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热力公司成本控制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

2011-04-08吕秀丽毛玉萍

关键词:热网热电热力

吕秀丽 毛玉萍

近几年,供热企业的热源供应价格上调,燃煤短缺,价格上涨,供热管材及供热设施等价格也大幅上涨,造成供热成本大幅增加,使热力公司的盈利空间日益狭小,甚至有的热力公司运行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如何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供热成本,成为目前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影响黑龙江省热力公司供热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 黑龙江省热力公司发展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为做好冬季供热工作,保证居民住上暖屋子,黑龙江省做了很多工作。

1.强化供热项目建设。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关键是抓项目建设。黑龙江省提出建设大唐哈尔滨群力热电厂、牡丹江市第二发电厂供热等热电联产项目33个。大力发展中小城市集中供热,建设密山市、富裕县以及讷河市等县级以上城市大型集中供热锅炉房93座。充分发挥热源供热能力,进一步完善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等城市热网工程,建设供热管网7283公里。经过近几年的供热改造,黑龙江省热电联产供热面积有所增加,各地相继新建或在建一批热电联产的项目。

2.供热质量提高。黑龙江省各地市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城市的供热质量,如佳木斯市,2008年来开始尝试改变过去由政府主导的供暖方式,在国内率先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法国达尔凯公司对城市供热实行特许经营,经过几个月的运行,其先进的运行和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过去的积弊,供热效果好,热费收缴率高。此外,热网改造也是黑龙江省近几年采取的改善供热质量的有效手段。如哈尔滨市物业供热集团2008年投入1.2亿元对“带病”锅炉及附属设施设备进行了维修、更换,改造“低温户”433处,受益居民3600余户。鸡西市,从2004年开始以3000多万元的投入进行热网更新和技术改造,目前新建房屋全部实行分户供暖,极大地提高了城市供热的质量和效果。

3.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企业形式上,热力公司从过去的完全国有,逐渐向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发展,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均引进法国达尔凯公司或成立股份公司或对城市供热实行特许经营;而鸡西市以吸纳民营资本,自然人参股的形式,注册资金2051万元,将原国有身份的新华供热公司改制组建整合为股份制供热企业——鸡西市双盛供热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鸡西市第一家民营供热企业。公司组织形式的改变没有改变供热公司公共服务性企业的性质,却给企业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利地促进了供热事业的健康发展。

4.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近年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以其在降低供热成本,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改善城市环境,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热力行业的主力军,而且是未来热力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近年来,黑龙江省建成了哈尔滨华能、齐齐哈尔华电、双鸭山大唐、绥化中盟等一批热电联产项目,拆除大量污染高、效率低的燃煤小锅炉。仅2008年全省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200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普遍提高。

二 热力公司发展趋势

热力作为公共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等方面前景巨大。

1.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将是未来热力公司的主要形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于2007年6月3日印发的《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第四条中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具有较好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良好的环境效益,适应我国能源条件和城镇居民居住状况,有利于降低供热成本,减少污染排放,改善城市环境,是未来热力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2.热力公司的数量逐渐减少,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大型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分散锅炉房,电采暖、燃气及小火炉采暖等供热方式将逐步被取代,使得供热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少,而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热源热效率也会随着供热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提高,供热质量会有显著改善。

3.能源结构由以煤为主逐步转向使用多种清洁能源。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近期仍以燃煤为主,因此,热力企业以燃煤为热源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随着城市“蓝天”工程的开展,以天然气、石油、电等清洁能源为主的热源将逐年增长。

4.用热制度改革将稳步推进,新的用热制度将逐步建立。长期以来,我国在用热上一直实行的是福利用热,一方面让热力企业承担了本不应由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使热费收缴成为困扰该行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解决这两个问题,使热成为商品的同时照顾到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分户供热、分户计量和二部制等新的用热计量模式,并已在实践中逐步推广。

三 热力公司成本控制现状

目前,热力企业的成本控制方式和理念还是以大工业时期传统的成本控制为主,在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控制方法和成本控制系统所提供的信息等诸方面与当今的技术、市场和制度发展相脱节,不仅不能为企业成功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提供支持,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决策。

1.成本核算现状。热力企业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主要仍然是传统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成本核算采用两步程序分配间接费用。首先将归集起来的辅助生产部门(如动力车间、维修车间)发生的费用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然后将归集的生产部门总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上去。在把生产部门的费用追踪到单个产品上时,采用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作为分配的基础。

2.成本控制现状。对于热力企业而言,原料的价格是市场价格,热产品的价格是实行政府统一定价,即原料和销售均处于不受控状态,没有建立有效的价格传导机制,导致热力企业缺乏进行成本控制的动力,缺乏控制成本费用的约束机制,企业增加的成本过多地依赖热价调整来解决,亏损是必然的结果。如,在2006—2007年煤炭价格持续走低,给热力企业带来一个发展的好机会。而2008年以来的煤炭涨价,使热力企业的原料供应出现问题,产品成本加大,利润空间缩小,亏损面扩大,热力企业出现难以为计的局面。这种极度困难与发展良机交替出现的局面,使得热力企业无心关注成本控制问题,而把很大精力投放于如何购买到便宜的原料和如何说服政府调整热价上面了。

四 黑龙江省热力公司生产及成本控制特征

1.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热力企业的建设需要很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据测算,建设一个小型热电联产企业一般投资需2亿元,建设中型或较大型热电联产企业一般投资需5—10亿元,甚至20亿元。热电联产机、电、炉、化、燃及热控各专业技术性极强,与社会上其他行业技术互通性很小,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2.产供销同时完成。热力企业生产的蒸汽或热水,或热电联产企业生产的电和蒸汽或热水,都具有产出即售出的特点。电通过电网传输,蒸汽或热水通过热网管道供应,均设置关口计量表,不能储存或积压,没有通常产品的中间运输物流环节,没有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之分。

3.产品单一,难以转型。热力企业的产品是热,热电联产企业的产品是电和热,很难对其作根本改进或改变,难以进行市场细分和执行优质优价政策。

4.燃料单一。由于我国是储煤大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且作为热力企业的原材料,其成本比使用天然汽、石油的成本都低。因此,目前绝大多数热电联产企业的燃料仍为煤炭,对清洁高效能源的推广和使用较少。

5.自然垄断性行业,价格传导机制不完善。热力行业是带有一定自然垄断性质并受市场经济规律调整的社会公共基础产业,因此,所以尽管作为热力企业生产原料的煤炭、水、电等实行市场价格,却不能按照正常地价格传导机制反映在热力企业销售的产品中去,而是对热力产品实行政府统一定价,即热力企业承担了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热力企业对原料及产品销售价格均不可控,亏损是必然的结果。

6.热网改造成本大,难度高,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热网改造就是将原来的垂直串联管网改造为水平并联管网,在供热质量、用热计量、热费收取等方面都会带来好处,但因热网覆盖面广、涉及热用户多等各方面的原因,会在原料、人力、技术等方面花费大量成本的同时,还可能发生因对热用户的装修有一定的破坏而发生赔偿费用。

五 黑龙江省热力公司在成本控制中存在问题分析

1.政策支持不到位。虽然热电联产存在和发展的时间不算短,而且代表能源利用的方向,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其发展模式不成熟,相关的规范不完善,政策支持仍不到位。

(1)发展热电的方针政策不配套不落实。政府和电力部门未根据纯凝发电厂与热电联产的根本不同性质,在电力市场中加以区分,分两块竞争。热电联产未能享受公用型事业在税收和财政政策上应有的优惠与保证,被不合理地划分到一般性行业自负盈亏企业之列。

(2)热电联产尚未从环保中受益。到目前,我省热电联产的发展尚未从环保方面受益。许多地方的环保部门将热电厂作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来对待,将火电厂、热电厂和分散供热的小锅炉放在同等标准上,不加区别地收取排污费。

2.在市场中受制于上、下游企业。热电联产处于煤炭的市场经济和电力的垄断经济夹缝之中,对前端的煤炭供应和后端的电力市场依存度较高,而热电联产由于规模小,缺乏与前后端市场对等谈判或对抗的实力。

一方面,热电联产生产受电网强力控制,受歧视较多。上网电价由国家控制、当地电力部门和物价部门批准,企业无定价权;上网电量受电网严格控制,无生产自主权;同时由于电力系统对电网的垄断,对绝大多数为地方性企业的热电联产打压较多,实行两种政策,不按“以热定电”原则保证热电联产足够的发电量,甚至还任意占用热电联产企业的销售回笼资金。

另一方面,热电联产的主要原材料(煤)及主要辅助材料(水、酸、碱、备品备件等)和运输,完全由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价格波动剧烈且频繁。尤其是煤炭,不仅市场巨大,价格和供应完全由全国的市场供需平衡量决定,而且自从国家取缔小煤矿之后,一般煤矿生产规模动辄年产上百万吨,规模小的热电联产企业根本无法与其平等对话和交易。所以,热电联产目前处于“收入封顶,成本不保底”的风险极大的夹缝经营环境之中。

3.煤炭资源日趋紧缺。2003年以来,国家宏观经济过热导致全社会对煤炭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加上国家多年来实行的对小煤矿关停并转政策,煤炭产量相对有所下降,作为热电联产最主要生产原料的煤炭已大大供不应求,价格成倍攀升,同时,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总量的不断快速增长,社会对能源 (煤炭)的总需求逐年增大,能源(煤炭)缺口越来越大,且煤炭属一次性不可再生的国家战略资源,日趋紧缺是其必然长期及远期走势。

4.热力市场不成熟、不规范。热力市场中热用户规模大小不等,用热量悬殊较大、用热参数不统一、用热不均衡,客观上造成热网损耗较大,而国家及政府对热损分摊无明确可操作性规定,完全靠热电联产企业与用热单位商谈,往往由热电联产企业一家承担;国家对热网建设及维护费用无明文规定,每公里百万元的热网建设费和日常巨额的维修费用一般也是由热电联产企业一家承担;许多热用户缺乏商业信誉,偷热、拖欠热费现象严重,政府缺乏强制性法规保护,企业难以按市场规律执行惩罚和停止供热措施。

[1]于海东,郑秀林.加强现代成本管理 促进供热企业发展[J].区城供热,2006(1).

[2]王玲.加强现代成本管理促进供热企业发展[J].区域供热,2008(4).

[3]宋义灵.集中供热成本分析研究[J].金融时代,2006(7).

猜你喜欢

热网热电热力
福州热电两台660MW热电联产工程核准获批
热网异常工况的辨识
热力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及解决
新建热网与现状热网并网升温方案
热力站设备评测分析
基于动态三维交互的二级热网仿真系统
关于热网换热站节能监管与应用探究
周六福520爱跑节1000人登陆西安城墙 热力开跑
热电转换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新型热电制冷装置的实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