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胃代食管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1-04-08王怀功李东旭
王怀功,李东旭,王 妍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目前食管癌的手术方式进行了大量的改进,食管吻合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虽然食管癌患者远期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管状胃的出现为食管癌患者大大减轻了胸胃综合征等并发症带来的痛苦。自2008年7月至2011年2月,我科采用胃管状成形重建食管手术治疗食管癌10例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无发生胃排空延迟。现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将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为50~78岁,平均年龄(62±3.8)岁,其中食管下段癌4例,食管中段癌4例,食管上段癌2例。术前患者均经食管钡餐造影、电子纤维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通过胸部CT检查进一步了解肿瘤局部范围和外侵情况,并给予常规颈部和腹部彩超检查排除远处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报告鳞癌8例,腺癌2例,所有患者均按照AJCC/UICC第7版食管癌TNM分期[1],其中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3例。大体标本切缘近端均未见癌细胞残留。
1.2 手术办法:食管胸中下段癌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径路,胸上段癌经右胸上腹及左颈三切口径路,对食管胸中下段癌常规左胸6~7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常规游离胃周血管,保留胃网膜右动静脉和胃右动静脉近幽门侧2~3分支,测量幽门到胃底最高点胃的长度,沿胃小弯侧从胃底至胃窦部距大弯4~6 cm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切除贲门和胃小弯后使胃制作成管状,常规缝合包埋管状胃切缘后,在管胃最高点处胃底部做胃食管端侧吻合。食管上段癌先经右侧胸部切除食管及其肿瘤后,重新调整患者为平卧位,消毒取上腹正中切口和左侧颈部切口,同上述方法将管状胃提到颈部行食管胃端侧吻合。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们共施行管状胃成形术10例,其中管状胃左侧胸内吻合8例,颈部吻合2例。术后经X线钡透检查胸胃呈管状,未见扩张的胸胃,幽门排空良好,无胸闷气短及胸胃压迫症状,未见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未见死亡病例。患者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平均为(6.5±2.1)d。半年后回访,1例患者出现轻度哽噎感,经食管扩张后缓解,其余患者均进食良好。
3 讨论
食管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胃仍然是最常用的替代器官,目前研究热点的人工食管还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传统全胃术式,胃置于胸腔后蠕动功能下降,胸胃扩张占据胸腔,影响心肺功能以及扩张的胸胃内容物的反流,容易出现排空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管胃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作为目前食管癌手术的常规消化道重建模式,管状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术后留置在胸腔的胃扩张时心肺功能的影响以及胃排空障碍和反流等缺点,大大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Liebermann等[2]通过研究尸体胃部血管铸型标本证实胃网膜右动脉是胃大弯侧主要的供应动脉,尽管胃网膜左动脉分布达到了胃中部区域,它与网膜右动脉的交通却很少,同时,胃右动脉的血供极少。只要保留任何一支胃网膜右动脉分支供血就能满足全胃的需血要求,这为管状胃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和运用。
我们采用胃管状成形重建食管手术治疗食管癌有如下体会,单支胃网膜右动脉供血可完全满足管胃的血供,同时随着管状胃有效长度的延长,大大减小术后吻合口的张力,吻合口瘘发生率低。此外,管状胃在解剖形态上的特点,减少了食管在胃中的停留,胸胃扩张不明显,食管反流发生率减低,减少了误吸风险。同时,切除胃小弯后腹腔淋巴结清扫更彻底迅速,本组10例手术证实了以上观点。
通过临床实践应用,我们认为管胃重建食管手术治疗食管癌术后胸胃扩张小,影响心肺功能少,减少胃排空障碍和反流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低,减少了被移植胃肿瘤复发的机会,其他并发症亦少见。该手术方法有诸多优越性,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值得进一步推广。
[1]陈龙奇.制订2009第7版食管癌TNM分期标准[S].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8,15(1):52-55.
[2]Lieberm ann-MeffertDM,Meier R,Siewert JR.Vascular anatomy of the gastric tube used for esophageal reconstruction[J].Ann Thorac Surg,1992,54(6):1110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