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体系化

2011-04-07杨国辉李瑞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体系化理论课政治

杨国辉, 李瑞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娄底 417000)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体系化

杨国辉, 李瑞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娄底 417000)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规划不完善,学生参加人数少、参与程度不够深入,缺乏稳定的教学基地等问题,我们必须逐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层次化、互动化和板块化,从而实现社会实践的体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体系化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实施开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实践领导体制、多元化的资金筹措体系、相对稳定的实施机构等强有力的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体系化

“当代高校德育要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地、深入地步入广阔的社会天地,必须将自身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德育产生效用的积极的社会经验,从而为高校德育的创新与发展奠定科学而坚实的认知基础。”[1]通过社会实践中新的经验材料、认识工具和实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思想政治理论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高高在上,失去时代性、亲合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说教,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一门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多年来,中央和教育部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出台了系列文件,各个高校也开展了相应的实践,但整体而言,实践教学还是存在形式主义和空洞的问题,要解决当前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就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体系化。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体系化的动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一直是教学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各个学校积极探索的教学方式。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形式化还比较严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认识不明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同于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或实践教学与日常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二是内容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虽名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但教学内容随意,缺乏课程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三是教育对象范围不广泛。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多情况下只是少部分学生参与。四是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管理归属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缺位、实施主体不明等问题,导致了实践中的两个难题,即有的高校实践教学由理论课教师负责, 由于理论课教师人数有限,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致使实践教学“缩水”,难以拓展到课外;有的高校实践教学由团委或学生工作人员负责,由于学生工作人员不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情况,致使实践活动内容与学生所学课程内容脱节,同时也使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

事实证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兼顾教学过程中的广度和深度,难以全方位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体系化的架构

针对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划不完善,学生参加人数少、参与程度不够深入,缺乏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必须逐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层次化、互动化和板块化,从而实现社会实践的体系化。

(一)社会实践的层次化

“递进”式地实现实践教学的体系化,符合人的思想认识逐步提升的规律。“递进”包含横向上的实践平台拓展和纵向上的内涵提升。一是从横向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递进式地展开。课堂教学强调实践性与生动性,组织学生撰写读书心得,写出影评或体会,进行历史人物点评,并开设实践性配套选修课程红色经典电影赏析、人生规划与政策分析等,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度;同时我们强化两个实践平台建设,成立了大学生时事与政治研究会、大学生国学研究会,以此为平台,引导学生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展览宣传和讨论。结合学生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展社会实践,确保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大学一年级暑假,按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要求开展社会实践,侧重于德育型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形式是公益服务、义务劳动、科技服务下乡、社区服务等,强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二年级暑假,按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要求开展社会实践,侧重于研究型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形式有调查研究、访问和社会考察等,强调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大学三年级暑假,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侧重于锻炼型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形式有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和勤工助学等,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社会实践的互动化

一是教师的社会考察与学生的社会实践互动。社会实践是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水平的前提,开展教师社会实践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动性与有效性的基础。有效利用教师空闲时间较多的暑期,开展主题式社会考察,开拓教师的眼界,积累教师现实生活的教学素材。比如去华西村、大邱庄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去香港、澳门考察“一国两制”;去大庆、大寨考察“传统工业、农业的转型与变迁”;去延安、遵义考察“红色精神”等。2009年,我们在开展教师主题式社会考察基础上,又思考了以教师社会考察带动学生社会实践,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2009年暑假,我们开展了“重走主席路”的师生实践活动。教师前往遵义和延安进行社会考察,学生在湘潭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教师社会实践与学生社会实践主题一致,在内容相互支持。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2009年湖南省暑期“三下乡”活动的优秀实践团队。二是思政部开展的实践教学与思政部和团委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实践活动互动。思政部一边单独组队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又与团委联合开展“三下乡”实践教学活动。在单独组队方面,思政部采用了“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的模式,即把学生按专业特点分别安排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上进行实习,同时带去相关的社会调查项目进行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为了提高学生社会调查的积极性,我们把学生撰写的专项社会调查报告与学校的挑战杯、德育实践项目和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结合起来,从而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与团委等部门联合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方面,我们采用了分队服务基层的方式,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分队,带着不同的任务,深入企业、社区、村镇、学校进行调研,开展服务活动。思政部与团委等部门进行整体规划,然后分工负责,团委侧重于学生的组织,思政部负责具体指导。三是实践教学的集中与分散互动。集中式的社会实践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长期的是思政部与团委在暑期等部门开展的部分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短期的是学期中任课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的参观考察活动,强调学生实践的集中性。分散式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暑期进行自主的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由思政部的老师统一组织评阅、评选,编辑成优秀调查报告集,由教务处给作者学分。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互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发展规律,充分整合了实践教学资源,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三)社会实践的板块化

单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促进实践教学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当前实践教学发展的方向。因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就必须实现实践教学板块化。

1. 政治化实践教学

一是组织学生在党和国家的重要纪念日开展宣传活动。一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分别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2011年两会期间、建党90周年期间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回顾、两会焦点亮点、辉煌90年的系列宣传。共制作宣传横幅6条,宣传展板8块。通过这些活动,强化了全校学生对国情、历史的了解。二是组织学生围绕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进行时政讨论。从2010年上学期开始,我们双周的星期五晚上都组织学生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时政沙龙活动。2010—2011年度,我们组织学生共开展时政沙龙10期。如2011年上半年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看房价调控”、“医改、教改牵动我心”、“动荡利比亚”、“中国海疆局势”、“直击国家资源”、“谁动了我们的食品”等,活动既有唇枪舌剑的时政辩论,也有激烈的知识抢答。通过时政沙龙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更深化了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弥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自我教育。

2. 德育社会实践教学

“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学生掌握的只是道德理论知识,培养的只是‘道德学家’,还不是合格的‘有道德品格的人’,只有把道德认知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道德情感的激发转化为道德行为,才能检测道德品格培养的实效。”[2]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认知,更需要实践。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社区空巢老人等公益活动,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并不断积累形成稳定的品质。

3. 研究性社会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加深实践教学的内涵,我们强调实践教学的“三结合”,即把实践过程中的调查研究与学校的挑战杯、德育实践项目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结合起来,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我们都要求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去做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如2009年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开始调查研究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修改,形成了《公平与效率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思考》学术论文,荣获了全国第十二届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把学生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实践中看到了效益,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体系化的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体系化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实施开展需要强有力的保障。

(一)完善的社会实践领导体制

1. 争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体系化的前提

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的内容,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趋于认识的边缘化。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才能获得学校政策的支持。继而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主管副书记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有效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

2. 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体系化的重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体系必须要从各部门单一分散的管理转化为以思政部主导,团委、学工处、宣传部和各个系共同参与组织的层次化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各个部门的长处,最大发挥集体协作的优势。

(二)多元化的资金筹措体系

资金筹集是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开展的重要方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化,就必须确保实践教学参与的人数,在高校资金有限的前提下,提高资金融入渠道是唯一的出路。一是稳定高校社会实践资金投入力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要确保教学经费的投入。二是融合学生资金投入。社会实践是学生锻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开展系列活动过程,也需要吸收学生的部分资金,补充实践活动过程的饮食、交通经费。三是开辟社会资源融入途径。为了弥补社会实践经费的不足,可以运用社会化、市场化、项目化等方式,整合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凝聚各种社会力量。

(三)相对稳定的实施机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体系化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实施机构,才能确保实践教学持续有效的开展。一是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根据实践教学体系化的需要,按照年龄、专业相互匹配、优势互补的原则组成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队伍。社会实践的开展,是学生团队协作的过程,因此在组建学生队伍时,要注意学生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确保活动持续。因此,组建队伍既要考虑对学生队伍的男女搭配,又要考虑年龄的搭配,采取高年级搭配低年级、低年级顶替毕业生的方式,实现队伍的相对稳定。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68-269.

[2]曾克强.基于大学生品格培养的社会实践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责任编校:文中)

OnSocialPracticeSystem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

YANGGuo-hui,LIRui-jia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exist in the following: planning is not perfect, few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it, participation is not deep enough and the lack of stability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so we must promote the gradation, interaction and plate of the social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realize the social practice system.The social practic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a system process.Its implementation needs perfect social practice leadership system, diversified financing system, and the powerful guarantee of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the implementing agenc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ocial practice; systematic

2011-11-02.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JDSZ2011).

杨国辉(1979— ),男,湖南娄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湖湘文化;李瑞嘉(1984— ),女,湖南湘潭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424.2

A

1673-0712(2011)06-0109-03

猜你喜欢

体系化理论课政治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构建体系化试验安全管理模式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