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浅析

2011-04-08陈香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旅游

陈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浅析

陈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建设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大威胁。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着眼未来发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益,则变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渐行一致,保护和抢救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明,在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各种各样的人类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在领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但同时还应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在我国的发展理论准备不够充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存在的民众参与度不高、发展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当等诸多问题,本文对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行了梳理,并就如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益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

一 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挑战,民众的兴趣发生一定的转移,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日益缩减。另外,人民的文化自觉还不够强,对文化的保护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使其遭到不适当的开发,任意改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迎合时尚,严重扭曲、损害遗产的本来意蕴,加剧了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毁灭。

1.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是始终保持延续的,从未发生根本性的断裂。除了用文字记录的物质文化和历史之外,还有口头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担负着承载整个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发展轨迹的重任,延伸着人们对于祖先和传统的记忆,并在积极地创造着未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是增进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同时也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造性,进而促进全人类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前提。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很好地延续中华民族的灵魂血脉,可以很好地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通常意义上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口头传统和表达,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各类语言;社会民俗和礼仪;节庆;表演艺术以及包括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维持文化生态的有效平衡,从而更为全面地保护世界上每个民族中独具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2.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是基础,但是否具有吸引力则是关键所在。从旅游资源的定义上来看,它是指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并且包括直接用于实现资源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构成旅游资源的因素不外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目前,随着GDP的增长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被人文景观资源所吸引,而这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的比例也在迅速上升。文化构成旅游的灵魂,在文化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和事项。近几年之所以造成旅游热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旅游部门最广泛和最深入地利用了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有机地将经济与文化进行整合,进而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产业优势。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就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游客通过参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且从中得到舒适周到的服务,就能够起到调适情绪、愉悦身心、增长见闻、开阔眼界和陶冶情操的目的。从以往经验上看,借助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可以增强政府和民众对这一资源的重视和珍惜,促使相关部门和人员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资源。游客通过游览参观,可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掌握历史人文知识和得到艺术审美享受,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综合素质提高。

3.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当前,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随之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的有些遗产项目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无奈地走向衰微,以至于消亡,其消亡速度之快让人震惊。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主要有120多种语言,而这其中将近一半正处于衰退状态,更为严重的是,甚至已有十余种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比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曾被广泛传唱的放牛歌、田秧歌、劳动号子与船工号子等劳动歌曲现在大都已销声匿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兴传播手段和新兴文化不断涌现,这给很多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觉得自己民族的语言和音乐都很“土”,认为赶不上潮流,学了也没什么用,而且也无法创造多少经济价值,而不愿意再去学习。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的旅游产业也不断升温,借助旅游发展经济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活动和人为开发利用过程当中,也确实发挥了较为可观的效益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期传承保留下来的至为珍贵的原发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流失,有时地方政府为了强调增加经济收入,不惜人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披上商业的外衣,造成有些非物质文化已经完全面目全非,再也无法起到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作用。利益的驱动,再加上缺乏一定的保护意识和措施,使得大量民间传统文化器物和艺术品在旅游活动中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原始文化空间和村落为迎合游客的审美情趣刻意地被改造变异,导致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丧失殆尽。由于不计后果的盲目开发和复制,许多民族民间礼仪和民间艺术表演变成了平淡的商业表演,而失去了原始韵味。这些做法的后果非常严重,会极大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平衡,使其原生状态不复存在,造成后人无法正常进行传承。游客也会因此对非物质文化产生认识上的偏差,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健康的旅游活动丧失应有的吸引力,进而也会使旅游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二 积极寻求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益的有效途径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做到既要加强保护,同时又要不断寻求新的发展。要想促进非物质文化在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加深远的作用,必须着眼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寻求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益的有效途径。

1.着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呈动态变化的,它这一基本特性也决定了我们今天的保护不应是静止的、僵化的保护,而应是发展的、动态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往往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因此,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应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建立起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首先,要认真做好区分甄选工作。将那些有价值的不能复制、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以复制并能够规模经营的非物质文化准确区分开来。对于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要实施严格的保护,优化其生存发展环境,确保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而对于可以复制并可形成规模经营的文化资源,要加强科学规划,实施有效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与利用。其次,要尽快建立政策监管机制。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负有重要的监管职责,应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为了加强保护工作的实效,要严格落实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对违反规定造成破坏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与制裁。对通过合理开发而取得经济效益的旅游机构应积极给予鼓励,以保证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在审核旅游开发与市场准入时,应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行为,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政策,严格规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标准界线。对于那些可供用于旅游开发的非物质文化,要在尊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规律的前提下,恰当地进行开发利用。而对于那些具有珍贵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与旅游活动场所严格区分开来。再次,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我们既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又要通过旅游开发向外界进行宣传推广。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注重其原真形态的展示,又可以通过新的编排,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

2.努力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社会氛围。无论是任何一个民族,或者是任何一个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都不会是单一的,因此,必须要坚持创造整体性社会保护的良好氛围。只有形成全社会自觉的保护环境,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才会在交互的影响中,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但应该看到,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形成人人主动参与保护和自觉参与传承的社会氛围,才是持久做好保护工作的根本。首先,要重视调动传承主体的积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处于一种动态传承状态,再加上很多非物质文化采取的是家族传承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主动地承担传承的责任,这也是做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保护主体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构成是多元的,主要是指那些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是保护主体行使保护职责的基础。再次,要积极引导基层群众的自觉参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基层社区和群众生活中衍变和发展的,要让基层群众最大限度地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保护工作中来,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他们参与有关的管理。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广大民众意识到,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也是它的享有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会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也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命运。

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习地,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方面,有着其它正规途径无可替代的优越性。首先,可以有效传承民族语言。语言则承担着一切口头文化,对非物质文化传承来讲,应把保护语言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前提条件。考虑到我国当前已经有多种语言处于消退和濒危状态,作为教育领导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对处于濒危状态的语言采取积极的抢救性保护措施。可以大力通过兴办专门的民族语言学校来传授语言,使各种民族语言得以正常延续。其次,可以传承发扬民间艺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加强政策牵引和指导,让学校的艺术教育承担起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义务,这样可以有效地扩大民间艺术的传承范围。通过学校传承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真正懂得和热爱本民族的艺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使他们自觉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次,可以广泛培养专业保护人才。学校具有教学系统性强、教学资源丰富等优势,应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所建树,可以主动承担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义务,教育和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学校同时也承担着培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义务,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急需的新学科、新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文化遗产信息,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社会实践,进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欣欣向荣的局面。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不断进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已经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各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1]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地理,2008(1).

[2]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3]周和平.承续民族血脉 守护精神家园[J].人民论坛,2007(17).

[4]伍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初探――以宁波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8(4).

[5]李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的可能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谈起[J].贵州民族研究,2008(2).

[6]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产业化经营探索[J].商业时代,2008(24).

[7]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On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Chen Xia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hina's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s,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is seriously threatened.How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how to prote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the difficult tasks for us.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Non-materil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G122

A

1672-6758(2011)06-0127-3

陈香,硕士,讲师,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邮政编码:221008

Class No.:G12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旅游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