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家族和家族文学研究
2011-04-08杨义
杨 义
方兴未艾的家族和家族文学研究
杨 义
近些年来,我一直在理论上强调并实践着这样两个学术命题:一是“重绘文学地图”,二是“文化生命还原”。所谓“重绘文学地图”,即我认为以往的中国文学地图是不完整的、简单模式化的、过多地套用了一些外来的概念。我希望画出一幅比较完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或文学的地图。这个文化地图既能体现出中国文学多民族、多区域、多形态、互动共谋的历史实际,又能深层次立体展现中华民族文学的性格、要素、源流和生命过程。它涉及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和图志学四大领域。所谓“文化生命还原”,即我们许多学者没有意识到文化的本质是属于人的。文化只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存在才有意义。因此,如果其研究或大胆玩弄学术术语、制造似是而非的概念,或过于依赖前人对文献的训诂、不敢越樊篱一步,都不能深入到中国文学或文化的内在血脉。而“文化生命还原”,将文化看做一种人类活动的生命存在和创造性显现,力图在综合官方、民间和外来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探寻各类著作中的生命痕迹,体味其中包含的古今相通的“生命体验”,还原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风俗习惯,以贯通中国文学或文化的内在血脉,真正揭示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谱系的发生、发展及变异过程,呈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包容力和智慧丰满的生命气象。我在新近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诸子还原四书”(《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中,就将诸子作为文化还原研究的对象,试图通过考察先秦诸子学术发生的过程,来感受一个血肉丰满的文化中国。
在对这两个学术命题的不断思考和建构中,我发现家族问题是其中必须考虑的核心要素之一。“重绘文学地图”,自然要重视文学地理学,其中地域文化的形成、作家的出生地、大家族迁移与文化中心的转移等,都与家族息息相关。在“文化生命还原”中,人的精神还原非常重要。精神还原包括民族记忆、家族记忆、童年记忆等,这些都深刻地内在为人的文化基因。其中,家族文化居于中心位置,尤其在传统中国。我在诸子还原研究中的系列发现,如“老子可能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庄子是楚庄王的后代”、“墨子与鲁南鄙的东夷草根文化的关系”、“韩非子脐带文化中的三晋法家因素”、“《论语》有曾门制造的家族神话”、“《孙子兵法》中闪现着家族记忆”(孙武的伯祖父是司马穰苴)等,可以说都是通过家族文化基因,揭开了这些千古之谜。
应该认识到,原创性乃是精深的学术研究的第一义。近些年来,关于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家族文学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绩,逐渐成为了学术中的一个亮点和热点领域,就是它所蕴含的开拓精神所致。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免泥沙俱下、良莠相杂。家族问题的研究需要更多具有理论概括能力和深入研究能力的学者的积极参与。这里组织的四篇稿件,有的站在家族研究整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指出今后的六大研究方向:个案、区域、断代、专题、综合、理论研究等;有的针对家族和家族文学研究的常见弊病,指出遵守“分层”和“守界”原则的重要性;有的勇于争鸣,对家族形态判断方法、选取对象典型性及史料运用等作了积极探索;有的通过对文学世家多重或世代联姻的专题研究,指出家族姻亲关系塑造了多个“地域文化板块”,并结合地理、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关联,提出“东南三省文化整体观”的大胆设想。这些作者,都承担过相关的国家课题,编撰过相关的研究论著,在家族或家族文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家族和家族文学研究的实力。这组文章,视角互补,立论新颖,功力可观。我们相信,它们的集中推出,不仅对于推进家族和家族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方法论上的借鉴。
[杨义(1946—),男,广东电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责任编辑:王建平,赵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