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管理 完善机制 建设生态农村
2011-04-08曹恒志
曹恒志
一 农村污染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1.我国化肥、农药的滥用造成污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化肥使用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土壤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2.乡镇企业污染。我国每年因工业企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减少的粮食超过了近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因农业乡镇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扩大了农产品市场的范围,提高了农村资源的利用,增加了农民的效益。但由于乡镇企业数量众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在逐年增加,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己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当前,如何在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乡镇工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3.畜禽养殖业的污染。一是缺乏合理的规化布局,有些畜禽养殖场在人群聚集区;二是模化养殖场环评执行率低,相当数量的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污水未经有效处理,三是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不高,未经处理排入环境。
4.污水、垃圾污染。由于生活习惯,农村的人、畜粪便及各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这也是造成一些传染病高发的原因。农村的生活垃圾已经由过去的简单垃圾又增加了塑料袋、废旧电池、农药瓶等,这些垃圾含有大量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而且在堆放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酸性和碱性物质及重金属,给水体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5.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由于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一些乡镇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少,采取的环保措施没有达到标准,废水、废气、废渣等随意排放的现象非常严重,给农村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与城市系统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目前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比较薄弱,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因此,要想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大的发展框架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时提高农村的环境认识,加强治理,强化监管。
二 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进一步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农民行动起来,农村的环境问题才能有望解决,小康生活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因此,应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消费习惯。
2.以农村环保统筹村镇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把农村环境保护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坚持农村环保统筹村镇规划,以规划为先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建设,应合理布局,注重生活区与养殖区分离、居住区与工业区分离,配套建设村镇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营造良好的景观风貌,不断提升村镇人居环境水平,提升村镇的生态文明内涵。
3.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农村环保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农村环保工作制度,提高地方政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农村地区环保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具体措施主要有:以政府为主导,成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环保目标责任制,切实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任务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中,将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责任明确到人,使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落到实处。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目标责任制完成的好坏应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促进地方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建立奖惩机制,考核结果较好的,有关部门优先加大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支持力度;考核结果较差的,限期整改,并将有关情况通过媒体予以发布。
4.实施“以奖促治”,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以奖促治”政策,集中整治污染严重的突出的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在安排上多倾向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多支持一些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项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土壤污染治理项目等建设工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方案,以规划带动各项目的实施,以项目争取资金,来将农村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5.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按照以城带乡、梯次推进的要求,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心镇和重要流淢沿岸乡镇及规模较大村庄应率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在城市周边的村镇,应建设较为完善的污水管网,将农村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村庄采用“生态湿地”等资金投入小、运行简单的治理方式。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建立乡镇垃圾中转站和村庄垃圾收集设施,全面建立“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实行“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加强畜禽养殖业和面源污染防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畜禽养殖业布局,合理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6.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严格环境准入,坚持疏堵结合,实行分类审批,充分发挥环评的把关和调控作用,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疏”就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要求,有利于保民生、促转型的项目,加快环评审批进度;“堵”就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按照环保部“四不批三严格”要求,对产能过剩行业及高耗能、高排放等项目,从严把关,坚决管住新上项目,严防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7.加强农村环保基层队伍和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乡镇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环保所,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行政村设立环保专干,逐步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把环保工作深入到乡村第一线。加强环境监察、监测的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控体系,切实提高农村环保监管能力。
8.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优势,切实加强生态农业、农村污水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等综合利用的技术攻关和推广使用。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成本,大力抓好环保技术的示范、培训和推广,为改善农村环境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1]林刚.中国国情与早期现代化[J].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2).
[2]李小云,等.环境与贫困: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M].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