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根源与社会语用功能

2011-04-07佘烁娜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英汉语言功能

佘烁娜 肖 炜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根源与社会语用功能

佘烁娜 肖 炜

在交流交往中,有一些词语会令人难堪,让人感到轻浮、粗俗。为了减轻某些词语对人们感情的伤害并能使听话人感觉舒服,就产生了委婉语,语言都是产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的,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语用功能。主要从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根源和社会语用功能进行阐述,希望通过系统的分析,能帮助双语学习者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这两种语言。

委婉语;文化根源;社会语用功能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又是文化继承和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语言与文化有着水乳相融的关系,语言的产生脱离不了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不同的文化属性,蕴含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委婉语必定体现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 英汉委婉语的定义

根据《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的解释,委婉语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中对委婉语的解释是:“当人们不愿意说出禁忌的名物或者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表达,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词语就是委婉语。”委婉语就是把一些不宜直接说出的话语用一种能让人明白,又不伤害对方、引起对方反感的含蓄、曲折的话表达出来的语言。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前缀 “Eu ”是“好”(good)的意思,词根“pheme” 是“说话”(speech)的意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将“Euphemism”定义为“an indirect word or phrase that people often use to refer to sth. embarrassing or unpleasant, sometimes to make it seem more acceptable than it really is.”字面意思为:以一种听起来较为愉快的、较间接的名称来表达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物的语言形式。综合英汉两种语言的委婉语的定义可知,英汉委婉语的定义基本一致。委婉语还被视为人们交际活动中的“润滑剂”,正如English D. J. 在Fair of Speech—The Use of Euphemism 一文中所说:“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们将充满仇恨。”[1]

二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根源

1.“源于对灵物的崇拜”。[2]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们未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对大自然中一些未知的神秘现象产生了一种崇拜和恐惧,他们认为宇宙间的一切被赋予一种神奇的力量,即所谓的灵物崇拜,语言也因此带有相应的色彩。出于对鬼神的崇拜,神明和鬼神的名字首先得回避。比如在《圣经》中就有“十戒”,其中明文规定: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上帝者,耶和华必以他为有罪。( “Thou shalt not take the name of the Lord thy God in vain; for the Lord will not hold him guiltless that taketh his name in vain.”.)所以在英语中表示上帝的委婉语特别多,有采用语义手段的,例如:The Creator, the Maker (造物主)、The Supreme (至高无上者)、Holy One (至圣者)、the Almighty (万能者)、 Sovereign of the Universe (宇宙之主宰)、Our Father (我们的父亲);也有采用语音手段的,如:God, Gosh, Golly等等。可以说,由于基督教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较大,基督文化成了委婉语最为肥沃的土壤。人们讨厌魔鬼,不得已时用Old Nick, the dickens 等来代替。在汉文化里,同样存在这种敬畏天地神灵,给他们美名以求福避祸的现象。比如在四面环海的潮汕地区,人们大都以出海捕鱼为生,为了祈求出海捕鱼者平安归来,常常祭拜妈祖。妈祖就是潮汕地区人们对护海神的一种尊称。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也有诸如此类的印记,我们熟悉的小说《西游记》里面,有一些美称来称谓各种神灵,像玉皇大帝、大圣、如来佛主、观音菩萨、天王等等。在某些场合当中,我们也称“妖怪”“魔鬼”为神明,像神仙姐姐等等。这些带有灵物印记的词汇,人们当时用来称呼被他们神化的人或物的尊称,目的就是为了祈求福分,避免灾难。

2. 源于不同的阶级观念。

因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个人在利益追求、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社会价值观念上也不尽相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同的阶级。阶级的产生使人的观念、态度有所偏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阶级观念。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住所或者住房所处的地段变成了衡量人们身份或社会地位的标准。不少人会以住在豪华小区为豪,未能明确说出自己身份地位的人,通常都以小区名称作为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这是阶级观念在现代社会较为突出的表现。在古代文化中,古代中国的制度文化曾使中国成为一个官本位的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官僚等级制度森严。早在周代的时候,人就被分为十等,各等地位权利不同。统治者非但生前高人一等,死后也有别于普通人。在《李记 典礼(下)》中就有明确规定:“天子死约崩,诸侯约薨,大夫约卒,士约不禄,庶人约死。”所谓“崩”,即山崩地裂。也就是说,帝王之死,犹如山崩地裂,是国难,可谓影响之大。其只能用来形容占据最高地位的人物,也是死后的称呼对生前权利的再现。所谓“薨”,指的是房屋倒塌时发出的声音,其影响力仅次于天子之死,即为诸侯之死。所谓“不禄”,指不再领朝廷的俸禄。古代汉语中,这类“死亡”的委婉语界定清楚,等级分明,谁也不能跨雷池一步。唯独“卒”例外,“卒”为结束,是一个模糊词,没有阶级的象征,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在英语国家,也存在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比如说,正面称呼皇帝或者皇后用“Your Majesty”,正面称呼皇族用“Your Highness”,正面对大使总督等高级官员用“Your Excellency”。这也是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的等级称呼。

3. 源于不同的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

在众多的交际场合中,对禁忌语的回避是衡量言语行为者文明修养的尺度和社会进步程度的象征。禁忌语涉及范围很广,生活中一些说了会使会话双方感到难受或破坏会话气氛的话语,均包括在内。死亡是一种不幸,一种灾祸,有时为了赞美死者,有时为了纪念死者,有时为了避免伤心的往事,人们常常回避“死”这个字眼。汉文化中,常用的死亡委婉语有:逝世、辞世、去世、与世长辞、仙归、圆寂、归天、永别人间、走了、老了、没了等等,其中“仙归”表达了一种豁达的生死观,是由道教思想发展而来的,类似的表达还有:仙逝、驾鹤西游、仙游等;“圆寂”是由佛教发展而来的,类似的表达还有:四大皆空、登莲界、坐化、灭度等等。在英语里,关于“die”表达的形式更是丰富,常用的有以下的形式:to pass away, to be gone, to close one’s eyes, to be at rest, to go to a better world。由于西方人大部分信奉耶稣,基督教在人们心里扎根,所以很多有关“die”的语言也与上帝挂钩,类似的表达有:to be called to God(应招到上帝身旁), to be a peace(心安神泰), to launch into eternity(灵魂永生),to have one’s name inscribed in the Book of Life(名字留在永生簿里)。在华兹华斯诗歌中也出现了 “死亡”的委婉语,比如:Thou liest in Abraham’s bosom all the year. 意思为:“你终年躺在亚伯拉罕的怀抱里”。所以说,“死亡”一词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里不被接受,所以人们总用形形式式的语言将它代替。

“old”“old people”现今在英语里越来越少见。为什么呢?这是西方人一种忌讳“老”的社会心态,与家庭结构松散的原因密切相关。在西方国家,子女成年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虽然社会养老机制可以解决大部分老年人的问题,但未能完全取代家庭养老,大部分老年人都感觉孤独寂寞,怕“老”成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心理,所以“老”成了西方话语的禁忌。这是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诸如“old”,“old people”等的词语的原因。相反,“sophisticated”“seasoned”(老练的)“well-preserved”(保养得好)“third age”(第三年龄)等词却经常映入眼帘。与西方文化相反的汉文化,老年人不畏惧“老”,在中国家庭中,老年人普遍受到尊重和照顾,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老年人当享“天伦之乐”,所以中国人大部分对“老”并不感到恐惧。但在有些不能直呼“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年事已高”“上了年纪”“晚年”“华首”等等表达。

委婉语常常源于不同的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特定的民族和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孵化出特定的语言形态和表达方式。

4.源于不同的社会道德观念。

各民族的文化模式各有特色,言语禁忌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必然会受到社会道德观的影响。从宏观上讲,汉英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性道德观是不同的,突出地表现在有关“卖淫”和“嫖娼”的委婉语方面。在西方的法律中,“卖淫”是被认可的,通常情况下,“妓院”可以婉称为“licensed house”(有执照的房子);这些房子被集中在一个区域内加以管理并示以红灯,故也称“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妓女”于是就被认为是“red lighter”“red light sister”(红灯姐妹),或者是“professionals”(专业人员)、“working girls”(工作女郎)、“body workers”(肉体工作者)、“trading girls”(贸易女郎)。在“卖淫”和“嫖娼”被普遍认同的西方社会,他们冠以这些职业和场所委婉的称呼,然而,汉文化崇尚性道德的传统,所以一向鄙视卖淫,汉语中有关这类卖淫的委婉语有“卖身”“买欢”“做皮肉生意”;而“妓女”就称为“小姐”“陪酒女”“按摩女”“三陪女郎”“烟花女”“闲花路草”,由于社会文明的发展,在某些娱乐场所,“陪酒女郎”被叫做“陪茶小姐”,[3]等,与之相对的“妓院”就被“花街柳巷”“烟花场”“风月楼”所代替。所以不同社会道德的价值观必然呈现与之相对应的道德文化,与之相对应的语言就产生了。所以,委婉语也源于不同的社会道德观念。

三 委婉语的社会语用功能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任何文化和社会中都存在着言语禁忌现象。最早的委婉语是随着言语禁忌的出现而产生的,如果没有言语禁忌,委婉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功能。

1.避讳功能。

诸如生、病、死、葬、性、拉、撒等禁忌的事物,若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感觉粗俗、无理;相反,如果能用相应的委婉语表达,就会让人感觉典雅、含蓄、有礼。委婉语的避讳功能主要包括避免禁忌、避免粗俗两个方面。

(1)避免禁忌。

在一般的禁忌语当中,最典型的应当算“死亡”,人们对死亡都带有一种恐惧感。所以形容“死亡”的词语很多。而在西方文化里面,人们也不会轻易使用“die”这类字眼,如在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有一句话:

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past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 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 scarcely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恩格斯和马克思是好朋友,马克思的逝世让他感到很痛苦,他不愿承认好朋友去世的事实,于是就用“ceased to think,been left alone,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来代替“death”。

(2)避免粗俗。

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中,为了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唐突,总是尽量地避免使用粗俗语言,而用含蓄或者中性词语构成的委婉语取而代之。如提到“厕所”和“上厕所”时,在英汉中有很多委婉的说法。汉语中,我们通常使用“洗手间、化妆间、卫生间”等。在英语里也有许多关于厕所的委婉语:power room(化妆间)、women/ladies(女士房间)、men/men’s(男士房间)。英美人士常称“上厕所大小便”为:to wash one’s hands(去洗手)、to go somewhere(到什么地方去一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委婉语的此项语用功能,十分有用。否则极有可能引起文化冲击。例如:

A: I want to go somewhere. (a foreigner)

B: Well, you can go anywhere you like. We have nothing to hide. ( the interpreter)

从这一委婉语我们可以看出,外宾想去方便一下,这位翻译由于对“上厕所”的这种委婉表达不了解,闹出了笑话。

2.礼貌功能。

体现礼貌和敬意是委婉语又一语用功能。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会遵循会话中的礼貌原则,所谓礼貌就是恭敬有礼,涉及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尽量地保护对方的“面子”。在Leech[4]提出的一套礼貌原则中,得体准则(tact maxim)和赞扬原则(approbation maxim)与委婉语的使用最为相关。得体准则就是尽量缩小对别人的损害,增加对别人的帮助。赞扬准则就是尽量减少对别人的贬低,表扬别人。委婉语正是以其语言的的褒义性,婉转性,动听性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言行举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故在英语里,有很多描述人的容貌和身材好听的词语,比如, “pretty”“handsome”“lovely”等。“肥胖”不会轻易说 “fat”,而说 “plump”或 “put on weight”;“瘦”也不会轻易说 “thin”, 而说 “slim” 或 “slender”。在汉文化中,我们通常以“圆润,有福气”来形容女人长得“胖”,以“苗条”形容“瘦”,“小鸟依人”形容“矮”,“高挑”形容“高”,长得不漂亮的称之“可爱”。在英汉文化中,直接说出事实,有时会刺激到对方,用相应的委婉语则婉转动听,迎合人们爱美的心理。

3.掩饰功能。

委婉语这一功能体现在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去指代本质不好的事物。它像一层美丽而诱人的外衣使人们不能一下子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就是扩大词的外延,使词面意义远离真实意义从而形成委婉语,在政治、军事中此类委婉语用得较多。政治中委婉语大多带有明显的政治企图,比如在中文中,用“静坐”“上访”表达罢工;用“待业”代替“失业”“下岗”;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表达,“罢工”称为“industrial action”;“失业”为“human resource underdevelopment”。

四 如何使委婉语发挥最大的效能

通过对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我们认识到委婉语不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有重要的语用功能。有效地利用委婉语,避免使用禁忌语,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使委婉语发挥最大的效能,应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要了解和更好地使用委婉语,首先要了解语言所处环境的文化。了解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宗教方面的禁忌,掌握该民族的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揣测人物的心理。

(1)揣测人物心理首先要理解人类本身骄傲与自卑的本性。英国哲学家休谟言,骄傲与自卑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也总有失意的时候,但是现实的成就让他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或不足,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死要面子”。比如在言语交谈中,如果有一个商人破产了,我们不能说他“go bankrupt”,而应该说他 “out of the game”(比赛出局 ),这是考虑到人的自卑心理的问题,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该商人破产,这将刺激到该商人,也会使谈话在紧张的氛围中停止。这些都深刻体现人类自卑的心理。

(2)揣测人物的心理还应该与特定的环境、谈话对象相结合。我们都知道,能在特定的场合说特定的语言是一个人修养的象征。如果听话对象是长者,而且是在悲伤的场景中,那我们讲话一定要格外小心,不但要注意身份,更不能触及对方的痛处。如果听话对象是自己的好朋友,而且是在私底下的谈话中,可以直接地道出问题所在,切入主题,这样才不会使对方感到有隔阂,意识到朋友间的真诚。

3.遵循面子理论。[4]我们知道,Brown和Levinson在1978年提出面子论,即在言语交谈中,我们要尽量的保护听话人的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在有些场合中,我们可以采用不触及面子的原则,这样会有利于交谈的顺利、和谐进行。

(1)说话人可以通过暗示的方式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比如说:

This soup is a bit bland. ( =pass the salt)

(2)说话人可以有意含糊其词,使用模糊语或者模糊限制语,把话说得模棱两可。

What do you think of Harry?

Nothing wrong with him. ( I don’t think he is very good. )

(3)保护听话人的“面子”。

当你介绍一个汽车修理工时,你可以这样介绍:

Let me introduce the automobile engineer to you. His name is Lihua.

总之,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息息相关,不同的社会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委婉语。如果能在交际过程中,注意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利用委婉语的社会语用功能,有助于消除交际的障碍,加强人与人的交流,建立和维持流畅、和谐的言语交谈氛围。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南京:雪林出版社,1985.

[2]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羊城日报[N].2000-11-10.

[4] Leech. G N.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 [J].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316.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吴越民,郑颖.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

[7]李胜机.委婉语语用功能探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ClassNo.:H313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CulturalOriginandSocialPragmaticFunctionsofEuphemismforEnglishandChinese

She Shuona Xiao Wei

There are a considerable part of words which can easily make people feel frivolous, vulgar and at least feel bad in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hurt on people’s emotional feeling by a certain words and to make the person feel comfortable, thus euphemism conform to produce by some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origin of Euphemism and its social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discuss how to make the euphemism play a maximum effectiveness in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is, the bilingual learners can master and understand Euphemism better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m to make sure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smoothly and effectively.

Euphemism;origin of Euphemism;social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uphemism

佘烁娜,助教,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揭阳。邮政编码:522000

肖炜,韶关外事侨务局,广东·韶关。邮政编码:512005

1672-6758(2011)11-0082-3

H313

A

猜你喜欢

英汉语言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我有我语言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