲友和邻居组成一个经营群体共同外出创业的。随后,其他一些类似的经营群体陆续走出温岭,向外拓展西瓜经营市场。
随着西瓜农外出经营的成功,外出经营西瓜业的群体和组织也变得多样化。目前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的组织形式最主要有:
1.联户合作群体。主要是指一些具备一定创业素质和条件的村民,在某个农村经济能人的带领下,组成经营合作体。结成一个群体,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外出、互助合作、协作经营。在当地时常称之为散户经营。这是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的最初形式,目前也以此类方式居多。据我们调查,这些所谓的散户其实不“散”,他们是在乡土关系基础上联结起来的特殊经营联合体。一般由若干户西瓜农组成,其成员都是一些亲友和邻里,彼此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乡土情谊。要么是具有血缘、亲缘关系的自家人,要么是拥有共同志趣的朋友,要么是一些关系密切的坊间邻里。他们通过联户的方式在异地集体租赁或承包土地,然后分户种植经营,各户自负盈亏。但是,一个经营联合体往往连片种植、协作看护、互助经营,以此整合为一个经营集体,形成集体力量,提高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2.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即以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外出经营西瓜业。这种流动形式发挥了合作社组织的协调、整合功能。它能集合分散的资源实现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使得组织成员获得更高利润。这一类型组织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创业组织化程度和贸易谈判能力,而且能够降低西瓜农外出经营风险,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在温岭西瓜农外出创业过程中,温岭箬横西瓜专业合作社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该社成立于2001年7月,2002年2月经温岭市工商局登记注册,“玉麟”西瓜商标转让给该合作社统一经营。合作社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生产基地为平台,自愿认购股金,民主决策业务,按交售额返还盈余。目前,该合作社已由最初的11位社员发展到352位,资产总额2080万元,在本地、海南、广东、江西、广西等地建立了17个“玉麟”西瓜生产基地,雇工4000多人,种植大棚西瓜20070亩,在全国23个省市、50多个水果批发市场建立销售网点。
3.经营公司。一些创业有成的西瓜农组建了专门的公司,以企业经营的方式外出经营西瓜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西瓜农外出经营组织形式。比如,温岭滨海镇罗氏果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温岭大棚西瓜。为了节约成本,缩短运输距离,他们在异地组建分公司,承包大片土地建立西瓜种植基地,分包给温岭西瓜农经营,基地生产的西瓜在当地就近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从流动目的和动机看,表现为谋求利益与发展的创业性流动
毫无疑问,利益是人类行动的根本动力。温岭西瓜农外流经营的目的和动机自然也离不开利益的追求。其流动的目的和动机与当下人们关注的务工型农民流动有着根本性区别。大多数务工型农民流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增加收入,寻求生存条件的改善。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的目的和动机则主要是为了获取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新的西瓜经营发展空间。其实质是一种在利益最大化目标下谋求发展的创业型流动。
在调查中,许多外出经营的西瓜农都向我们道出了他们流动的共同目的:闯一闯、赚更多的钱。西瓜农江某指出:“我们这样出去跟那些去城里打工的村民是不一样的。我们投入资金,是要承担风险的。其实,我们比他们辛苦得多,在外除了辛苦种植西瓜外,还要会看市场风险,懂得、善于经营。之所以做这些,就是为了能够赚更多的钱回家。”
事实上,温岭西瓜农的流动并非迫于饥饿,并非因为生存困难。他们大多拥有一份家业,有的甚至开着公司,过着小康生活。其流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创业和发展。正是怀着这样的目的和理想,一批又一批的温岭西瓜农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流动到适宜西瓜种植的各个省市,甚至到缅甸开拓西瓜经营的空间,寻求新的创业、发展机会,最终造就了温岭西瓜的大业。
(三)从流动内容看,表现为整合性的生产要素流动
王汉生等根据对北京“浙江村”的研究,提出“浙江村”的独特之处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经营者的流动。⑤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与此相类似,他们流动的不只是单一的劳动力,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口流动,而是整合性的生产要素流动。务工型流动的农民只是劳动力的承载者,他们借助于流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受雇的工作岗位。一般的人口流动则主要的是强调人口或社会成员的社会位置变动。然而,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则不同,他们不是单一的劳动力或人口,随同西瓜农一起流动的还有从事西瓜经营的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经营管理经验等多种生产要素,相当部分西瓜农甚至还带着种植西瓜所需的相对固定的受雇民工。流动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或经营者,而是西瓜农及其携带的各种西瓜经营所需生产要素的整合性流动。
温岭西瓜农的流动与“浙江村”的温州人有所不同。温州人进入北京后长期租住在相对固定的地域从事服装经营,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浙江村”;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则要受西瓜种植业特殊性的影响,由于西瓜需要间作,不能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因此必须不断地更换土地和经营场所,处在频繁的流动状态。正因为这样,要求外出经营的西瓜农随身携带各种西瓜经营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由于西瓜种植的这种特殊性,温岭西瓜农在外出经营时,不仅要带着生产资料,而且还需要带着拥有一定种植技术和经验的相对固定的劳动力。他们告诉我们,外出经营中雇佣的种植西瓜的长期民工是相对固定的,大多来自安徽、四川、贵州等地的偏远地区,有的已经跟随他们流动经营达10多年之久。雇工与雇主之间建立了较密切的关系,有的西瓜农甚至给予长期雇工一定的股份,设法让他们融入经营集体。
(四)从流动性质看,表现为“农——农”间的异地流动
当代中国农民的流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主要是由乡镇企业的发展所带动的,当初的农民流动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即所谓的“离土不离乡”。农民的异域流动虽然有所存在,但“以就地转移为主,农村内部转移为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⑥因此,当时学界主要聚焦于农民的职业流动。20世纪90年代后,农民的跨区域异地流动现象日益突出,大量农民外出进入城市或发达地区经商务工,由此形成了农民非农化流动的一种新形式。黄平将上述现象归纳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两种形态,“把仅有行业变动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称为‘就地转移’,简称‘转移’,而把既有行业变动又有空间变动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称为‘跨区域外出’,简称‘外出’。”⑦
事实上,农民流动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流动、人口的流动,同时是一种多元性的社会流动,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加以考察。如若从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的角度分析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行为,那么不难发现其区别于非农化意义上的农民流动的典型特征。
首先,从职业流动分析,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行为并未脱离农业领域,没有改变其职业身份。他们从事的依然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是实现了从一种农业经营到另一种农业经营的转换。
其次,从地域流动分析,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行为并未脱离乡村进入城市,没有改变其乡村社会成员的地位。他们依然是在农村从事经营活动,只是从一个农村进入到了另一个农村。但是,温岭西瓜农确实实现了跨区域的异地流动,离开家乡到了异地。通过这种空间流动,温岭西瓜农变成了当地人眼中的“外出者”、流入地人们眼中的“外地人”。
可见,无论从职业流动还是地域流动的角度看,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行为均未带来“非农化”的结果,只是一种从农业到农业、从农村到农村的“农内流动”。不过,这种外出行为改变了温岭西瓜农工作和生活的地域,实现了跨区域的空间流动,或叫地域流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行为称之为“农——农”间的异地流动,或者叫“农内空间流动”。
(五)从流动路径和轨迹看,表现为以经营市场为目标的多向性流动
在众多农民流动研究中,一些人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解释了农民流动的宏观因素,特别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构因素,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流向发达地区和城市。⑧目前,人们大多认同了当代中国农民流动表现为农民大量外出到城市和发达地区经商务工的说法。如果说,把流动农民视为一个同质性群体,通过量化分析,很容易得出从农村到城市、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的农民流动轨迹。但是,这种研究忽视了流动农民群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事实上,流动农民群体内部是多样性的,彼此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需要我们做分类、分层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李培林指出,流动民工经过职业分化,实际上已经完全分属于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即占有相当生产资本并雇用他人的业主、占有少量资本的自我雇用的个体工商业者和完全依赖打工的受薪者。⑨
从一定意义上说,从农村到城市、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的流动轨迹,更多地体现了务工型农民流动的事实。正因为务工型农民流动是当下中国农民流动的主体,其在流动农民中所占的比例居绝对优势,因此在统计分析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这一群体的流动特征顺理成章地决定了整个流动农民群体的流动特征。
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与务工型农民流动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它不是追寻劳动力市场,从相对落后的农村到发达地区、到城市寻求机会和利益。而是追寻特殊的西瓜经营市场,哪里有西瓜种植经营的地理环境和经营市场,他们就往哪里走。在当地有“追着太阳种西瓜”的说法。
从微观上考察,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主要表现为寻求西瓜经营市场、开拓西瓜经营空间的过程。在选择流入地时,主要会考虑以下因素:(1)适宜西瓜种植的土地资源;(2)适宜西瓜生长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3)西瓜消费市场;(4)外地人经营西瓜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治安条件;(5)西瓜经营所需的信息、技术条件等。这些因素决定了西瓜农外出经营的成本、风险和收益。西瓜农会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做出必要的成本—收益分析,理性地选择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地点作为流动目标地。
惟其如此,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既有南下,也有北上;既有到发达地区,也有到相对落后地区,呈现出多向性的流动路径和轨迹。然而,从总体上分析,温岭西瓜农更多的是流向气候条件较为适宜、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海南、广西、广东、云南等南部地区种植西瓜,更多地进入到经营成本较低的相对落后地区农村。
三、一种特殊的农民流动方式
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是在农民被允许自由流动、集体土地可以自由流转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社会现象。从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的实践来看,不难发现这是一种有别于人们常说的农民工流动的特殊农民流动方式。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与普通的农民工流动之间的差别突出地表现在:
第一,前者的流动是一个群体行为;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行为。
第二,前者的流动不只是劳动力或人口,具体表现为农村经济能人携带多种资源的整体性的生产要素流动;后者则主要是劳动力的流动。
第三,前者的流动以创业和营利为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和事业发展;后者则是谋生的需要,主要是为了改善生存状态。
第四,前者的流动是一种独特的“农内空间流动”,未能脱离农业和农村,实现流动者的非农化,更多地表现为空间位置的变动,或者说地域流动;后者的流动则主要地表现为非农化流动。流动者或通过产业流动,转换了职业身份,由农业劳动者变成为非农劳动者;或通过地域流动,进入城市就业,转换社区身份,由农村劳动者变成为城市劳动者。
第五,前者的流动是一个追寻经营市场的过程,呈现出多向性的流动路径和轨迹;后者则是追寻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由落后农村到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流动路径和轨迹。
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所拥有的独特性表明,它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迁移或流动理论做出解释,国内现有关于农民流动的研究也较少涉及这种流动现象,有待我们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科学总结和理论提炼。
那么,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应当是什么农民流动呢?
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流动是指农民在不同的行业、地域和单位之间的变动,其实质是社会结构的变动。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当下中国的农民流动具有多样性、差异性,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人们可以对当代中国农民流动做多角度的类型学分析。比如,根据流动方式的差异,农民流动大致可以分为务工型流动和经营型流动;根据流动动机和目的的差异,农民流动可以分为谋生型流动与创业型流动。根据调查所获的经验事实,我们认为,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基本属于经营型流动或创业型流动的范畴,这里姑且合称之为“创业-经营型”流动。
所谓“创业-经营型”流动,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经营资源和经营能力的农村人口,以利益为动力,创业为目标,携带综合性经营资源离开家乡到异地拓展经营市场和发展空间的流动行为。这种特殊的农民流动对于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发展都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事实上,类似于“创业-经营型”的农民流动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但在人民公社时期因受到严厉的行政控制政策的抑制而基本消失。改革以来,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社会现象迅速发展,并呈现出多种具体的实现形式。温岭西瓜农外出经营仅仅是“创业-经营型”流动队伍中的一个农民军团,各地农村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创业-经营型”流动群体。比如,北京的“浙江村”、在各地从事小商品经营的义乌农民、湖南外出经营复印业的流动队伍、福建沙县的小吃经营者、在上海承包建筑工程的浙江上虞农民,等等。“创业-经营型”农民流动已经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促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
然而,这种农民流动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已经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都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本文只是对于“创业-经营型”农民流动的一个个案研究,且只是最初步的考察。对于这种极其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期待着更多的人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③E.奥多威尔:《公共行政选读(英文版)》,胡顿·米夫林公司,1966年,第41页。
④卢福营:《能人政治:私营企业主治村现象研究——以浙江省永康市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00页。
⑤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⑥韩俊:《跨世纪的难题——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
⑦黄平:《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6页。
⑧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7-56页;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4页。
⑨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2011-05-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0BZZ024)
责任编辑 王敬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