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2011-04-08王宁宁

关键词:就业指导职业大学生

王宁宁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王宁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后危机时代,高校教育培养方式及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试分别从社会发展、高校教育、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原因,并且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特征日益明显,导致高等教育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能涉及到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等方方面面,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也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就业能力概述

1.就业能力的涵义。

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关于就业能力的相关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至今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国外学者对于就业能力的相关界定。

国际劳工大会第92届会议上把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和保持体面劳动、在企业内部或各种职务间晋升以及应对技术与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的可随身携带的能力和资格①。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将就业能力分为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五个类别。Mantz Yorke和Peter T Knight认为,就业能力由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以及元认知能力组成②。戈德斯密德归纳出使毕业生成功获得职业的五个要素: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敏锐而广阔的视野。Lee Harvey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过程,不仅仅表现为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还表现为使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

(2)国内学者对于就业能力的相关界定。

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陶爱祥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寻找到满意的工作、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调整自己胜任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谢志强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1]。虽然有关就业能力的相关定义很多,但是总体来讲,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本文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自身潜能的开发在走向社会的求职过程中能顺利就业,并且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的本领。

2.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就业能力是一个抽象概念,只能通过具体指标来反映,就业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的质量、大学生个体的相关素质是密切相关的。

(1)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对社会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了解是粗浅的,缺乏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心理素质的训练、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进行自我完善的意识,也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紧缺”和“大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两难现状的出现。作为高等学校,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应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大学生在校期间应通过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思维、个性、观念和心理素质等各种能力,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就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用人单位及其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无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条件怎么苛刻,对大学生来讲,要想顺利就业,除了要学好过硬的专业知识外,学校还必须要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高校教育质量。

高校是大学生的培养主体,它通过培养模式、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既包括专业知识的培养,也包括一般人力资本的凝结,如外语、计算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培养模式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课程的数量、质量及其市场适应度和课程的组合方式、学习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课程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方式和考评方式影响到大学生的选择性和自由度,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市场适应度[2]。除此,高校的就业指导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指导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展现和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能力的工作,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一项技能。如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到位,可能会导致部分自身素质较好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求职技巧而无法实现就业,或就业不够理想。

(3)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是就业能力的载体,也是决定就业能力大小的最关键的因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既定的高校教育条件下,通过大学的学习最终会有多少东西融汇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部分,这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包括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和大量的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锻炼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③,就业体制“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影响到大学生能否实现就业。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都可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1.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

(1)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识。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场所。然而,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重视,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没有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升到高校办学的战略高度。大多数高校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不能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的一部分,部分高校对就业能力概念的理解还十分模糊,将其误解为应聘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层面。其次,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长期以来,在整个大学教育中,书本知识的传授仍然占非常大的比重,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较为薄弱,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学校办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将一个学校的科研排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忽略了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问题,教师晋升也主要依靠科研成果这一“硬指标”。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教师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也往往忽视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2)高校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

首先,没有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组织体系,是针对广泛意义上体系的具体化,主要指教学、实践、校企联合等环节的有效组合。教学环节上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各部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缺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3]。其次,课程设置僵化,教学方式落后,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良好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知识教育而轻实际操作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培养目标没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与适用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指引;课程设置老化,课程体系落后,培养方式单一,忽视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差,抑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3)高校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大都因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相关的事务性工作,而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流于形式,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公布就业信息等,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将应聘能力等同于就业能力,所做的就业指导大都强调应聘技巧的指导,忽视了岗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缺乏全程化的指导。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对滞后,起步较晚,没有做到贯穿大学生涯始终,且针对性不强,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这一重要过程被忽略。因此导致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或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2.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欠缺的表现。

(1)专业知识的拓展、应用及实践能力欠缺。

专业知识功底不够扎实,知识较多地停留在课本上,缺少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用人单位的选用考查一旦脱离书本,注重现实应用,大学毕业生往往不知所措。高校教学培养的方式方法也导致大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能独立操作,大大增加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

实践能力是运用知识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当前,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很多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一来就能马上胜任工作。但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又一大因素。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实际操作能力差,综合应用能力差,甚至不能学以致用,眼高手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学生社会知识缺乏,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社会的有效认识实践,对自己如何融入社会缺乏足够的心理和能力准备。团队合作能力不强、受挫能力差,容易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丧失信心,从而逃避就业竞争,甚至发展为毕业后不就业而完全依靠父母的“啃老族”。

(2)学习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学习能力不足,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对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缺乏学习的欲望与动力;不能进一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因此在就业中遭遇困难。或者就业后,因自身学习能力不足,而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更新。

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出新思想、新方案、新办法,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的领域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竞争的不断加剧,用人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调查发现,65.1%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然而有40.7%的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能力很欠缺,只有17.3%的大学生感到满意。调查进一步显示,只有24.7%的大学生选择“经常在学习和工作中有创新的设想和建议”,偶尔有创新设想和建议的占50%。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受理的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的仅占0.05%,而在美国,每年受理的近40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专利的占23%左右。二者的巨大反差说明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迫在眉睫。

(3)职业素质欠缺。

很多用人单位表示,成绩、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难题,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才是大学生最缺乏的职业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基本职业规范上要不断加强。对工作单位对集体的奉献精神不够,缺乏职业的责任心和对职业岗位的认同意识,服务意识不强,不愿意从事基础性、服务型工作,吃苦耐劳精神欠缺,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诚信品质缺失,自荐材料缺乏真实性,弄虚作假等。在工作中缺少团队合作精神。

(4)求职能力有待提高。

择业技巧储备不充分,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常觉无所适从,缺乏求职择业必须的方法技巧,自荐材料缺乏针对性,对单位基本情况不了解,回答问题重点不突出,自我展现的能力不足,心理紧张等影响双向选择成功可能性的表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刚刚起步,就业指导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临近毕业的几个月里开始求职,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并不了解,对自己和职业都没有太多的认识,更谈不上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就业时常常手足无措,不能准确把握求职信息,准备不足。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意识形成的滞后,导致了求职技能的缺乏,在应聘时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容易造成求职失败。

三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思考

1.高校。

(1)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

拓展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外语、计算机、写作等实用性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加强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与用人单位合作,使实践教学内容更接近于社会现实让大学生提前到用人单位体验,实现毕业于就业的“零距离”。还可以开发一些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教育项目,如ERP。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是指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对抗性与一体的大型企业管理技能竞赛,可以让学生亲身体现经营管理的过程[4]。了解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思路,提高管理能力。

(2)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提高,加强就业指导也是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建立校、系两级就业指导制度,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形成校、系、班有机结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系统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等,还可根据本校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编写有关就业指导的教材,并纳入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在相关职业群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发展全员式、全程式就业指导模式。大学生就业是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学部门和后勤部门的配合、院系负责人和辅导员的帮助,“全员一盘棋”才能推动大学生就业。再者,就业指导要从大一到毕业,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就业内容的指导。第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可从就业观教育、提供适合性测试和求职咨询服务、举办培训班、提供职业模拟和组织招聘会等不同方面完善就业指导。

2.大学生自身。

(1)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在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必须改变原有的“天之骄子”的高高在上的心态,非大城市不去,非大企业不留,高不成低不就。可以采取“骑驴找马”的方式,有机会时再做合理调整。要做到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认清就业形势[5]。“就业观念必须转变,只要大学生从专业、薪金、地域等一些无形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就会发现天地是广阔的。”龚克强调,大学生就业要着眼国家需求,让自己的就业预期适应国家发展的实际,让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小上,而不是“起薪”水平上。是从基层做起还是直接挤进机关?是努力做个白领还是去企业“吃苦”?是就业还是创业,或者先干脆在家等待机遇?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代表强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一定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不可再期望享受到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的就业待遇。

(2)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提高就业能力奠定基础。树立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职业分析和自我评估,充分了解职业的特征、现状、发展空间,及其对求职者的素质能力的要求,据此进行职业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书本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欲从事的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刚刚走出大学的学生,正经历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从学生到职场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较慢,缺乏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要适应职场生活,必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以此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第三,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心理素质,导致在求职过程中一旦遭遇失败就一蹶不振,大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培养自己乐观、坚强的性格和积极战胜困难的心态。

(3)掌握求职技巧。

大学生自己必须积极行动,掌握一些求职技巧。首先,对招聘信息的收集。没有招聘信息,就没有就业渠道。在人才需求总量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态势中,要求每一个择业者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足够的信息。招聘信息的获取途径有很多,应主要通过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职业中介部门、各级人才市场和招聘会及各类大众传媒等获取招聘信息[6]。对于采集到的招聘信息,应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筛选,以保证招聘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成功就业。其次,写好求职信和求职简历。求职信开头要新奇、内容要鲜明、简练、真实,既不夸大其词,也不谦虚过度;写求职简历时,要善于突出自己的优势,优点尽可能具体些,一定要根据应聘岗位突出自己的特长,如应聘营销类职位要突出自己的策划、创新和表达能力,应聘行政类职位要突出自己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不要一份简历,四处撒网,缺乏针对性。第三,求职面试也要讲技巧。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准备好资料,保持最佳状态。面试回答问题要准确,精练,又有独到见解。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势在必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调整就业观念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种策略并行,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注释

①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国际劳工大会第92届会议2004年报告四[R].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04.

②Mantz Yorke和Peter T Knigh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Learning and Teaching Support Network(LTSN).

③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特点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1]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46.

[2]祝丽云,李维国,马丽岩.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9).

[3]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202.

[4]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9.

[5]刘余镇.转变就业观念创建和谐社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6]王宝生,赵居礼.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7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continually difficult and it has become a focus topic in our society.The key is the insufficient in employment competence.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quires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ability of the major facto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students themselv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in order to help raise the employment competence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employment ability;employment guidance;career planning;employment outlook

Class No.:G647.38Document Mark:A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Policies to be Taken

Wang Ningning

G647.38

A

王宁宁,硕士,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系,山东·淄川。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邮政编码:255130

1672-6758(2011)05-0024-4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职业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