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园林意象的审美文化解读
2011-04-08吴紫英
吴紫英
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说:“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以文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园实文,文实园。”(《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道出了园林与诗文的密切关系。宋词和园林的关系尤为密切: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至宋代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而词到了宋代也臻于极境,成为一代文学之胜,可以说词和园林成为两宋历史上文化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宋代园林构筑讲究的精巧细致、委曲深雅的气质和宋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同属于中国古代士大夫休闲文化、雅文化、精品文化的行列,在文化根源和审美特点上相同。因此,园林景物构成了宋词常见意象,通过解读宋词中常见园林意象的文化意蕴,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宋词的词体特征。
一 宋词中园林意象构成
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提到:“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园字之内。”园的繁体字園即是园林的象形:大口是围墙,土为亭台楼阁等建筑,中间小口像池塘,底下的笔画就如石如树。[1]就字形构成而言道出了园林的基本构成:水(泉)石、建筑以及花木植物等。“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园林景物自然会成为文人笔下的描写客体,成为他们情感的寄托,体现他们的审美情怀和人生态度,这些景物也因为文人们的文化浸染具有了丰富的意蕴与灵气。宋词中对园林景物的描写很多,仅直接提到“园林”两字的作品就有多处,如:
园林晴昼谁为主?(柳永《黄莺儿·咏莺》)
方杏靥匀酥,花须吐绣,园林翠红排比。(苏轼《稍遍》)
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晴皎霜花,晓镕冰羽,开簾觉道寒轻。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张炎《满庭芳·小春》)
此外“庭院”“西园”“南园”等字样更是常见。[2]至于园林中的池水、亭台楼阁、花卉草木等景物的描写随处可见,它们构成了宋词中丰富多彩的园林意象。宋词对园林意象的选择和描绘透露了词人们的审美哲思,具有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而构成优美而深远的词境。
二 宋词中常用园林意象解读
下面选取宋词中出现频繁的水(泉)、西楼、植物三类园林意象来解读它们的文化内涵,从而探析宋代词人们的情怀世界,感受宋词的艺术美。
1.水(泉)的审美文化解读。园林景物中,水是无色、灵动的,为园林平添了无限生机,平静如镜的水面可倒映园中秀色,曲曲弯弯的流水可造成园景的曲折不尽之感,涓涓的水声又为园景增添了一份静谧,园林是离不开水的。宋词中对池、泉、水的描绘极多,又极多姿多彩。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王诜《蝶恋花》)
水亭小。浮萍破处,檐花帘影颠倒。(周邦彦《隔浦莲近拍》)
以水影写园景,既能以虚写实,又充满生趣。词人笔下的水不仅是园林景致的一部分,更是词人们借以抒发情感的凭借物。宋词中借水表达的情感常有:
(1)借水言志。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于所恶。”意谓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惠及万物而不争名利,身处别人所厌恶的地方。水代表的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博爱与超脱,一种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水又往往与石合在一起构成淡泊宁静的隐逸世界,成为文人们向往的精神栖居地。“但平生心事,落花啼鸟,多年盟好,白石清泉”(张辑《沁园春》)即是此意。
(2)借水惜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早已抒发了感叹时光如水的情怀,流水成了年华的代名词。宋词中描写了许多文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他们在享乐的同时难免感怀时光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吴文英在《唐多令》中写道:“往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表达的正是青春年华如梦如烟如水般的悄悄流逝,令人沉吟。
(3)借水言愁。李煜的一句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水变成了愁情的符号,宋词中这种描写更是普遍,名句迭出:“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绵延不断的水恰能表达词人的无尽相思和愁绪。
2.西楼的审美文化解读。古代文人有登楼情结,借以抒发登楼远眺引发的思念家乡、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立业等情绪,从王粲的《登楼赋》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基本如此。园林中最重要的建筑就是楼,楼的性格是构筑高耸,可以供人凭栏极目,即所谓“引景”功能,弥补园林“境狭”的不足。登上层楼,目极天涯,景为之远,情为之生。宋词楼意象中出现较多的是“西楼”,最有名的恐怕要数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了”。据统计,“西楼”一词在《全宋词》中出现了157次[3],可见宋词对于西楼的钟情。宋词中“西楼”意蕴丰富,除了具有一般登楼所激发的情感外,更多的表现为两种情绪:
(1)孤独。自从南唐李后主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出,为西楼的孤独意蕴奠定了基调,宋词中晏殊的“斜阳独倚西楼”(《清平乐》),周密的“独倚西楼第几阑”(《鹧鸪天》),晏几道的“凝澹倚西楼”(《少年游》)等等更将西楼与孤独密切相连。
(2)闺怨。西楼常常是女子居住之所,女子们的种种情感便在这里演绎着,而多半演绎的是相思之情。周紫芝的《鹧鸪天》便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天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为何西楼和孤独、闺怨这两种情绪极为密切呢?首先中国古代建筑多坐北朝南,从阴阳风水的角度看,这是最佳朝向,于是尊长者居住面南之屋,即北屋;又“日归于西,起明于东”,东为尊,西为次,东边成了子孙们住的地方,西楼就成了女子的居所,所以西楼和与之相关的西窗、西厢房都成了与女子闺情相关的意象。其次,西楼常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因为西楼自然望向西方,看到的不是落日便是沉月,这两种景象更会引发相思、孤独等情感。
3.芰荷、梧桐、芭蕉等植物意象的审美文化解读。明代杨慎在其《词品·卷三》中说:“天之风月,地之花柳,与人之歌舞,无此不成‘三才’,虽戏语,亦有理也。”词之“三才”中的“花柳”指的就是园林中草、柳(絮)、荷、竹、梧桐、芭蕉等等不可或缺的植物要素,它们构成了词的常用意象。宋词非常善于捕捉和应用这类植物意象来营造园林情调,其中芰荷、芭蕉和梧桐意象频频出现,体现了宋代词人们对这几种植物的偏爱。荷花清香逸远,亭亭玉立;芭蕉修茎大叶,苍翠如洗;梧桐高舒垂荫,挺拔娟秀,最宜植于庭中,又特别宜于风雨声中。当然,除其造景价值外,这些植物的文化内涵才最是词人们所看重的。
(1)飘逸芰荷。在园林中,荷的大量栽植,不仅仅是出于美化水面的考虑,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们受传统影响之深刻。芰荷以其独出的文化内涵成为宋词园林植物群花意象中非凡的一枝。
①君子的象征。《群芳谱一荷花》云:“花泽中最秀。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成为君子的象征。先秦时期屈原就在诗中以“制芰荷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表达自己的美好品性。宋词中一些作品借写芰荷婉曲表达自己的君子品格。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周邦彦)
词人旅泊长安,无所作为,心生归意,梦中的芙蓉浦成了他的精神向往地。
②闺情的隐喻。荷花因其美艳又有清韵故常常指代美人;又因荷者,和也,和和美美;藕者,偶也,双双喜喜。荷花之实曰莲子,与“怜子”谐音,藕丝则常借用来表达“思偶”,故莲荷又象征着爱情。古代民歌《江南》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句,所以荷花、荷塘都和女子以及相关的爱情有密切的联系,宋词中这类隐喻很多。
上湖闲荡桨,粉艳芙蓉样,湖水亦多情,照妆天底清。(张先《菩萨蛮》)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晏几道《生查子》)
或以荷花喻人,描摹女子艳丽面容,或以荷花意象传达相思之情。
(2)落寞梧桐。梧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多种内涵:梧桐树在早秋最先落叶,因此,梧桐叶落成为秋至的象征性景物,所以古人有“一叶落知天下秋”之说;梧桐树因其具有招引凤凰的美好传说故事,被中国历代文人视为吉祥之物;梧桐树干通直,高大挺拔,自古就深受文人们的青睐,被视为孤直人格的象征,有“孤桐”一词;梧桐又因其枝叶相交,象征着缠绵、纠结、至死不渝的爱情,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戏剧《梧桐雨》这两部爱情名作都与梧桐有关。
唐词中已有梧桐意象,但用得并不太多,像“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温庭筠)一类很少,到宋词却大大发扬光大起来,这不能不说和宋词的园林氛围大有关联。常见的名句就有: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可以看出,宋词里的梧桐少有其他意蕴,多半与秋声、夜雨、萧瑟相连,书写的也往往是文人们的落寞情怀、孤独愁绪。
(3)相思芭蕉。“秋风多,雨如何。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一首李煜的《长相思》道出了芭蕉的文化意蕴——相思。芭蕉之所以成为相思之物除因雨打芭蕉之声易引发人的思情外,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也道出了芭蕉因其卷而结,和丁香一样正如人的相思之情形成愁肠百结。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石孝友《眼儿媚》)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
特别是李清照的一首词《添字丑奴儿》说得最清楚:
窗前种得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在这里,芭蕉树的“叶叶心心”,舒卷的感觉,也成为有情世界的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雨来时,“点滴凄清”的声音,特别引发一个愁字!
由上述对水、西楼、芰荷、梧桐、芭蕉等宋代词人喜欢描写的园林意象文化解读,我们发现,这些意象都和女子或文人们的相思离别等愁情别绪相关,正体现出宋词的内心化、女性化倾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论诗与词的区别:“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词本是出于歌女之口,尽管文人成为后来词的主体,但词的“要眇宜修”的这种艺术特性决定了文人们喜欢选取上述文化内涵的园林意象入词。
[1]中国国家地理——江南专辑[J].2007(3).
[2]贾鸿雁.宋词园林意境美探微[J].东南大学学报,2002(5).
[3]李康化.唐诗宋词的江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