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今用 验案存真(十)
2011-04-08陈大舜
陈大舜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案28葶苈泻肺汤、泻白散、三子养亲汤化裁配合西药治疗肺结核并胸腔积液案
熊某,男,20岁,2010年4月11日就诊。患者于2009年12月5日因发热去某省级医院诊治,诊断为:1.左侧结核性胸膜炎;2.化脓性扁桃体炎。经抗生素治疗,热退,扁桃体炎向愈,并建议转结核病专科治疗。病人于2009年12月15日至2010年1月15日去某市级医院胸科住院治疗1个月,经X光胸片诊断为:左肺结核并发左侧结核性胸膜炎,行抗结核“三联疗法”,药用利福平、异烟肼、盐酸乙胺丁醇片。出院后继续治疗,从未间断。2010年3月27日,又在该院做CT检查胸部平扫:左上肺前段及左下肺结核病灶仍存在,左侧胸膜增厚,左侧胸腔积液明显,肋膈角变钝。肝功能ALT、AST 2项转氨酶指标高出正常值,血象WBC略低于正常值,肾功能及其他项目均正常,但抗结核治疗仍需继续,患者有意求诊于中医。刻诊:不咳嗽,无低烧,深呼吸及打喷嚏时,左侧胸痛,有时头晕、出汗,饮食尚可,大便正常,尿深黄(与服利福平有关),舌苔淡黄腻,脉细弦数。
辨证:体虚感染菌毒,肺阴不足,肺气不利,津液输布失司,痰饮内停,肺络受伤。
治法:养肺阴,泻肺气,化痰饮,灭菌毒。
方药:葶苈子20 g,桑白皮15 g,地骨皮15 g,瓜蒌皮 10 g,百合 15 g,百部 10 g,厚朴5 g,黄连 5 g,炒枳壳 10 g,丝瓜络 15 g,桃仁15 g,大枣 6枚,7剂,每日 1剂,煎服2次,继服西药。
2010年4月18日二诊:药后患者自觉胸痛减轻,各种症状均有好转,舌苔淡黄转薄腻,脉细弦转缓。仍守原方继进14剂,每天1剂,煎服2次,继服西药。
2010年5月9日三诊:患者自服药以来,效果显著,左侧胸痛已止,深呼吸及打喷嚏时也不觉痛,舌苔仍薄腻微黄,脉细弦缓。原方略作调整,百合改沙参15 g,另加薏苡仁20 g,再进14剂,每天1剂,煎服2次,西药照服。以后患者分别于2010年5月23日及2010年6月20日二次来诊,所开药方与前大同小异,患者一直坚持中西两法治疗。直至2010年7月16日,患者自行去第一次就诊的某省级医院检查,放射科DR诊断报告:胸部正侧位片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肋隔角已锐利,双侧膈肌光滑。说明患者肺结核已向愈,胸腔积液已完全吸收。肝肾功能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未发现异常情况。之后患者根据医嘱,仍坚持服用抗结核西药维持量半年,并每周服中药2~3剂,以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患者于2011年3月24日再次复查:痰涂片找抗酸杆菌(AFB)阴性;红细胞沉降率(ESR)1.0 mm/h,属正常值;肝功能10项检查,肾功能3项检查均正常;血常规、尿常规也无异常;CT检查:左肺结核病灶吸收,左侧胸腔积液消失,左侧胸膜增厚明显好转。
按语:这是一个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典型案例,用西医“三联疗法”杀灭结核杆菌,效果是肯定的,但其毒副作用也是常见的;用中医辨证施治,扶正养阴,泻肺化痰饮,不但能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有效防治西药引起的毒副作用,而且对胸腔积液的吸收和结核病灶的消除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方中的地骨皮、百部、百合、沙参等,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结核作用,而葶苈子、瓜蒌皮等还可治疗胸膜炎。本案患者就是在用西药“三联疗法”近4个月后,发现肝功能转氨酶增高,血象WBC有下降趋势,而就诊中医。实际疗效证明,这种中西医结合疗法既治好了结核,又防止了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达到两全其美的目的。葶苈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即葶苈大枣泻肺汤,只有2味药,有清热泻肺、祛痰化饮之功,且药性平和,不如十枣汤、控涎丹之类峻猛,利于久服。泻白散出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有4味药,本案只取其中的2味主要药,即桑白皮、地骨皮,另加瓜蒌皮,具有清热泻肺养阴作用。三子养亲汤出自《韩氏医通》,三子中只用了二子,即白芥子、莱菔子,也具泻肺化痰作用。三方合用化裁,重在泻肺祛痰化饮,另加百合,后改换沙参,与地骨皮皆可养护肺阴,黄连、厚朴清化,薏苡仁利湿,余药配合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案29玉屏风散、生脉散加味合并糯稻根超微颗粒治疗顽固性汗症案
黄某某,男,58岁,2011年3月21日初诊。患者自汗10余年、盗汗6年,经中、西医治疗,效果均不明显。细询问之,患者于2004年10月曾在某省级医院行膀胱癌手术,2010年10月又在某省级医院做MRI发现有颈椎病,另甲状腺激素5项检查指标也都在正常值范围,其他各项检查均未发现有明显异常。病人否认有结核病史。刻诊:夜晚盗汗,经常湿透内衣内裤,有时连垫被也被弄湿,白天动辄自汗,以头面、上半身、手心较明显,有时口干,面色欠华,睡眠欠佳,大便每天2次,成形,尿黄,舌苔薄白质淡紫有齿痕,脉细弦。
辨证:气阴两虚,卫表不固。
治法:益气养阴,固表止汗。
方药:黄芪 30 g,防风 15 g,白术 15 g,党参10 g,天冬15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黄精15 g,玉竹 15 g,酸枣仁 15 g,浮小麦 30 g,糯稻根30 g(超微颗粒相当于普通饮片30 g的量)。7剂,每日1剂,煎服2次。
2011年3月28日复诊:病人自述服药后盗汗现象消失,自汗也好了大半,仍感口干,神疲乏力,睡眠不佳,舌苔脉象同前。上方既然效果显著,守原方不作大的更改,只把党参换成沙参20 g,酸枣仁用量加大至20 g。继服14剂,每日1剂,煎服2次,以巩固疗效。并嘱患者,该方多服有益无碍。
按语: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黄芪配防风、白术,补气固表止汗。生脉散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人参配麦冬、五味子,补阴益气、敛汗生津,只是人参换成了党参,更加天冬、黄精、玉竹,进一步加大了补阴生津的力度。糯稻根、浮小麦固表止汗,并配酸枣仁养心安神,使全方达到力专效宏之目的。
案30金砂散、八正散、二妙丸三方化裁治疗肾及输尿管结石合并肝肾囊肿案
张某某,男,42岁,工人,2010年11月15日初诊。左侧阵发性腹部绞痛2周,因可以忍受而未即时就医,经我院彩超诊断:(1)左输尿管末端结石(可见一约9 mm×5 mm强光团伴声影)并左肾轻度积水;(2)左肝小囊肿(约6 mm×5 mm无回声区,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透声可);(3)左肾囊肿(上段内见约 25 mm×23 mm 无回声区,边界清,形态规则,有包膜,内透声可),左肾小结石(见约3 mm×2 mm强光点)。刻诊:左侧腹痛,按之痛显,但无包块,左腰部有明显叩击痛,伴有尿胀、尿不畅、尿色黄,大便每日 2~3次,也不畅通,舌苔淡黄腻,脉弦缓有力。
辨证:湿热内蕴,气化不利,痰饮瘀血互结,日久变生结石、囊肿。
治法:先拟清热利湿,化石排石;再缓图难治之囊肿。
方药:海金砂 15 g,金钱草 20 g,郁金 10 g,金银花 15 g,鸡内金 15 g,瞿麦 10 g,扁蓄 10 g,石苇10 g,制苍术 10 g,黄柏 10 g,赤芍 20 g,琥珀末10 g。7剂,每日1剂,煎服2次。并嘱多饮水,多跳动,清淡饮食。
2010年11月21日二诊:药后左侧腹部绞痛已止,服第3剂药以后自己看见尿中有小结石排出,小便较前畅通,大便每日仍有2次以上。仍守前方继进。只是把金钱草改为15 g,琥珀末改为5 g,共服12剂,每日1剂,煎服2次。
2010年12月5日三诊:腹痛已全止,未再反复,小便时尿中未再见小结石,大便亦较畅通,每日仍有2~3次,舌苔薄白微腻,脉弦缓。彩超复查:左肾及输尿管结石均未见,但左肾囊肿仍旧存在,大小同前(未查肝囊肿)。病人很兴奋,认为既然结石能排出,囊肿也应能消除,要求医生继续消囊肿,我郑重其事告诉病人,囊肿很难消,但可以继续治,遂改换方药如下:知母10 g,黄柏10 g,地黄10 g,茯苓15 g,牡丹皮 10 g,泽泻 10 g,薏苡仁 20 g,茵陈15 g,郁金 10 g,忍冬藤 15 g,通草 10 g。 14 剂,每日1剂,煎服2次。至今患者未再来复诊。只能视作治囊肿无效。
按语:本案比案8、案24(分别见本刊2010年7期、2011年5期)要复杂许多,一是前2案均为单侧输尿管小结石,一如黄豆大,一如绿豆大;而本案除左输尿管有一较大结石(9 mm×5 mm)约小蚕豆大,还有左肾有一小结石(3 mm×2 mm),两个部位同时存在结石。二是前2案均为单纯尿路结石,而本案除尿路复合型结石外,还同时并发肝肾囊肿。由于囊肿既成难消,故治疗前期仍以化石排石为主,但未料到中药汤剂排石效果如此神奇,只服3剂就有结石排出,三诊彩超复查,结石全无。3个结石案例,处方用药大同小异,主方皆以金砂散为主,或合用八正散、导赤散、二妙丸、连朴饮之不同。通过3个活生生的案例,对中药汤剂治疗尿路结石的疗效,作为经治医生,我是坚信不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