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呼语”谈英语语用能力培养
2011-04-08张号召
张号召
从“招呼语”谈英语语用能力培养
张号召
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下面从常见的“招呼语”入手,分析语用失误原因,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具体对策。
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对于很多英语学习者来说,普遍存在非英语知识性错误。说话者不是因为不明白某些词义或句式,而是没能正确理解在具体语境下这一表达所产生的交际意义,因而会产生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打招呼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言语交际行为,汉语和英语之间在招呼语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广大中学生来说在使用英语来打招呼时常常会出现各种失误。下面对一些常见的失误做了归纳。
1.称呼语差异:当代社会,日常交际中人们很少用XX先生或者XX太太。在比较崇尚自由和开放的美国文化里更是这样。在中国,人们十分注重等级观念、尊卑、长幼。见了比自己年长的男性,如果比自己的父母年龄大不管认识不认识,大伯、大爷的就张口即来。如果是自己年龄相仿的同辈,就称呼兄弟、大姐。之所以这样用,是让对方感到亲近从而拉近彼此的交际距离。然而这种称呼对于英美人士来讲十分奇怪。因为即使在美国,称呼自己的哥哥或者姐姐也是直呼其名。美国人尤其喜欢这样,正儿八经地称呼对方反而让彼此之间的距离拉大。所以在下面的情景中很多学生会选择前者:
On the way to school,a boy happens to meet one of his father’s friends.Probably,he will greet him in this way:A.Hello.Uncle!B.Hello!
另一个例子是在课堂用语中学生这样称呼老师:“Good morning,teacher!”在西方,teacher是不能用作称呼语的。正确的说法如果是男老师应该是“Good morning,sir!”或者直接称呼老师的英文名字,或者用Mr.X或Mrs.X.
招呼语中常见的另一类词是感叹词,汉、英在表达惊奇、失望等感情时,有时会使用同样的感叹词,比如英语的oh,my God!等词就进入了汉语。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忽略英汉语在叹词方面的差异。如下例中的Tom碰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脱口而出No!然而在实际练习中更多的人倾向于选择Oh!或者Hey!
In Britain,When an Englishman meets an old friend he has not seen for a long time,he most likely voices his surprise in this way:
A.No!B.Oh.
对于中国人来讲,当我们在机场或者车站等候从远方到来的客人的时候,处于对客人的关心和体贴,我们常说,旅途辛苦了,路上还好吧,问寒问暖的。假如不考虑文化因素直译为: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对于英美人士来讲则不会产生汉语所包含的关心和体贴交际含义。正确的说法应该是“Did you have a nice trip?”
再比如,汉语中在送别某位客人时通常说“你慢走,有空常来玩。”在使用英语时就不能说“walk slowly…”正确的说法应该是"Bye!Take care!”
2.内容差异:从中国人打招呼的内容可以看出汉语侧重于事实,以眼前看到的事为话题进行寒暄,但是英语中不是这样而是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寒暄方式。同时英美人使用的招呼语一般不涉及个人隐私问题,而以谈论天气以及标准格式的一般性问候语为主。例如:
On the way to the downtown,Lee saw his foreign teacher:
Lee:A.Good morning,Wayne..B.Are you going shopping?C.Where are you going?D.You are going shopping,aren’t you?
在上例中,学生在路上碰到熟人一场景中,大部分中学生会套用汉语思维模式选择“Where are you going?”等一些涉及到对方隐私的一些问题。很明显,之所以初学者会犯这样的错误,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听说技能的时候忽视了语言层面下其实隐藏着文化、价值观等。英语和汉语的差别除了语言形式的区别外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差别和文化差别。因此在使用英语过程中仅仅习得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远远不够。必须考虑如何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在汉语中诸如“你吃了么?你去哪里呀?”等招呼语已经失去了自身的询问意义而更多地体现了维持关系的交际功能。因此在使用英语中不考虑语言的实际应用而仅仅从字面来理解难免会出错。
3.语用原则差异: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显然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根据汉语言文化有关礼貌的源与流,有的专家提出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等四个方面的礼貌性。而英美人士往往在不同程度上遵守或者说违反谦逊准则,但这并不是不礼貌的表现,只能说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决定的。请看生活中一个男主角向路人借火柴的场景:
In the street:A man wants to smoke a cigarette,but he has no match.He asks a passer-by:
A..Got a match,Buddy?B..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give me a match?
其实,像借火柴这样小的事情,通常情况下英美人士更倾向于使用“Got a match,buddy?”这样的说法。
语用失误原因分析:按照语言学家托马斯的观点,语用失误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两大类。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本文即沿用这一理论基础,通过对常见的招呼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归纳,然后加以分析。大致来讲造成语用—语言失误的原因有三种:
一是汉语对英语学习者的干扰。汉语是意合语言,而英语讲究形合。请看下面一个例子,为笔者亲身经历。在英语角,外教通常会带来很多英文报纸分发给大家。有一周,我去英语角的时候没有看到报纸便问了一句外教:”Do you bring the newspapers?”我清楚的记得当时外教的脸色突然变得很难看。冷冷地回了一句:“In the cupboard.”我当时也很迷茫,不知所措。直到后来我请教了一位美国人,我才恍然大悟。其实我当时应该说:”Did you bring the newspapers?“这样的话外教就不会有那样强烈的反应了。因为在他们看来”Do you bring the papers?”意味着每天都送报纸,听起来难免有点侮辱人的感觉。在汉语中完全不会有这样的差别。
二是在言语理解中产生失误。In the class,an American teacher Kristin is talking with a girl:
——You are a clever woman.
——No,I’m not a woman,I’m a girl.
在我们学英语的时候老师不止一遍地讲到woman指的是已婚的、年龄比女孩大的女性;girl指的是未婚的、年轻的女性。然而事实上在西方国家,woman和girl都可以用于女性,无论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区别仅在于girl常常隐含天真幼稚之意,woman常有成熟之意。因此在上述例子中,中国女学生的回答在语法形式上看是正确的,但是在语用上是不恰当的,所以才会出现交际失误。
三是对语体、语域的概念不够清楚。常常出现该用正式语体的时候却使用非常随意的口语词汇。不该使用正式用语的时候却使用很正式的官方用语。在西方国家,假如你要外出打的或者在超市购物的话,你会怎样称呼对方,或者需要对方服务时你会使用怎样的句式?请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When you want to take a taxi,you probably will speak in this way:“Taxi!please.”而不是“Would you please take me to…?”
事实上,在专门的语用能力测试中发现使用后者的不在少数。
社交——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一是礼貌级别使用不当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产生社交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谈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不能结合具体场合灵活得体的运用英语,有时候会对熟人或在西方社会地位低的人亦或年龄小的人中使用了过于礼貌的表达方式,而在正式场合却使用了过于随便、非正式的表达方式。
二是文化价值观念不同而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英汉语言背后其实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交际中不知什么不该问什么不该说。在东方文化中看来是十分常见的话题,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禁忌话题,在交际中尽量避免,否则就会导致交际失败。比如在公交车上,一位中学生对一位美国老太太说:“Please take my seat.You are old.Don’t get tired.”一句在中国人看来,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但对英美人直言其老,恐怕是一种冒犯。明明谈话对方已拒绝了邀请其好意,说话人仍坚持Come on,it is no trouble at all.在中国人看来客套是很必要的,而英美人在回答时是很直截了当的Yes或No,而不会模棱两可。
通过对比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可以使我们理解其中的差异,也只有在我们知道了这些差异之后,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中才能有意识地克服母语的干扰,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招呼语只是人们日常交际的一个方面,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正确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何其重要。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On English Pragmatic Ability Cultivating
Zhang Haozhao
In English teaching,we should not only pass on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but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in daily communication.However,students are not acting successfully in real communication as they are supposed to be.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various causes that give rise to the pragmatic failure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pragmatic ability of students.
pragmatic failure;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socio—linguistic failure
H319
A
1672-6758(2011)07-0085-2
张号召,在读硕士,重庆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10级英语教育专业,重庆。邮政编码:401331
Class No.:H31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张庆祥 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