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探讨
2011-04-07王慧
王 慧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心医院 江苏 高邮 225600)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粘液、浆-粘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是造成听力损失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耳内闷胀感。该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或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转化而来。严重者可能发生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等多种并发症[1]。笔者对一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进行观察分析,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不同的时期,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4例(61耳),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11~64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5天~3个月,以1周居多。主诉耳闷胀感、耳鸣、自声增强、听力减退,有的患者半侧头重压感或头痛。耳镜检查所见:鼓膜内陷,呈粉红色或淡黄色,少数鼓膜浑浊标志不清,有时可见液平保持与地面平行,或可见液体中有气泡影。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听力学检查:纯音听阈测试提示,传导性耳聋71例,混合耳聋7例,听力曲线均在10db以上,气骨导差,声阻抗图为B或C型,符合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鼓膜穿刺+咽鼓管吹张。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目的是引流中耳积液,防止形成粘连性中耳炎。首次就诊病程较短且抽出的液体为清亮淡黄色的患者,给予呋嘛滴鼻液滴鼻后。嘱患者清除鼻腔分泌物,再行咽鼓管吹张,如咽鼓管畅通,则连续吹张2~3次,结合抗生素、激素以及变态反应的治疗,配合每周1~2次的鼓膜穿刺抽液。对病程较长,反复穿刺且穿刺液为粘稠的患者,抽液后给予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1mL,患者头歪向另一侧,按压耳屏3~5次。同时口服泼尼松及抗生素。3~5次无效者,形鼓膜置管。
1.2.2 鼓膜置管。对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保守治疗一个月无效者行置管术。方法如下:患者取平卧位,患耳向上。常规75%酒精消毒外耳道,2%地卡因棉片2~3次行鼓膜表面麻醉。于鼓膜的前下方作“+”形切口,切开鼓膜后中耳积液若为浆液性或粘液性,可直接应用中耳负压吸引管吸出粘液。若粘液粘稠或胶冻样物时则先行地塞米松5mg加α-糜蛋白酶4000U混合液注入鼓室内,待粘胶糜化后再吸引,直到鼓室内干净为止。置入硅胶中耳通气管。操作应准确、轻柔,不要损伤鼓室内黏膜,不要用力过猛,以防通气管掉入鼓室内。术后口服抗生素1周,也可滴抗生素滴耳液。对粘液或引流不畅者可滴α-糜蛋白酶使粘液糜化。嘱患者勿用力擤鼻,定期复查随访,若3个月以上无积液,咽鼓管功能恢复正常可考虑取管。对粘液型中耳积液及反复发作者可延长留管时间,一般可保留3~18个月,若分泌物堵塞管腔,可在清理外耳道干痂时用α-糜蛋白酶溶液冲洗管腔。术后患者主诉耳闷胀感、耳聋、耳鸣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1.2.3 邻近病灶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排除鼻咽部占位。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的自觉症状耳闷、耳鸣、胀痛消失,听力恢复正常,声导抗A型。鼓膜色泽形态恢复正常。好转:患者的自觉症状有所缓解或改善,耳镜检查鼓膜色泽仍异常或内陷未恢复,声导抗B型或C型。无效:症状无改善。患者耳闷、耳鸣、耳胀及听力治疗前与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声导抗B型。耳镜检查鼓膜色泽形态无改善。
2 结果
54例(61耳)患者中,药物+鼓膜穿刺治疗36例痊愈(67%),12例置管11例痊愈(92%),1例无效(8%),4例好转后未继续治疗,2例失去随访。
3 讨论
咽鼓管膜吹张是保持中耳空气腔,维持穿刺针孔暂时不闭,以达到中耳通气促进液体吸收的目的。中耳注射的药物需加温,保持与体温相近,以防低温刺激内耳引起前庭症状。鼓膜切口或置管时,以鼓膜前下象限为宜因该象限远离听骨链,靠近咽鼓管口且该中耳腔较宽,从而保证引流通畅,避免手术损伤内耳结构。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几种学说:中耳学说、感染学说、免疫学说以及易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因素等[2],临床上主要认为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及感染有关。应当及时彻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作为重要措施并恰当处理,可收到良好的效果[3],同时积极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积极治疗临近病灶。
[1]汪宝洁.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10):435
[2]陈 亮,黄以乐.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25:135
[3]BluestoneCD,KleinJO(Eds).Otitis med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M].2nd ed.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199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