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意蕴层分析
2011-04-08张瑜
张 瑜
作品的意蕴通常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哲理心理内涵及思想情感。它们常常体现为一种意味并且难于用抽象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就是作品深层的意蕴,而不确定性就是作品意蕴的基本特征。批评家兼诗人锡德尼曾说:“诗人,他不肯定什么。”[1]在研究文学艺术的过程中荣格的结论是:“伟大的艺术作品,犹如一场梦;虽然其外表一目了然,无须作自我解释,然而,它始终是含糊的。”[2]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这种不确定性的基础往往在于它所具有的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并且存在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作品语言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有着比较大的落差,有些似乎明确单一的语言符号背后隐含着多种意义的选择可能,它具有一个可容纳多种意义的大型“空框”。因此,对于阅读作品的读者,开端仅是对语言符号的接受,中介也只是意象形象的显现。只有通过再思考、再认识、再体验作品的意象形象,对作品的深层内涵进一步捕捉,体会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这时才走进了作品的深层。这个过程中,读者是凭借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感知经验去完成的,去经验性的想象、经验性的理解。读者越是生动丰富的想象,对于作品的深层意蕴开掘就越具有广度和深度,深层意蕴的世界就将会一步步地获得发现。
一 文学意蕴的涵义
“意蕴”最早是由歌德提出来的,文学意蕴指的就是文学图像以及文学语言当中所蕴含着的思想和哲理以及精神等一系列内容。歌德说:“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这一说法被黑格尔肯定,黑格尔认为意蕴其实就是指理念,而理念则指的是蕴涵于艺术作品之中的思想内容。黑格尔说意蕴是“内容或题材”,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东西。”[3]“意蕴”一词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虽找不到,但诸如“神韵说”“境界说”“韵味说”等文学理论的论述中,都对文学意蕴有所涉及。“象”中之“意”、“形”中之“神”就是文学的意蕴,就是在文学图像、文学语言中蕴含着的深刻情意。文学意蕴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如果说文学图像、文学语言是实、是有限、是近的话,那么文学意蕴则是一种对虚、对无限、对远的表达。“真味、情味、意味、神味”等等是古人对于文学作品的要求,其实是强调文学作品要有文学意蕴。
将文学放进艺术这个大的系统中去看,文学意蕴既复杂又独特。正是由于文学意蕴是由文学图像和文学语言所表现、生发、包蕴着的,所以文学作品的意蕴与其他艺术作品的意蕴不同。换句话说,文学意蕴必须是通过文学图像以及文学语言所表达出的意蕴。另外,我们会发现如果把单个的、具体的文学作品放入整个文学的大系统中去研究的话,不同类别的文学作品所包涵的文学意蕴又大不一样。写实作品的意蕴不同于幻想作品的意蕴,现实题材作品的意蕴与历史题材作品的意蕴就有所不同。
从文体上看,意蕴也有差别。这说明文学意蕴与文学形式密切关联。每个作品都有自己具体的图像结构形式及语言,因此每个作品的文学意蕴都有其独特之处,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很难“—言以蔽之”地概括。同一部文学作品,有些意蕴是见仁见智的,而有些则是很容易共同把握的;有些意蕴是非核心的,也有些核心的;有些是其局部的意蕴,也有些是其总体的意蕴。如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作品面世100多年来,有关的研究难以计数。然而,对于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并无统一答案,有人说他是歌德自身灵魂深刻矛盾的镜子,有人说他与魔鬼靡非斯特的较量是人世间善恶、美丑冲突的隐喻等。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伟大文学作品的深层原因是其具有丰富深厚的内在意蕴。
二 文学意蕴的类型或层次
虽然文学意蕴非常复杂,很难确切表述,但还是可以从解读经验着手,归纳概括出一些基本的方面。由于文学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特点。文学作品的意蕴作为多重意蕴组合而成的意蕴系统,一般可以被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历史意蕴层、哲学意蕴层、审美意蕴层。从作品本身来看,它们三者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是互通的,相互渗透且转化。
1.社会历史意蕴层。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内容总是和一定的历史特征、社会背景相联系。因此文学作品所包涵的历史意蕴是指:文学作品对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些社会生活现象、风貌,及其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的暗示或表现。因为每个作家都是身处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作家创作的冲动也是因其特殊的人生体验、经验所激发的。无论作家主观上持什么样的文学观,他具体、感性的生命活动在创作中都不可能完全背离。作品中展现的世界,虽然是作家从现实世界中反复提炼、淘洗并创造的,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当时现实世界的原貌,但是总与作家当时身处的现实世界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
另外,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蕴有着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晦的区别。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其副标题是“一八三〇年记事”,其中所包涵的历史意蕴显而易见。一般情况下,偏于再现和写实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较强的历史感,读者都能从作品中了解到一些作家所处的现实世界的概貌。比如,大多国人是通过读《三国演义》了解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历史,而真正读《三国志》去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却非常少。在偏于幻想和抒情的文学作品中,虽然直接包含的历史内容很少,但如果我们把作家创作时期的社会特征、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仍能够解读出很多的历史意蕴。比如明代的《西游记》,吴承恩所建构的艺术世界和他所处的现实世界是有天壤之别的,但依然可以明显感觉出,作者的幻想受其所处时代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物质生产水平限制。虽然孙悟空具有很多超人本领,但他却不可能了解今天的电脑等高科技工具。可见,无论作家的幻想多么的大胆,最终都无法超越他所处的时代。
2.哲学意蕴层。亚里斯多德很早就发现了文学作品中所包涵着的哲学意蕴,他说:“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4]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深奥的哲学意蕴,但是要在文学与历史之间去分辨谁更有哲学意味是件不容易的事。文艺理论家英伽登指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图像,往往弥漫着诸如崇高、悲剧性、恐怖、震惊等精神性氛围。这种精神性特质被他称为“形而上质”,而这种“形而上质”与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一些道德教化、人生经验、情绪等一些主观观念性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英伽登想强调的“形而上质”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文学语言、文学图像实际地展现出的他所把握的既客观又精神的东西。我们认为这既客观又精神的东西实际就是作品中客观真理性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中只有它的哲学意蕴在具备审美感染力的同时又具客观真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对庐山的描述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普遍真理。古今中外有大量充满哲学意蕴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的。
3.审美意蕴层。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是作品所内含的对审美形象的情感倾向和情感评价。文学作品的历史意蕴、哲学意蕴等通过形象和情感都可以转化成为一定的审美意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独特的文学语言以及文学图像所表达出的独特哲学意蕴、历史意蕴,使读者产生一种愉悦、欣喜的审美快感的时候,这些意蕴就在这个过程中升华为审美意蕴。一些文学作品,本身并没有什么哲学、历史意蕴,却可能单凭文学图像和文学语言等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展现出一定的审美意蕴。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可以是一种不含别的意蕴的单纯的文学审美意蕴,也可以是与哲学意蕴、历史意蕴结合在一起的复杂意蕴。譬如说,有些单纯写景的作品仅仅具有美感意蕴,其中并没有包涵复杂的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意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喈喈飞。”是宋代范成大的一首写景的诗,这简单的四句诗,构成了宁静而又不乏生趣生动图像,其中并寻找不到什么历史意蕴,却充满了浓厚的美感意蕴。审美意蕴可以是自然物象激发的美感体验,也可以是人物形象激发的美感体验,《红楼梦》中写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若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通过对人的体貌形态的生动描写,将人物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读者在读作品时,主人公身上散发出的美给读者的美好体验是不言而喻的。
三 意蕴在作品中的显现方式
文学意蕴由文学的形式具体组织和表现。任何的作家意图和社会内容在作品中都需要形式化的转换,形式其本身就包含着意蕴。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技巧和手段,它也是一种凝聚作家情感以及生活内蕴的审美形式。因此“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都在于它们能传达某种意义,任何形式都要传达一种远远超出形式自身的意义”。[5]在一定的程度上,审美意义的生成是依赖于形式对现实意义的转化,文学意蕴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意蕴。韦勒克在他的《文学理论》中提出,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是由作品的审美结构所决定的,而作品的审美结构指的就是形式。在分析文学意蕴的时候,首先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形式上的分析,无论是运用什么视角,首先都必定指向文学的形式。例如郭沫若的《女神》,我们不能脱离其大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以及自由体诗的形式,去谈论作品追求自由解放和反抗黑暗现实的意蕴。否则的话,《女神》中所包含的意蕴就与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的意蕴没什么不同了。因此只有在了解了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去了解意蕴,对于形式的感受是我们感受意蕴的必经之路。
文学作品的结构内容和语言内容与文学意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学的意蕴是通过文学语言传达出来的,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塑造的形象,都必须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生成定型,作品的意蕴就包含了语言的意蕴。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和意蕴难以用手段与目的进行区分,因此两者不能分割。用语言学对文学进行研究的俄国的形式主义认为:语言的“陌生化”是文学的奥秘,正是由于语言的陌生化才生成了文学意蕴。语言不仅传达了意蕴,而且也创造了意蕴。
同样,结构所包含的意蕴也是非常丰富的。相同的题材在选择用不同的结构方式表达时,会产生出大不一样的意蕴来。结构的作用就是将许许多多的文学材料熔铸于一个统一的、有机的艺术整体之中。文学不仅仅只是表达一种情绪、叙说一个故事,同时它也表达着一种结构意蕴。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的意象单元和叙事单元,结构的合理安排会使这些本来难以体现的或者原本没有的意蕴很好的体现出来。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在结构上呈现为两个世界相互缠绕的层面,小说中的意蕴就和所用的叙述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小说表现了两个层面的世界:一层是以狂人为代表的病态世界,一层是以大哥为代表的常理世界。狂人所表现的“变态”心理表现,实际形成了一种结构。这样就让读者在一个超越常规的语境中去审视平日习以为常并熟视无睹的生活。《狂人日记》的意蕴并非来自写实,而是源自于作品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结构。因为作品中的“吃人”并非真的吃人,而是隐喻并象征封建社会中那些非人的事实。通过这种方式作品的主观意向就鲜明的建构出来了。现当代文学的一些作品,其意蕴之所以难以把握,往往就是因为其结构。这类型的作品,通常运用避开对人物命运和事件因果关系的直接解释等方式,使得意蕴结构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扩大,于是在意蕴构造上就产生了非常丰富的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意蕴的魅力时,既要知道什么是意蕴、作品中究竟内含了什么意蕴,又要知道这些作品的具体类型,还要知道这些意蕴是通过何种方式显现和表达出来的,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够对文学作品所内涵的意蕴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1]锡德尼.为诗一辩·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242.
[2]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7:58.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4-25.
[4]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9.
[5]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