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夹板”中的悲剧人物
——高觉新

2011-04-08王亚丽

关键词:夹板巴金悲剧

王亚丽

“夹板”中的悲剧人物
——高觉新

王亚丽

高觉新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重要人物,这一处在“夹板”中的悲剧形象,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综合体。他的悲剧的一生,既是其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也是个人自我选择的主观结果。作为传统文化的忠实执行者,高觉新的一生充满了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一典型形象,正反映出传统文化对个体人的毁灭,因而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负面性的再思考。

觉新;悲剧;文化

巴金的“激流”展示了一个在动荡年代的家族衰落的命运。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时代转折期的垂死挣扎的制度,以及被这个制度蹂躏下一群可爱生命的毁灭,更看到了作者无限的泪。如巴金先生所说描述的:“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哭。”[1]其中以巴金的大哥为原型的觉新形象,已经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画廊里有了自己的特殊意义。觉新的一生充满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他的悲剧性格、悲剧一生,都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一 复杂的综合体

1.新与旧的矛盾。觉新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其身上必然印记着这一时代的冲突。他与弟弟们如饥似渴地读着《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这些刊物里面的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地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2]觉新同弟弟们一样,新思想唤醒了他“人”的意识。但同时,他从“呱呱”坠地就呼吸着封建社会的空气,封建思想早已渗入到他的血液之中。长房长孙的“责任”意识也早渗入觉新的骨髓,扭曲着他的思想与行为。为了这份责任,他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两个心爱女人的生命,只希望这样的牺牲来换取家族的和平与荣耀,他已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为了维护家族“体面”的行动工具。因此当他高呼到“我不反抗,因为我愿意做一个我牺牲者”时,我们就不难理解了。“虽然接受的一些新思想,但这对从小就受到旧的传统教育又长期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受到封建势力重重包围的觉新来说毕竟缺乏系统深刻的认识,因而也一定是不牢固的。”[3]这就像好不容易将铁屋子里沉睡的人唤醒了,可里面又黑又臭的气息已快让他窒息,他已无力做过多的反抗,终于沉浸于“黑”“臭”之中。所以他在父亲温和的目光下结束了自己的学业,在父母荒谬的拈阄中,将自己的爱情毁灭。明明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异常痛苦,闭门抱枕而哭,可他外表依然是恭顺地接受了这一切。在觉新身上的新与旧的斗争中,以长辈为代表的“旧”占了绝对优势,并终于战胜了“新”,从此他对长辈的无抵抗主义便愈演愈烈。

2.情与理的冲突。理智上觉新不得不承认许多新思想是正确的,但在情感上却无法割舍对封建大家庭的依恋。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像幽灵似的无处不在,贯穿全书,给高公馆笼罩了一层森严恐怖的气氛”。[4]觉新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一系列的悲剧事件,“间接直接都与高老太爷有关”。但作为长房长孙,他依然对祖父的意愿惟命是从。情感上,他厌恶“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阴险奸诈的四太太王氏”[4]为代表的长辈们,但理智上认为他们毕竟是长辈,应该尊重。他不满旧家庭,却依然维护着旧家庭。此时,“‘家’对于他来说,意味着精神上的炼狱,也意味着一处神圣的血缘关系与难以割舍的生活情调。”[4]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在痛,但当他的“个人意志、前途、幸福在价值的天平上,一遇到传统的筹码,立即失去了自身的份量。”[5]——理智让他将自我需求尽可能忽略到最低程度,他活着只是为了家族。因此,他虽是新青年,接受过新思想,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家族的没落已经无法挽回,时代前进的车轮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前进的方向。但出于责任,出于对这个大家庭的爱,他仍像古希腊神话中赫留提斯那样悲壮地挑起了重担,向着时代潮流逆行,最终将自己的健康、爱人、亲人与这个家族一同殉葬于封建制度。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正是因为“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族”[4]的表现。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归根结底也是新与旧矛盾的体现。

3.思与行的对立。高觉新是一个既善良又懦弱,既憎恨旧势力又不敢反抗旧势力的艺术典型。是“一个做了‘坏事’的‘好人’,一个内心怯懦又善良的‘好人’,一个善良‘帮凶’。”[6]可以说“他是一个站在高家封建家长和高家叛逆者之间的矛盾人”。[7]一方面,他听从祖父及其他长辈的意愿,尽力管教两个弟弟;但另一方面,受新思想的影响、手足之情的不忍,同情弟弟们的种种叛逆行为。他于是“思想上愿作一个新青年,而在行动上又甘愿过旧式生活的老夫子。”[5]在《春》中,觉新高兴与琴、觉民聚会,这是因为在他内心深处新型知识分子的火焰并未扑灭,喜欢与真正志趣相投的弟妹们在一起。但由于习惯化了的“不抵抗”,他不自觉地做了代表封建制度的祖父叔父们的帮凶。他崇尚恋爱自由,却亲手痛苦而无奈地将自己与青梅竹马的女孩梅的爱情毁灭;不相信鬼神之说,却屈于长辈舆论的压力,为避家族不必要的纷争,“被迫”接受了“血光之灾”之说,将妻子送到偏僻的城外生产,结果将妻子送上了黄泉路。在一次次思想与行动的冲突之中,断送了一个个可爱的生命。在重重打击之下,他终于做了一件思想与行动一致的大事——帮助觉慧出走。并发出了“你们看罢,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2]。但在这一壮举之后,觉新又回到了他生活的起点,依然做着一些心里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二 多重的悲剧因素

觉新的一生可以说是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合体。造成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旧制度、旧道德中一位真诚执著的好人的悲剧”,[8]其因素是多重的。

1.封建儒学的毒害。从小接受的封建教育不仅泯灭了觉新的反抗精神,同时也铸就了他的处世原则。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谦让”“温厚敦实”等理念早已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作为封建社会末期的知识分子,儒学早已渗入到他们的血液之中。高老太爷更是通过封建科举考试的仕途之路,建立起那座森严的高氏王国的,因此“儒学”必成为高家的处世信条。“忍让”作为一种谦恭的品行,封建儒学“仁”的核心思想,在高公馆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觉新自幼聪明,得到长辈们的喜爱,是在爱的环境中喝着封建儒学的乳汁长大的,封建毒素早已通过不同渠道注入他的肌理之中,旧的传统已经成为其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其中的谦让文化经进一步的演化,变成了对长辈们的“愚忠”“愚孝”,对同辈们的同情与理解,对自己尽可能无限的忽略。并在此基础之上,“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逐渐变成自己的处世原则,同时也成为其精神枷锁:“压抑自我欲念、牺牲自我权益、放弃自我独立抗争”。[7]

2.长房长孙的身份。在封建制度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高公馆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的长房长孙更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权——维护家族利益。与弟弟们相比,觉新也接受过新思想,也向往新生活,也理解弟弟们的行为。对他们更多的是同情、包容,甚至甘愿替他们受罚、挨骂。但弟弟们却不明白“大哥”为何要承担家族的这份责任。虽然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弟弟们有更多的机会呼吸新鲜的空气,无须承受过多的家庭负担,而“大哥”——觉新,命中注定是要承担比他们更多的家庭重负。弟弟们惹了麻烦,“大哥”“用自己柔弱的身躯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外面的天地里去”。[8]因此,他们可以轻松地反抗、叛逆、出走。对于整个家族,觉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顺从地承担了这份家族重担,并以此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违心地做着令自己痛苦自责的事情。特殊的角色注定了他必须付出巨大的牺牲,悲剧命运几乎是无可逃脱了。

3.对自我选择的可能性放弃。总的来说,觉新的人生有两种选择:自我选择与身份选择。觉新作为家中的长房长孙,从他出生就已成定局,但觉新是否要承担这一身份所赋予的责任,他似乎有选择的可能性。外因对事物发展固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决定事物本质的还是内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当然也会有封建思想的泥淖中走出来的强者,比如与他身份相似的鲁迅先生。觉新悲剧在于他放弃了自我做主的可能性,总是为自己的这个长房长孙的角色而活着。这也从另一面说明,觉新的选择并不完全是被动的,他有自己生存的能动性选择。只不过他最终选择了“自我”的放弃,“放弃青春理想,放弃生命的价值尊严”。却“将自己置身于长房长孙的积极状态而为之忙碌”[9],复制着每一天无聊的生活:平淡的工作,家中无休止斗争,极力敷衍着婶娘们,同她们打牌买东西……实际上,高觉新的这种自我选择的可能性放弃注定了他的毁灭。。实际上,高觉新的这种自我选择的可能性放弃注定了他的毁灭。

三 觉新形象的意义

高觉新这一独特的文学形象,给无数读者以深刻的感叹和思索,其悲剧的一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涵义。

觉新的悲剧是封建传统文化对人毁灭的悲剧。中国文化重视群体意识,“视个人仅为集体中不完全之部分”。[10]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中“传统”二字其基本涵义是“不变的积淀”,它便以这样的内涵规定了一切都已制度化,规范化。人在传统面前成为这一文化价值的承载物。人的行为成为一种不经思索的习惯性的动作,觉新亦然。“应该”“必须”的行事准则造就了觉新的思维定势,他必然成为封建儒学忠实的信仰者。类似的行为在古代的中国是不胜枚举的:有自断其手的烈女,只为男性碰自己的手,她只是为“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活着;有所谓的孝子,亲手活埋自己的孩子,而只是为赡养健在的老母,他为“孝道”而活着;有为爱情“疯狂”的焦仲卿,只因母亲厌恶刘兰芝而将其休掉,最终只能在阴间团聚——这是他为“爱情”而活的代价。他们的本质同觉新并无区别:违背个人的意愿,委屈自身的价值而求得传统文化的接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将个体纳入到社会群体的过程中对个性的毁灭。觉新最大的痛苦便在于其生活中已经有了个性意识,但他却被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群体意识“牢牢地束缚在原先的位置上”[11]。个体意识最终消亡了,他所经历的痛苦正是作为一个“人”,在面对“五四”个性自由与封建传统文化的斗争中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他的毁灭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性解放的毁灭,是“人”的毁灭。

巴金先生怀着对自己大哥无限尊敬的心情,塑造了以自己的“大哥”为原型的觉新形象,新旧时代的交替使觉新必然处在受“夹板气”的位置上。他一生都处在矛盾痛苦之中,其悲剧命运向我们展示了封建传统文化对一个体人的摧残。而这一处在“夹板”中的悲剧形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再思考。

[1]巴金.巴金选集——谈自己[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6

[2]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江爱国.屈辱的历史见证——论《家》中的觉新形象[J].长江水利教育,1998,15(3).

[4]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黄小珍.小说《家》长子、幼子形象与传统文化意识[J].福州师专学报,2002,22(4).

[6]梁星全.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巴金笔下高觉新的性格分析[J].消费导刊,2008(11).

[7]王云江.论高觉新悲剧性格的形成原因[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

[8]曾永成.“大哥”觉新:转折时代一个身心分裂的悲剧人格[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9]梁永春.迷失“本己”的哭泣灵魂——觉新悲剧之因重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7,21(4).

[10]苏和丽,董小玉.孝悌伦理:异化的人格——高觉新形象新论[J].职业圈,2007(7).

[11]陈思和,周立民.解读巴金[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On Tragic Figure GaoJuexin

Wang Yalli

GaoJuexi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igures described in The Torrent Trilogy.The tragedy of GaoJuexin was contributed either to the social and family elements or to the result of self-selection.The life of GaoJuexin was full of tragic factors which reflect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individual made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o we have to reconsider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growth of individual.

Gaojuexin;tragedy;culture

I206.6

A

1672-6758(2011)07-0110-2

王亚丽,在读硕士,延安大学文学院2009级现当代文学专业,陕西·延安。邮政编码:716000

Class No.:I206.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夹板巴金悲剧
专利名称:一种钼丝夹持电磁退火炉
海上日出
伟大的悲剧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钛夹板应用于美学区引导骨组织再生1例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小巴金“认错”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