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贬琼期间践行《周易》中正观初探
2011-04-07陈建锋
陈建锋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苏轼贬琼期间践行《周易》中正观初探
陈建锋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苏轼贬琼期间为海南作出过巨大贡献,表现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这都与苏轼固守与践行《周易》中正观密不可分。中正观强调为人的不偏不倚,胸怀正道。苏轼本着无心正静、循理无私修养德行;本着刚健中正、守正敬慎为海南民众做事;遵循蒙以养正、中道行正开创海南文教风气。所以,《周易》中正观对苏轼贬琼期间的立身处世有着较为直接的思想指导意义。
苏轼;周易;中正观
易学在蜀,加上父亲苏洵的影响,苏轼打小就接受《周易》思想。苏籀曰:“二公少年皆读《易》,(苏洵)为之解说”[1]。苏洵希冀注解《周易》而流传于世,写有《易论》一文,在嘉祐五年作《易传》百余篇。苏洵去世时留下遗命,希望苏轼、苏辙完成对《周易》的注解。苏轼在父亲苏洵作易基础上和苏辙的帮助下,完成了易学专著《东坡易传》,时间大致在苏轼贬琼期间。耗费苏轼毕生精力研究《周易》所得的学术著作《东坡易传》,对帮助苏轼度过贬琼期间艰难困苦的生活有着直接的思想指导作用,为苏轼短短几年贬琼期间作出不朽贡献提供了智慧支柱。何谓不朽?《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有鉴于此,本文拟探讨《周易》中正观与苏轼贬琼期间“三立”的不朽贡献。
一、《周易》中正观释义
中正观是《周易》十分重要的理念。张岱年先生认为:“《易传》中亦屡言中,多次赞扬‘正中’、‘中道’、‘中行’,大意认为能够做到中正则吉,否则不吉。”[2]
中正的寓意从何而来?“中”源于在易经六爻里所处的爻位。爻位是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分别处于高低不同的位置,象征事物发展过程或者人生所处阶段。六十四卦中,每卦上下卦各有三爻,其中第二爻位居下卦初爻与第三爻之中位,第五爻位居上卦第四爻和上爻之中位。所以,二五两爻就是得中,表示其分居上下卦的中位,不偏不倚,凡事不极端。“正”是源于爻位与爻性的相互关系。众所周知,初、三、五三爻为奇数阳位,二、四、上三爻为偶数阴位,但凡阳爻居阳位如初九、九三、九五即是正位,同理,但凡阴爻居阴位如六二、六四、上六也是正位。所以“正”表示所作之事符合自己的地位、身份的恰当正道。不难看出,在《周易》里面,凡是九五、六二都属于既中又正,《周易》中正观由此产生。
在《周易》中,多处出现“中”、“正”相连用的情况,比如《彖传·同人》载:“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意思是说,君子应该有文明刚健之德,守中正之道,只有这样,君子才能够查辨天下人心好恶是非,利于事业发展。《象传·未济》载:“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这样解释:“以其合乎中道以行其正,故吉也。”纵览各家对《周易》的注解,中正这一观念代表了古人心目中最高的道德准则,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和价值。
二、中正观与苏轼贬琼期间的立德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一段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以说,《周易》实在是一部指导人们立身处世的人生教科书,这对于一生忧患连连、命运坎坷的苏轼来说,是自身立德最好的智慧支持。
(一)无心正静
大致在贬琼期间,苏轼修改和完成了《东坡易传》,其中对中孚卦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也成为指导苏轼在海南晚年生活的人生哲学。
中孚卦是《周易》第六十一卦,《序卦传》说:“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所以节卦以后就是诚信中孚的卦象。《象》曰:“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意思是诚信发自内心的中正,象天道自然一样公正无私。可见,中孚强调的是《周易》中正哲学思想。
苏轼对中孚很看重,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无心”,二是“正静”。《周易·中孚·彖》曰:“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苏轼注解说:“乘天下之至顺而行于人之所说,必无心者也。‘舟虚’者,无心之谓也。”[3]269因为中孚卦画的形状是外实内虚,象木舟,代表无私心的中空。所以苏轼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做到无私心,心中抛弃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只装着中正之道、顺乎民心便可天下至顺。
在对中孚卦九二爻注解时,苏轼论及只有中正才能目标笃定专一,心静方能持之以恒。对此,《东坡易传》有这样的阐述:“中孚者,必正而一、静而久”,这体现了苏轼立身处世的一种态度,走中正诚信之路,才能够获吉。贬琼期间,苏轼的晚年由儿子苏过相伴度过,如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一样,既得其子和之的天伦之乐,又正静而观其变化,其心态值得学习。
(二)循理无私
对于贬琼期间的逆境生活,苏轼自己看得很清楚并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克服困难,乐观面对,这不能不提及《东坡易传》对坤卦的解读,里面透露出苏轼对坎坷人生的至深思考,走出逆境、克服困难的重要方法就是循理无私的中正。
根据前面的分析,《周易》坤卦六二属于既中又正,是坤卦的卦主,柔、顺、中、正四者俱备,体现出该卦的最重要特征。《东坡易传》对此解释:“以六居二,可谓柔矣。夫直方大者,何从而得之?曰:六二,顺之至也。君子之顺,岂有他哉!循理无私而已。故其动也为直,居中而推其直为方。既直且方,非大而何?夫顺生直,直生方,方生大,君子非有意为之也,循理无私而三者生焉。”[3]13苏轼认为,循理无私的中正自然产生坤卦柔顺。“其动也为直”实际是《系辞传》界定乾卦的,柔顺中正怎样会和乾卦的“直“相联系呢?因为坤为顺,以乾德为己德。“居中而推其直”为方,在苏轼看来,“直、方”为一前提条件,“大”为结果,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循理无私、正直而方正,就可以宏大而无不利。苏轼坎坷一生,从不依附于当时的权贵,在激烈的党争中经常被迫害,并在晚年贬琼,可即使这样,他仍然坚信有循理无私的“直方”才能够“大”而“无不利”,这成为苏轼的人生信仰。
苏轼自小受母亲程氏和父亲苏洵的教化,欲效东汉范谤刚直不阿、中正处世之榜样,并广读经、诗,受前辈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影响甚深。因此他从小就“奋厉有当世志”(见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可以说,在贬琼期间的立德实则为其从小立德始终如一的连贯而已。
三、中正观与苏轼贬琼期间的立功
苏轼金榜题名后,表现出进取、中正的儒者气质,这种入世进取的精神已溶人到苏轼的血脉之中,希望可以继承范仲淹、欧阳修等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革变,有所成就。
(一)刚健中正
苏轼关心国家的兴衰治乱,辅君治国、经世济民是他刚健中正的政治理想。《周易·乾·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苏轼认为,乾健的本质是运流不息,“夫天,岂以刚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蛊,故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强则日长,偷则日消。”[4]如同水常流不腐、器日用不蛊一样,君子庄敬刚健可更强,安逸放肆会消亡。可见,运流不息乃万物的生存发展之道。如果运流不息更多指的是速度和动态的话,那么刚健中正就是决定运流不息的“方向盘”,只有刚健中正这方向正确,再辅以运流不息的速度和动能才可能成就事业。
国家政治是否清明,苏轼认为关键是君主能否做到刚健中正。在传统观念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天之子的国君更应效法天的刚健中正、运流不息,天下人都将随之积极行动,天下事就会无施不可。苏轼在贬琼期间,阅读大量的史书,并撰写了一系列的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史论、政论文章,比如《论范蠡》、《论项羽范增》等,借用历史人物的评说达到劝告当今君主刚健中正的效用。
在苏轼看来,刚健中正不仅是君王立功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还应该是每一位官员立功的必备信仰。苏轼身体力行贯彻了刚健中正的思想,在贬琼期间,以刚健中正之言行教化海南民众,开启了海南崇文重教的风气。同时,苏轼还着力于治农,对海南儋州黎汉杂居之地生产落后的状况进行最大努力的改治。另外,苏轼因为海南“病无药”,他常常写信给亲友,要求他们寄药为当地百姓治病,自己也身体力行推广医学常识,进行普医。为了让广大群众喝净水、讲卫生,苏轼带领大家开凿井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实用的卫生保健知识,至今尚存的“东坡井”真实表达了海南人民感激苏轼的真情。
(二)守正敬慎
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时,生活几无着落,甚至连住处也是当地人集资搭建的简易房屋,加上生活习惯、人文风情的迥异,面对这样的生活逆境,苏轼很快就做到泰然处之。为何作为高龄老人的苏轼适应这样快?这可从苏轼解读《周易》需卦看出他对逆境生活的基本态度和原则。
《周易·需》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象》曰:“酒食贞吉,以正中也”。苏轼在《东坡易传》里面进行了这样的注解:“敌至而不忌,非有余者不能。夫以酒食为需,去备以相待者,非二阴所能办也,故九五以此待‘乾’,‘乾’必心服而为之用,此所以正而获吉也。”[3]22苏轼大举“乾”旗,乾是一种奋发向上、永不停止的中正。所以苏轼指出:当一个人遇见艰难险阻、处于逆境之中时,首要的是不放弃奋发和中正的精神,其次是冷静应对,最后要有在逆境当中还能够饮食宴乐的良好心态,这样就能够既有精神支柱又有良好的身体,才更有机会走出人生逆境,获得良好的回报。
整个需卦,借用廖名春先生的说法,讲的是“守正敬慎以待时的道理”[5]。据此,笔者理解需卦的本意实为在中正思想指导下的审时度势、待机而为。通俗地说,在认清时势的前提下,需要自己根据时势做相应的调整。比如,苏轼在贬琼期间,认识到海南农业生产、文化教育等十分落后,不遗余力地介绍和引进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大兴文教风气。这种刚健中正、守正敬慎地为海南百姓干实事、谋实利的所作所为正是苏轼能赢得民众衷心爱戴的根本原因。
四、中正观与苏轼贬琼期间的立言
中正观既是古人道德典范的要求,也是个人认识天地人进行自我定位的方法,时刻认识并警醒自己所言是否中正。苏轼融会贯通《周易》中正观,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言论和思想。
(一)蒙以养正
苏轼在《东坡易传》里对《周易·蒙·彖》的“蒙以养正圣功也”做这样的注解:“圣人之于蒙也,时其可发而发之,不可则置之,所以养其正心而待其自胜也,此圣人之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教育理念也紧扣《周易》中正观,强调教育应该顺乎自然、养其正心。
贬琼期间,苏轼的讲学明道正是循着这样的教育理念进行的。他有感于海南文教的落后而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使文化未开的儋州成为海南的文化重镇,他的学生遍及海岛,甚至不乏慕名远道而来的外地人,其中姜唐佐后来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苏轼还重视日常生活对一个人的教化,写下大量文章规劝当地人民摒弃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当然,最具说服力的是苏轼以自己中正之道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百姓,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人们为了缅怀苏轼贬琼期间对海南文教的巨大贡献,兴建“东坡书院”,继承东坡事业,传播文教知识。
(二)中道行正
“合乎中道以行其正”是古人立身处世的哲理。根据《周易》,顶天立地的是人,人刚好处于上天下地之中,而中正观也是根据这样的天道自然法则形成。处于中正之道的人,必须认清天时、地利、人和因素。
苏轼生活的宋代,承继盛唐儒释道之传统,宋学者多对《周易》有深刻理解。苏轼出生时,在儒经研究领域中有胡瑗、孙复、石介、范仲淹、欧阳修等,这些人成为苏轼立言学习的榜样。加上苏轼长期被贬,特别是贬琼期间,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能够为正静立言带来相对静心的环境,此为苏轼立言的天时。贬琼期间,海南常年如夏,海风习习,加之海南群众给苏轼捐建了住房,有立身之所,也为其立言、讲学明道提供了地利之便。贬琼期间,苏轼在原有家庭熏陶和教育的基础上,得到儿子苏过、兄弟苏辙等亲人的大力支持,加上海南人民的无私帮助,使得苏轼完全有条件完成大量的言论文章,这是立言的人和因素。据统计,苏轼在贬琼期间创作诗、文、词上100篇,留下往来书信40余封。特别是苏轼三大学术著作《东坡易传》、《论语说》、《书传》的主体都在这一时期内完成。
五、结 语
苏轼贬琼期间在学术研究、政治实践、文学创作、文教卫生、农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究其原因,“显然他心中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6]。一是家庭与教育。据苏洵所撰《苏氏族谱》可知,苏轼出生于诗书世家,父母对苏轼兄弟立身行事方面的教育极为严格。苏洵教导他们读书“内以治身,外以治人”,母亲程氏也教育他们刚健中正如范谤。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的薰陶下,苏轼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自幼立志,树立了坚定的儒家立身处世准则和人生价值观。二是刚健中正的个性。在良好家庭教育背景下成长的苏轼,一生刚健正直,心中认定了一心为国、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任何磨砺困苦都拦不住他矢志不渝的追求。“公心如玉,焚而不灭”是对其刚健中正个性最好的评价。其三,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苏轼的一生遭遇的坎坷可以说很少人能与之相比,但他凭借内心中正的理念、积极用世的思想终获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贡献。
[1]苏籀.栾城遗言[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6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72.
[2]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75-176.
[3]苏轼.东坡易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4]苏轼.东坡易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
[5]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7.
[6]林语堂.苏东坡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1.
SU Shi’s Practice of the Thoughts of Neutralization & Justice ofThe Book of Changeduring his Relegation in Hainan
CHEN Jian-feng
(School of Politics& Public Administra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SU Shimade great contribution,represented inmorality,merits and classic works,to Hainan during his relegation,which is closed related with his adhesion to the thoughts of neutralization and justice ofThe Book of Change.The thoughts of neutralization and justice emphasize impartiality and ethics.SU Shi served Hainan populace vigorously and cautiously with morality of selflessness,uprightness,sobriety,rationality;and initiated local literate cultivation following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for uprightness’sake and idea of justice and fairness.Therefore,the thoughts of neutralization and justice inThe Book of Changeprovided direct ideological guide to SU Shi’s conducting during his relegation in Hainan.
SU Shi;The Book of Change;the thoughts of neutralization and justice
G 40-055
A
1004-1710(2011)05-0141-04
2010-12-08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10-50)
陈建锋(1973-),男,四川广安人,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易学与民族心理、中国管理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张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