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

2011-04-08刘学兰李丽珍黄雪梅

关键词:萨提亚家庭治疗家庭成员

刘学兰,李丽珍,黄雪梅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1)

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

刘学兰,李丽珍,黄雪梅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1)

家庭治疗在网络成瘾干预中具有积极作用,它能改善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和社会技能,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和沟通需要。很多家庭治疗模型都可以应用于网络成瘾干预,但有不同的目的、程序和技巧。结构治疗模型的应用包括四步模式,即拓展问题的主诉、着重探索维持问题的互动、结构化地集中探索过去、探索相关的改变方式。萨提亚治疗模型的应用则包括接触期、蜕变期和巩固期。家庭团体治疗是指多个有网络成瘾患者的家庭共同参与治疗。这些模型都已证明对网络成瘾的干预具有良好疗效。因此,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应用将更加深入、具体而多样化,同时,家庭治疗与其他干预方法将有更多的整合。但家庭治疗的应用也具有局限性,一是对网络成瘾者个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相对忽视,二是对广阔的社会系统和文化背景关注不足。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要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同时介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网络成瘾 家庭治疗 青少年

家庭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并于80年代末传入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家庭治疗对很多心理问题都具有显著的疗效,被人称为是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之后,心理治疗中的“第四势力”。目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日趋严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正在探索各种能对其进行有效干预的方法。那么,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有何作用?如何运用家庭治疗的各种方法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干预?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家庭治疗在网络成瘾干预中的作用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而家庭治疗直接针对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等方面进行改善,可以发挥其他干预方法不能发挥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

有研究表明(罗辉萍、彭阳,2008),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消极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负性的家庭环境会带来不健全的家庭功能,家庭成员之间的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越高,青少年的发展就越趋向于易激惹、易焦虑和逆反等,这些均为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

家庭治疗的最大目的就是改善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家庭治疗的对象不是个别患者,而是患者的整个家庭,它认为只有通过改变家庭系统的内部规律才能改善个体症状。家庭治疗试图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构建新的互动模式、改善家庭功能来解决网络成瘾者的心理问题及其消除不良家庭因素,从而促进个体与家庭的成长。

(二)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及社交技能

Lavin(2004)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人际关系中孤独和在社交场合中的害羞与网络成瘾存在相关性。随着网络使用的增加,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质量相应下降,其社交焦虑随之增加(Lo S.K.et al,2005)。青少年神经质人格、宜人性人格特征与网络社交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相关(雷雳等,2006;杨洋、雷雳,2007)。网络成瘾者在人格特征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而人格的不完善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相关(马玉红等,2010)。青少年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不当的父母养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

家庭治疗针对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对父母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其对自身管教方式形成认识并进行适度调整,采取赏识、宽容、民主等积极的教养方式,重塑孩子的性格与行为。通过逐步完善人格与增强社交技能来提高社会功能,可以有效防止和摆脱网络成瘾(赵艳丽,2008)。

(三)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和沟通需要

正处于身心剧烈变动时期的青少年,有着很多新的心理需要,如独立的需要,和成人平等对话的需要,但这些正常的需要往往被家长忽视甚至剥夺,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青少年与家长之间的冲突,造成了情感上的对立和行为上的对抗。当青少年在家里无法得到情感满足时,就会寻找其他渠道去满足,网络因其丰富性、方便性和快捷性成为青少年满足情感需要的重要途径。

家庭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每个成员都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有效进行交流和沟通。健康的家庭有良好的沟通模式,成员之间能提供感情上的相互支持,有共同的家庭认同感,能团结一致应付外界的困难。一旦家庭成员之间有了健康的沟通模式和情感交流模式,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和沟通需要就能在家庭获得满足,从而会减少他们对网络的依赖。

正因为家庭治疗具有上述作用,使它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中颇具成效。家庭治疗已被认为是针对网络成瘾的五种有效干预方法之一(Young,1998)。在我国也已经有了不少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干预的成功尝试。例如,宫本宏、王晓敏等人(2010)对35名曾接受过家庭治疗的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回溯性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经过家庭治疗后,网瘾者的Young网络依赖诊断标准的量表总分、SCL-90靶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显著。家庭治疗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总体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二、家庭治疗的不同模型及其在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

家庭治疗发展到今天,已经涌现了众多的治疗模型,主要模型包括经验模型、代际模型、结构模型、策略模型、米兰系统模型、心理动力模型等。根据目前在我国的使用情况,我们重点介绍结构模型、萨提亚模型和家庭团体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

(一)结构治疗模型及其应用

结构治疗模型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米纽钦(S.Minuchin)及其同事。与其他家庭治疗法一样,结构治疗模型把个体问题置于家庭关系之中理解,它假设个人问题与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变家庭动力和家庭结构的过程,可以导致个人及家庭的改变(Colapinto J,1991)。结构治疗模型的目的在于重建家庭结构,改变家庭成员应对彼此的规则,改变家庭僵化的或模糊的界限,达到最大的界限清晰度。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实际治疗过程可能会根据具体家庭的问题情形出现不同,但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步骤。米纽钦及其同事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家庭治疗的四步模式,在他们的最近著作《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2007)中对这一模式进行了阐述。我们结合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干预,来具体探讨一下四步模式的应用。

1.拓展目前的主诉。这一步的目的是对网络成瘾的问题和存在网瘾的青少年去中心化,即把关注的中心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转为整个家庭。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家庭结构的性质,把网络成瘾问题放在关系中考察。具体做法包括:(1)关注网络成瘾者的能力范围;(2)对网络成瘾问题赋予不同的意义;(3)从不同的视角审视网络成瘾问题;(4)探索孩子网络成瘾出现的背景;(5)探索家庭其他成员的困难,与网络成瘾者的问题是类似还是不同;(6)鼓励网络成瘾者在家庭成员面前描述自己的症状、自己的家庭及其他方面。

2.着重探索维持问题的互动。这一步的目的是探索维持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模式。这一步骤要探索家庭成员的哪些言行导致了网络成瘾问题的持久存在,要在不激起来访者抵触情绪的情况下帮助他们看到,他们的行为是如何维持着他们所带来的问题的。治疗师要鼓励家庭成员观察他们自身与网络成瘾者的交互作用,让他们看到在网络成瘾者的问题出现时,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例如,治疗师可以用实际演出的技术,即设置一个情境,比如因孩子上网而争吵,让家庭成员扮演。在家庭成员扮演的过程中,治疗师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家庭结构是否合理、分工是否明确、家庭边界系统是否清晰等状况作出评估,从而发现导致网络成瘾问题存在的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

3.结构化地集中探索过去。这一步的目的是探索重要家庭成员的过去对现在的影响。主要是对父母的过去进行简短的、有重点的探索,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的一些导致孩子网瘾出现的行为方式是如何形成的。例如,治疗师会这样引导父母:“我想和你们探讨一下,在结婚以前,你们各自是怎样的人;在孩子出生以前,你们又是怎样的人。”在这一步,孩子是一名听众,聆听他们父母的故事。对过去的探索,早期的结构式治疗理论并不关注,现在逐渐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4.探索相关的改变方式。这一步的目的是重新界定网络成瘾问题并且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在这一步,所有的家庭成员一起探索家庭改变的方向和可能性,协商如何使家庭产生新的行为。结构治疗模型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术,可以促成这种改变,主要技术有:(1)重新界定问题:可以对网络成瘾问题重新贴标签,以便提供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观点。治疗师往往把问题重新贴上一种代表家庭结构功能的标签,使家人明白问题的成因是家庭环境而不只是出于某人。一个家庭前来接受治疗,初衷往往是帮助家庭中的网络成瘾患者,把这个患者界定为“有病”或“有问题”,而忽视了家庭应承担的责任。通过重新界定问题,促使家庭的看法发生改变。例如,把“孩子想上网”界定为“孩子想得到家人更多的关爱”。(2)隐喻和空间改变:隐喻是通过另一件事来理解和经验某事,它既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认知方式。一个精心挑选的隐喻,既可以使治疗师挑战家庭成员,又不会让他们觉得需要自我防卫,可以令家庭有强烈的触动和深深的思考。例如,“你们的家是一座牢笼,而网络是孩子的另一座牢笼”,“你什么时候和丈夫离婚,而嫁给了孩子”。空间改变是另一种形式的隐喻,通过改变治疗师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空间,或者改变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位置,来促使家庭的思考和行为的改变。例如,让与父母分开坐的孩子坐在父母中间。(3)去平衡:去平衡是指治疗师加入并支持某个成员或某个子系统,以重新组合系统。治疗师可以轮流站在不同家庭成员的某一方来挑战另一方。通过去平衡,治疗师挑战了现有家庭的家庭结构,使家庭能够尝试不同的互动模式。

结构治疗模型在网络成瘾干预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安民兵(2006)曾运用结构模型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治疗模型在治疗青少年行为问题中具有明显的疗效。侯国凤(2007)的研究也表明结构式家庭治疗能有效地戒除网瘾。卓彩琴、招锦华(2008)的研究认为众多的家庭疗法中,结构治疗模型对家庭结构的调整和修复是最具成效的。他们对生活在母亲集权型家庭的青少年进行网瘾治疗,通过修正边界、合理分配角色任务、重建权力架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萨提亚治疗模型及其应用

萨提亚治疗模型是萨提亚(Virginia Satir)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它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家庭成员给予鼓励和称赞,将治疗重点放在新的互动模式的建立上,注重提高人的自尊,最终达到心身整合,内外一致。萨提亚治疗模型不像结构模型那样一味去破坏原有的互动模式,因此,更容易让一些家庭接受。

萨提亚治疗模型的治疗目标主要是:第一,提升个体的潜能,建立自尊,使个体发展得更加完善;第二,释放家庭的潜能,改善家庭沟通,以达到家庭系统的良好性。萨提亚的治疗目标是促进健康,而不是消除症状。她认为,如果人们是健康的,那么症状就不会出现。正如萨提亚所说:“当打开电灯,黑暗就消失了。我们所做的只是增加了光亮,并没有消除任何东西。”萨提亚十分注重个人和家庭的沟通方式,她注重的不是沟通的技巧,而是隐藏在沟通方式背后的感受和意义。她认为,自尊越低的人,越容易有表里不一的沟通(包括讨好型、责备型、超理智型和打岔型四种),所以沟通形式实际上也反映个人的自尊。

萨提亚治疗模型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正受到关注。卓彩琴、招锦华(2008)的研究表明,运用该模型对生活在溺爱型家庭的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的治疗是有效的。萨提亚治疗模型的治疗步骤包括接触期、蜕变期和巩固期。我们结合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干预,来具体探讨一下萨提亚模式如何应用。

1.接触期。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加入家庭,建立家庭对治疗师的信任,并观察当事人家庭的互动方式,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估:(1)这个家庭系统是开放系统还是封闭系统;(2)家庭的沟通模式;(3)家庭规则;(4)家庭成员尤其是网络成瘾者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在这一阶段,治疗师要注意以下技巧的运用:要求每个人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说话,例如,要用“我觉得”而不是“我们觉得”来描述感受;引导每个人描述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分析自己的经验,例如,询问“当你感到愤怒时,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而不是询问“你为什么要愤怒”;鼓励家庭成员不同观点的表达。

2.蜕变期。这是最重要的阶段,重点是运用各种技巧去帮助家庭改变原来的沟通模式,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可以运用多种技巧,包括:(1)联系:如治疗师问父亲:“当你明白了孩子在上网时内心有这样的内疚,在这一刻你心里有什么感觉?”(2)澄清:如治疗师问孩子:“你说在网络上觉得很自由,而在父母面前很不自由,那你心目中的自由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一些例子可以帮助你父母明白你所指的自由是什么?”(3)学习正面经验:如,治疗师问父亲:“刚才你的孩子说,有一次他感受你对他的尊重,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个经验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请你回想一下,那一次你的做法有什么特别,使孩子有如此不同的感觉呢?”(4)角色扮演:如,治疗师要求孩子:“现在请你扮演母亲的角色,想象一下你一直要用责备的方式,希望制止你不要上网。当你这样做时,留意你的身体有什么反应和感受。”其他技巧还有引导说出正面动机、视框转移等。

萨提亚治疗模型创造了多种治疗工具,可以在治疗中使用,如家庭压力舞蹈、家庭雕塑、个性部分舞会、家庭重塑等。例如,通过“家庭压力舞蹈”帮助家庭认识到表里不一的沟通的危害,形成表里一致的沟通姿态,提升家庭成员的自尊感。通过“个性部分舞会”,帮助网瘾青少年意识到,自己是由多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并由此熟悉和理解它们,学会以协调统合的方式运用它们,促进网瘾青少年的自我接纳。通过“家庭重塑”可以帮助网瘾青少年重新进入到原生家庭历史和心理的矩阵之中(Taylor.G,2002)。

3.巩固期。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巩固当事人家庭在蜕变期已获得的改变;帮助当事人家庭整合治疗的经验;预备当事人家庭面对在返回日常生活环境中可能遇到的新挑战。对于网瘾青少年在治疗中的积极改变,要及时进行强化和巩固。

(三)家庭团体治疗及其应用

家庭团体治疗是指多个家庭共同参与治疗,是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的结合。团体治疗有别于个体治疗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发展并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改变不良行为和增强适应性等。实践证明,团体治疗已经成为网络成瘾干预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和以个体为单位参与的团体治疗相比,家庭团体治疗具有家庭治疗的优点;和单个家庭治疗相比,家庭团体治疗又具有团体治疗的优势,因此,家庭团体治疗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新的治疗形式。邢秀茶等人(2006)提出系统式家庭团体治疗,旨在构建和谐家庭生活,他们通过记录表扬的话、阳性赋义(重新界定病理性的定义与家庭界限)、角色互换练习等主要技术,鼓励家庭成员学会表达爱,通过爱的传达维系和谐的家庭系统,达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从而改善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

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家庭团体治疗已经受到关注,并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干预形式(Lemmens et al,2003;Lemmens,2010)。把具有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不同家庭组成治疗性团体,运用家庭治疗和团体辅导的主要技术,在治疗师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游戏与思考,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运用家庭团体治疗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实证研究于文献中少见,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对网络成瘾进行家庭团体治疗,已经表现出不错的效果。

三、家庭治疗在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前景及局限性

(一)应用前景

1.家庭治疗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具体而多样化。目前,运用家庭治疗干预网络成瘾刚刚开始,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方法上,都还不够严谨。有的干预只是和家庭成员见面谈话、了解情况而已,还谈不上家庭治疗;有的干预用到了一些家庭治疗的方法,但缺乏系统的方案和疗效的评估,特别是长期效果的评估。今后,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具体而多样化。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运用家庭治疗时,会有更明确的目标、更完整的方案、更规范的程序和更准确的疗效评估,从而使家庭治疗的干预方法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可信度和可复制性。第二,会有更多的家庭治疗模式应用到网络成瘾的干预之中。现在运用于网络成瘾干预的家庭治疗模式还很有限,还有很多家庭治疗模式未运用到网瘾干预中,今后会有多方面的尝试。第三,会有关于不同家庭治疗模式的对比研究,以明确哪些家庭治疗模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更有成效,目前这方面几乎没有研究。第四,会针对不同的网络成瘾问题,尝试运用不同的家庭治疗模式。目前网络成瘾被分为5种类型:网络性成瘾、网络关系成瘾、上网冲动、信息超载、网络游戏成瘾,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何针对不同的类型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治疗,也是我们今后应该关注的问题。

2.家庭治疗与其他干预方法将有更多的整合。虽然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成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干预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家庭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人们将会不断探索家庭治疗与其他干预方法的整合模式。这种整合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家庭治疗模式的整合。现在有很多家庭治疗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构想和治疗技术。也许在理论层面彼此难以完全融合,但在技术层面可以有多样化的整合。实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整合已经成为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主导性潮流。例如,我们可以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专门设计一个家庭治疗的整合程序,融合各种家庭治疗模式中好的技术和方法,以期发挥更好的疗效。

第二,家庭治疗模式与其他心理干预的整合。目前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主要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如果能和其他心理干预方法相结合,将会收到更好的疗效。例如,前文所述的家庭团体治疗就是把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整合的产物。杨放如、郝伟(2005)曾对52例确诊的网瘾青少年进行短期疗法为主并与家庭治疗相结合的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结果表明心理社会综合干预能显著减少网瘾青少年上网时间及改善其情绪和心理功能。

第三,家庭治疗模式与非心理干预的整合。除了心理干预外,网络成瘾还可以运用药物干预、体育运动等非心理干预,家庭治疗模式也可以和这些非心理干预整合起来。例如,曹玉蓉(2009)对42例确诊的网络成瘾患者进行家庭干预治疗,结果发现,联合家庭干预的患者网络成瘾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证明了联合家庭干预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有助于戒除网络成瘾。

(二)局限性

1.对网络成瘾者个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相对忽视。家庭治疗理论普遍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他们会把家庭中带症状者的问题放在家庭关系中去分析,希望通过家庭系统的改变而消除个体成员的症状和问题。在家庭治疗发展的早期,家庭治疗理论甚至坚信个体心理障碍根本不存在,个体的问题被看作只有在家庭及其相互作用的环境中才产生的。看到家庭对个体问题的决定性影响,并希望通过改变家庭系统而消除个体问题,这种思路有其合理性,但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有其独立性和复杂性,而这种独立性和复杂性,家庭治疗理论分析不多。

家庭和个体问题的关系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曾文星,2002):第一,个人心理问题是家庭问题的表现;第二,家庭是个人心理问题的摇篮;第三,家庭问题是对个人问题的反映;第四,家庭问题与个人心理问题是共发现象。我们承认,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问题有关联,但这种关联并不是必然的因果联系。即使有的网络成瘾确实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产物,但一旦成瘾,它也就成为一种个体心理障碍。个体心理障碍是独特的,也是复杂的,如果因为关注家庭而忽视个体心理障碍的这种独特性,忽视对个体的干预,是有失偏颇的。

2.对广阔的社会系统和文化背景关注不足。青少年网络成瘾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家庭治疗把家庭看成一个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一观念是非常积极的,但家庭治疗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于单个家庭系统,而忽视了家庭系统与更大的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成瘾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社会大环境的产物,是人在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对于家庭治疗而言,网络成瘾也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没有特定的治疗模式可以遵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视角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系统,很有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论从治疗还是从预防的角度,都需要我们关注更广阔的社会系统。

同时,现有的家庭治疗是西方主流文化的产物,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但它本身未对不同文化的家庭给予深入分析,因此,运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时,要非常慎重。例如,对于什么是健康良好的家庭,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就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治疗师带着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健康良好家庭的固有观念,去干预中国家庭,就有可能造成失败。

总之,网络成瘾是一个成因复杂的个体问题,也是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如果仅从家庭的角度介入,治疗效果是有限的,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要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同时介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1]J.Colapinto.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in Handbook of Family Therapy.Family Counseling and Therapy,1991,Vol.ⅡH,S.

[2]M.J.Lavin,C.N.Yuen,M.Weinman,et al.Internet Dependence in the Collegiate Population:The Role of Shyness.Cyber Psychology Behaviour,2004,7(4):379 - 383.

[3]G.Lemmens,S.Verdegem,M.Heireman,G.Lietaer,et al.Helpful Events in Family Discussion Groups with Chronic-pain Patients:A Qualitative Study of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between Therapists/Observers and Patients/Family Members.Families,Systems& Health,2003,21(1):37-52.

[4]G.Lemmens,S.Hellemans,J.A.De Mol,K.D.Buysse.Therapeutic Processes in Family Groups for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A Phenomenological Study.European Psychiatry,2010,25(1):1056.

[5]S.K.Lo,C.C.Wang ,W.Fang.Physic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Anxiety among on Line Game Players.Cyber Psychology Behaviour,2005,8(1):15 -20.

[6]I.Pruitt.Family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 Males.American Jourcal of Family Theropy,2007,35:69-81.

[7]G.Taylor.Fatally Reconstruction.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02,24(1):129.

[8]K.S.Young.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 Psychology Behaviour,1998,1(3):237 -244.

[9]安民兵,结构家族治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3).

[10]白英,罗锦秀,杨红雨,吉红,宋丽萍.家庭雕塑在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团体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校园心理,2009,4(7).

[11]曹玉蓉.综合家庭干预在网络成瘾治疗中的作用.精神医学杂志,2009,22(1).

[12]常红丽.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生命科学与医药卫生,2010(7).

[13]陈保平,刘伟,谢守付.家庭治疗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

[14]宫本宏,王晓敏,叶建群,梁晓琼.青少年网络成瘾家庭治疗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

[15]侯国凤.家庭治疗在戒除网瘾工作的应用与反思.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4).

[16]雷雳,杨洋,柳铭心.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3).

[17]罗辉萍,彭阳.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依恋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

[18]马玉红,牛力华,杨建华.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及人格特征对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4).

[19]孙红.结构式家庭治疗技术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的辅导.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

[20]汪新建.关系的探究与调整: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视角.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1]王琪,杨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析.医学心理学,2008,29(8).

[22]邢秀茶,曹雪梅.以和谐家庭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家庭团体辅导实践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4).

[23]徐汉明,顾瑜琦.结构式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医学与社会,2010,23(5).

[24]杨放如,郝伟.52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

[25]杨洋,雷雳.青少年外向/宜人性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

[26]赵芳.家庭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7]赵艳丽.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2).

[28]张凤宁,张怿萍,邹锦山.青少年网络成瘾及系统家庭治疗.中国全科医学,2006,9(1).

[29][美]曾文星.家庭的关系与家庭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0]卓彩琴,招锦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治疗策略分析——基于三个典型家庭治疗案例的质性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16(1).

[31][美]S.Minuchin,M.P.Nichols,李维榕.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胡赤怡,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The Application of Family Therapy in the Interven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by LIU Xue-lan,LI Li-zhen,HUANG Xue-mei)

The problem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which has caused extensiv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People are exploring various methods to carry o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on it.Among them,the family therapy was widely used in the intervention of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and it has good effe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family therapy in the interven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and expounds several major family therapy mod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vention.At the end,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family therapy are discussed.

internet addiction;family therapy;adolescents

刘学兰(1970—),女,湖南沅陵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1-01-16

B84

A

1000-5455(2011)03-0071-06

【责任编辑:王建平】

猜你喜欢

萨提亚家庭治疗家庭成员
家庭治疗对躯体化障碍临床效果的干预研究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国内外青少年药物滥用家庭治疗的研究回顾与反思
萨提亚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人物分析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的个案辅导报告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对生命化写作教学的启示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家庭治疗在社区戒毒中应用的理论探讨
萨提亚家庭治疗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启示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