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林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1-04-07邓华锋徐群英
邓华锋, 徐群英, 刘 燕
(1.北京林业大学 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试验室,北京 海淀100083;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 410004)
社区林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邓华锋1, 徐群英2, 刘 燕1
(1.北京林业大学 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试验室,北京 海淀100083;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 410004)
为进一步推动《社区林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加强服务于农村林业发展的适用型人才培养,本文从《社区林业》课程定位入手,对课程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认为,《社区林业》是林学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集体林的发展与实践,通过应用合作学习、问题学习、经验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和面向农村基层的奉献精神。
社区林业;参与式方法;合作学习;问题学习;经验性学习
自2008年起,北京林业大学为本科林学专业开设了《社区林业》(community forestry)选修课,旨在为林学学生面对基层农村社区林业工作中复杂的社会、经济与生态诸问题,以及开展社区林业项目、集体林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等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指导。为了更好地优化林学专业课程设置,促进乡村林业发展及林业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对《社区林业》这门新开课程的定位、课程特点、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及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定位
我国是一个农村大国,农村林业是以集体林为主的林业。集体林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近60%,在全国人工林林分面积中,集体林更达70%以上。集体林是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和当地社区提供森林产品与生态服务的双重使命。
根据康拉德提出的本科课程体系设计框架,课程体系的组织应考虑学科、学生发展、社会问题及能力选择[1]。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还应进一步根据行业发展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在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强化实践能力[2]。据此,传统林学课程体系有十分明显的缺陷:对集体林、农民、农村社区考虑不够,对培养学生的农村工作能力重视不够,过于强调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性而忽视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因此,在林学课程体系中特别需要《社区林业》这样一门以农村社区及集体林为对象、服务于农村综合发展的课程。这不仅符合当前林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也有利于农村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鉴于此,应将《社区林业》作为林学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加以建设。这对于促进农村林业发展、培养农村林业建设适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特点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方法
1968年,印度林学家杰克·威士托比(Jack Westoby)在第9届英联邦林业大会上首次提出社会林业(social forestry)概念时指出:“林业并不是一个关于树木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沿袭这一林业变革的方向,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用社区林业概念指代这种以社区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的林业实践活动。与此相适应,《社区林业》课程强调社区及居民对森林资源拥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管理与控制权)、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需求的满足、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等。此外,《社区林业》课程还特别重视参与式方法(如参与式乡村评估)、乡土知识与技术、森林资源的合作管理、冲突管理等。概括起来,《社区林业》课程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林业发展理念。
(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
社区林业的兴起必然引起知识与技术的整合与创新。社区林业不仅关注森林及效益,同时也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在社区林业中,强调社区及居民的主体性和参与式方法的应用,如从社会方面定义目标,应用农村快速评估法、参与式规划及参与式监测方法等,以及在实施中建立伙伴关系和开展合作管理、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此外,社区林业还融合了乡土知识技术及众多林业专门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在社区的应用。因此,《社区林业》课程特别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生物技术手段与人文社会学方法的结合,这正是传统林业所忽视的方面[3]。
(三)与农村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社区林业的发展,主要是将传统的与农村社会对立的生产性林业,转变到服务于大多数人民和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的林业。这一转变,体现了林业的目标、内涵、方法、手段的重大变化,也体现了《社区林业》课程建设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一是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的紧密结合。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体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立了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也带来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是《社区林业》的核心内容之一。二是与集体林森林管理紧密结合。即在新的集体林权制度平台的基础上,《社区林业》将为社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提供具体指导。三是与社区发展紧密结合。即《社区林业》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在提高社区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促进集体林区现代林业发展的同时,将林业的发展转变为乡村发展的动力,兴林富民,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
三、课程内容设计
《社区林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它以农村社区为对象,以林业的社区发展及社区森林管理与经营为主线,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来研究林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关系,总结农村社区林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和发展农村林业。课程内容可分为理论篇、方法篇与技术篇。理论篇包括:社区林业的形成与发展,社区概述,参与式理论,农村土地权利及集体林权制度,社区林业的组织形式,社区林业中的乡土知识、技术与文化等。方法篇包括:参与式农村评估,参与式规划设计,参与式森林监测与评价。技术篇包括:社区森林及自然资源调查,社区森林管理设计,社区森林经营监测与评价等。这些理论、方法和技术也是林学及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基层林业工作所必需和亟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课程应反映村民自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反映中国悠久的社区森林管理经验及新时期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实现社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如在南方集体林区,近千年的杉木林经营传统及桑基鱼塘等农林复合经营经验,是可持续性经营的杰出例子。这些传统知识与技术的挖掘、整理及与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应在课程中充分反映出来。以社区为基础,吸收国外有益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林业,是《社区林业》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本课程学习,将为林学学生开展农村基层林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教学方法
社区林业强调参与性及以农民为主体。《社区林业》教学实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主体性强调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性[4]。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实现《社区林业》“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服务于“三农”的意识。因此,在《社区林业》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讲授和组织讨论形式外,教师角色应更多地从知识传播者向学习促进者转变,通过应用合作学习、问题学习、经验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方面发展学生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5,6]。
(一)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团队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或结对中互为老师和学习伙伴,为学生提供了精心思考——把学习内容转变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并运用规范语言——的机会,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
作为选修课,《社区林业》课程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组建成员固定的长期学习团队——小型的互助网——来实施。老师将课程内容切块,每一组掌握一块,并在全班讨论时将这些内容负责教会其他学生。小组成员可集体学习课程内容和教学材料,也可以以一系列思考题或热点问题(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讨论框架。小组成员随堂讨论,也可在课外时间定期碰头。除共同的教学材料的学习外,小组成员还可分工专攻课程中某一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最终由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合作学习使学生产生积极的相互依赖性,同时又要各自承担责任,在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以及在整个小组取得进步时获益。
在社区林业工作中,合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学会与其他学生合作完成一个项目或其他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合作价值观和合作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也让学生学会对不同价值观问题的包容和理解。
(二)问题学习:案例分析法
基于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运用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知理论证实:在一个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习并运用过的知识,记忆深刻且能在日后需要时加以适当应用。不同于讲授课中通常由教师先综述要点,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案例分析法提供了融入有意义的背景的学习,经由学生广泛讨论,教会学生把各种观点运用于真实世界。社区林业实践中有许多真实案例,以体现某个特殊的原理或发人深思的问题类型(如森林资源冲突管理)为基础,精心选择、认真组织。这些真实案例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确实曾经发生过),并且能提供结果(即事件的真实结局),因而可以就实际过程、所考虑的可变因素或者所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组织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在共同学习和互相借鉴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集体分析和集体解决问题的技能。将案例教学作为课程的有机部分,将丰富学生对社区林业的实际理解。
(三)经验性学习:社区林业调查与社区林业服务
现场经验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将学习、思考、行动联系起来,引发主动性学习。作为经验的结果,学生们既学到了概念,也懂得了概念与人或自然的关系;既学会了学习策略,也学会了应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策略。经验性学习是林学课程的一个主要特征,但以往多在一个简化的环境中掌握某项专门知识与技能。《社区林业》的现场教学应以真实的复杂场景为背景,如通过创设社区林业调查与社区服务项目,一方面增强学生将概念综合应用于现实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了促进现场经验的长远学习目的,可采取各种方法技巧,如针对现场进行讲解和演示,要求学生撰写书面报告或日志,进行口头陈述和开展讨论。
五、能力培养
《社区林业》课程建设应体现“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宗旨,培养学生对农民和农村社区的深刻了解和服务于农村社区的奉献精神。洪昀在对面向基层类大学生的素质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现在农林类本科生所具有的素质与胜任基层岗位的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7]。事实上,广大农村社会需要大量能深入了解农村社区的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除了掌握林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须了解当前农村政策和制度,掌握一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和农村社会工作方法,更需要具有进行知识创新、整合和统帅的能力。
《社区林业》课程建设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通过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通过案例开发、合作学习、讨论和讲授等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形成《社区林业》学科所使用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明白在许多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中存在着不同的价值立场,增强对社区多角度多层次的了解,学会与农民贴心交流并建立伙伴关系,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并能充分利用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各种自组织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在森林管理与经营的各利益相关方寻找合适的平衡,探索冲突管理和合作共管的途径,进行社区林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发展社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等。
[1] 巩建闽,萧蓓蕾,董文娜.框架模型:课程体系编制研究与实践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11(1):84-88.
[2] 任条娟,刘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11(2):20-22.
[3] 徐国祯.社区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 李红旭.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员的主体性地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2):287-289.
[5] 威尔伯特J麦肯齐等著,徐辉译.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 巴巴拉G戴维斯著,严慧仙译.教学方法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 洪昀.面向基层农林类本科生的素质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3):83-85.
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communityforestry
DENG Hua-feng1,XU Qun-ying2,LIU Yan1
(1.Key Laboratory for Silv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aidian,100083;2.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410004)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CommunityForestrycurriculum and consolidat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for rural forestry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curriculum and discusses the content arrangement,teaching method and student ability training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orientation.As an important comprehensive applied course,the curriculum should tightly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practice of collective forests,and aim to foster student's capability to integrat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dedication spirit to rural area by means of teaching model of co-operative learning,problem learning,experiential learning based on students.
community forestry;participatory method;co-operative learning;problem learning;experiential learning
G 64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
A
1008-6927(2011)03-0319-04
2011-03-1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研究与科研基地建设项目——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010.1-2010.12)。
邓华锋(1966-),男,湖南涟源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森林可持续经营。
(编辑:潘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