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语境的关联理论视阈
2011-04-08张耘
张耘
翻译语境的关联理论视阈
张耘
基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框架,Gutt把翻译定义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翻译是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是一种寻求最佳关联的认知——推理活动。因此,译者应准确推测作者原意,推理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最佳的翻译方法,给出最佳的关联译文。
关联理论;翻译;语境;最佳关联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1]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2]然而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各民族在大脑中形成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大相径庭,因此把一种文字与另一种文字进行完全对等绝非可能。既然译文追求的首先是在意义层面上的对等,那么,我们如何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又如何去把握原文的中心思想意义,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就不能单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考虑,而要从语境的角度去考虑。关联理论就是语境向语义转换的桥梁。依据关联理论,如果要正确理解语言,就得接受自然语言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语境来寻求信息的关联,即做出语境假设,语境具有关键作用,之后再依据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情况而进行推理,以求得语境最佳效果。关联理论和语境的结合,为我们正确理解和翻译原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关联理论与翻译
1.关联理论概说。
Sperber和Wilson在20世纪80年代联名出版了一本题为《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3]的专著,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总是力图花最少的力气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概述了一条总的认知原则——关联原则。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的认知活动;“明示”指说话人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示出来这一过程;“推理”则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诸如话语、表情、手势等,求得最佳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这一过程。“交际的成功不在说话人辨认出话语的语言意义之时,而在他从话语中推断出说话人的意义之时。”[4]那么交际意图是怎样实现的呢?根据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个话语,包括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想方设法为话语或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因此当交际者发话时,他就会希望自己的话语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当交际者所发的话语具备了足够关联性时,那就值得受话者去处理,也就是说具备最佳关联性时,受话者理解话语的目的和目标就是为了符合最佳关联的期待而做出解释。在Gutt看来,人的认知语境主要包含三种信息:a.逻辑信息,b.词语信息,c.百科信息。而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背景文化、智力水平、社会心理等的不同也注定了认知环境的因人而异,因此,对话语的推理也注定了会有所不同的结果。
2.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
翻译被誉为“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翻译的主要过程包括表达和理解。理解是前提,是基础;表达是结果,是关键。奈达曾说:“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本。”这说明了在我们的翻译中意义的准确性占第一位,形式占第二位。
Sperber和Wilson的学生Gutt在1991年出版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一书中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亦即关联翻译理论。[5]在此书中,Gutt认为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其研究对象是人的大脑机制。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特殊形式的交际,也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为了交际成功或取得的交际效果就要根据目的进行合理的阐释,它不仅涉及语码,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必然涉及原文作者一译者一译文读者的两轮交际,而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语言交流活动译事被看作是一种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的三元关系。在这两轮交际活动中,译者是信息传递的中转者,他扮演着双重角色。在阅读原文时,他作为受话者,要对原文交际者的明示交际行为进行推理,寻找关联性,当用目的语阐释原文,再现原文时,他又是交际者,把从原文推理得来的相关性信息明示给译文读者,这两个过程都以相关性为指导。翻译既然被看作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其最起码的要求当然也是保证交际的成功。从关联理论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翻译被认为是一种阐释性活动,Sperber和Wilson在阐释性用法中指出,交际者为了确保自己的话语成功表达自己的意图,必须使自己的话语在最相关的方面与意图达到足够的相像。对翻译而言,对原文阐释也应在与受众在最相关的方面与原文相似,也就是说向受众提供足够的语境信息。“满足成功交际的条件是相关性原则和加工话语时使用正确的语境信息”。[6]根据关联原则,译者应该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正确选择出相关的语境假设,从原语中的各交际线索,诸如: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中,推断出原语作者所要表达的交际意图,同时能够对译语的接受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恰当的假设,从而选择出适宜的译文,尽力使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与译语读者的内心期盼吻合起来。那么翻译的成功,即翻译的效度在此就取决于一些相关因素的趋同度。趋同度大,那么翻译的效度就高;反之,趋同度小,翻译的效度就小。对此,Gutt又指出:在翻译中,如果能在译文中找到最佳语境效果和译文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那么这就是翻译的决定性成功因素。
二 语境与翻译语境
1.语境的分析综述。
语境是理解和阐释语言的先决条件。William L.Hanks指出“意义源于语言和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语言本身”[7]。没有了特定的语境,话语也就成了一个抽象的结构,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交际价值和意义。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的,并提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他区分了两类语境,即“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R.Firth)继承和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这两个概念,对“语境”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意义就是语言成分在语境中的功能,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等都可称为语言环境。韩礼德(M.A.K.Halliday)在弗斯的理论上,提出了“语域”(register)概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引入了三个概念,即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篇际语境(intertextual context)和篇内语境(intratextual context)。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理解语境,语境不再仅仅是一个涉及语言使用环境的笼统概念,它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运用和理解语言所依赖的种种表现为言语的上下文或者不表现为言语的主客观环境因素。它又分为语言性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性语境(Non-linguistic Context),语言性语境通常指一个词、一个短语、乃至更长的话语、语篇前后的内容;非语言性语境即言外语境、广义语境或隐性语境,它包含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地点、时间、话题、对象等情景语境及语篇所涉及的文化、社会、宗教、经济、政治背景等文化语境。在翻译实践中,非语言性语境对译文的选词、语气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2.翻译中的语境关联。
关联理论强调语境效果。要确定原文作者的暗含意义,译者就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才能通过认知和推理,用目的语把源语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再现给读者。按关联翻译理论说,就是付出的“推导努力”(processing efforts)和“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是否相称。语境效果好,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小,关联性强;反之,语境效果差,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大,关联性弱。例如:“你这个老混蛋,吃的河水,倒管的宽,轮到你说话嘛”(周立波:《暴风骤雨》)“Old bastard,poking your nose into things that don’t concern you!Who wants your opinion?”我们从例句中看出,如果译者不理解“吃的河水,倒管的宽”的意思,他可以通过语境的关联作用得知这是“多管闲事”的概念。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只注意了字面意义,一定要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把握话语涵盖的意义,唯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传递原语信息。为此,译者应把人们俗语中常说的“多管闲事”的另一表达法“吃的河水,倒管的宽”正确翻译成英美人的习惯说法“poking your nose into things that don’t concern you”。因为把鼻子凑到与你不相干的事情中去,自然是多管闲事,所以这个套译非常形象,可谓是妙趣横生。[8]所以,“翻译的效度是第一位的,信度是第二位的”。[9]它“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以关联为准绳,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趋同的这一动态过程。”
翻译是一种动态过程,它不仅具有规约性、稳定性还具有变异性。翻译不仅要综合语境因素和语言因素,还需要采用不同的语用策略,灵活运用有效的翻译技巧,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语境顺应,即使同一语境中同一符号的表达也会有不同的含义,选择最佳语言,译出符合时代语境的原文。例如:
(1)The gentleman is sitting with his elbows on the table.(这位绅士正支着双肘坐在桌旁。)
(2)The young girl gave me the elbow when she started going out with Smith.(这年轻女孩开始与史密斯外出约会后,就把我给撇开了。)
(3)Nowadays a politician without elbows is as lost as a politician without principles.(目前没有勇气的政治家如没有原则的政治家那样没有作为。)
上述几个句子我们是通过关联理论分析得知,elbow在第例一中指的是“肘”的意思。在例二中,通过语境分析,elbow是一个习语惯用法,即give somebody the elbow,意思是“摆脱某人”。在例(3)中,elbow同样不是它的本意,意为“勇气”(mecho),指总统候选人应有的品格。[10]译者选择语境的过程必须是与言语理解过程同时进行的。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我们知道语境是具有认知性的,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要求人与外界的互动。因此,我们在分析语境的时候,要结合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体验而进行客观的分析。同样,相同的一句话如果放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义也随之不同。例如:
(4)I had never had much in seeing you.There was no love lost between us at any time.我一直就不想看见你,我们之间任何时候都不曾有过好感。(没有爱可失去)
(5)We sometimes grumble a little.But there’s no love lost between us.有时我们也免不了争吵几句,但是我们之间依然相亲相爱。(没有失去爱)
“There is no love lost between us”同时出现在(4)和(5)例句中,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翻译,即“我们之间不曾有过好感”或“我们之间依然相亲相爱”。这是由于语境的制约,这个句子出现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其含义也就确定了。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具有交际、语用两种本质属性。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是一种语用翻译。何自然先生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提出,语用翻译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11]。语用语言等效近似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指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内容表达在译文中以求等效。例如:Please have faith in me.I can certainly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往往会翻译成:请相信我,我会区分绵羊和公羊。但是如果了解《圣经》故事的话,就会明白“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是出自《圣经》的典故,sheep在英语中被比喻为好人,goat在英语中被比喻为坏人。据说野山羊常混进羊群中去引诱绵羊,故牧羊人必须把它们区分开来,所以这个短语就常被用来分清良莠和好坏。因此,确切的翻译应该为:“请相信我,我会区分好坏的。”这样译文就给出了原文所含的“明示”信息,同样也提供读者应有的关联度,又顺应了读者的文化习惯,强调了原文的文化精髓,体现了原作的风格和文化背景。因此,翻译的对等只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语用等效。
三 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强调认知、语境、关联、推理,对翻译活动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做一个对原语(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正如纽马克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词义。[12]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语境与翻译的关联在翻译中提供了新的视野,翻译不仅注重两种语言的转换,它更注重语境的转换。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只有透彻地领悟语言环境,才能展现文字中所蕴含着的异国情调和所承载的异域文化,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表意理解和最佳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1]范存忠.漫谈翻译[A].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80.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J].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10.
[3]Sperber&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4]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2nd edition).London:Oxford and Blackwel,l 1995.P96-318.
[5]Gutt Ernst 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6]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William L.Hanks.Language Form and Communicative Practi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66.
[8][10]黄晓艳,徐灵香.“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语境[J].安徽文学,2009(11):200.
[9]黄海军,马可云.关联翻译的本质、标准及局限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89-92.
[1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27.
[12]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113.
Abstract:Based on Sperber and Wilson’s Relevance Theory,Gutt defined translation as a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eing ostensive-inferential behavior.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brain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communicative act,which is cognitive search for optimal relevance-reasoning activities.Therefore,the translator should accurately speculate authors’intention,reason readers’cognitive context and achieve the best communicative effect.
Key words:relevance theory;translation;context;optimal relevance
Class No.:H059Document Mark:A
The Context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Zhang Yun
H059
A
张耘,副教授,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和英语教育。邮政编码:213164
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编号:CDGZ20100025)和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科研基金项目(编号:K2010325)
1672-6758(2011)05-0126-3
(责任编辑: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