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德育分层教育的理性思考
2011-04-07纪宏伟
纪宏伟
高职学生德育分层教育的理性思考
纪宏伟
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分层教育,是以各层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差异水平为出发点,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原则,为各层次程度的学生发展与进步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它是提高德育有效性和更好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举措。
高职学生;德育;分层教育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主要是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市场经济向社会各个层次充分渗透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有着非常美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越将显示出其在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重要性。高职教育的健康和有序发展,代表着社会前进的一种方向。与高职教育的外延发展相比,高职教育在质量内涵发展上似乎尚有一些滞后之处。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业基础都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思想认识水平、品德修养、道德表现、行为养成上等,不平衡性、差异性非常显著。同样在一个班集体里,有的同学求知欲旺,上进心强,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有的同学不思进取,自甘落后,与世沉浮,组织纪律意识淡薄,日常行为表现较为糟糕;更有极少数顽劣多端,屡教难改,成为令老师头疼和费心的“人物”。对其德育分层教育的设想,正是由此为发端。
一 德育分层的依据和必要性
教育历来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思想,孔子早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溢其溢,尊其尊”,宋朝的张载认为:“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1]德育工作也应具有层级性,分层优化,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社会生活条件、学校教育等社会因素千差万别,身心发育、知识积累和自身主观努力等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事实。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表现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也体现在思想基础、思想教育过程等方面。德育分层的起点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个体,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开展针对性教育。它克服了德育目标笼统空洞,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德育内容庞杂冗余,缺乏针对性等弊端,为各层次程度的学生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 德育分层的具体要求
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品德表现、行为表现是参差不齐的,开展德育工作如果不区分个体差异,不讲究对象,不联系思想实际,很可能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因此,首当其冲的是要对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避免德育工作的某种盲目性和无效性。在德育目标上,要根据高职学生思想基础和教育过程的差异性,面向全体,进行分类设计,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和结构体系,即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标要求,将分层总目标按层次与阶段分成无数近期目标,再把阶段目标一个个地联结起来,形成目标链。这样在纵向上,由浅入深,分层递进,在横向上分层明确,利于分层实施。在德育内容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不再给人们提供单一的、固定不变的事物评价标准,而是要求人们从多维的视角,多元的标准来审视和评判,因此德育内容必须有层次性,以确定不同层面的评价指标。只要学生思想行为处在法律、校规校纪的范畴内,就应在道德上允许差异存在。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评价存在着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模式,即道德褒扬和道德批评,过于简单笼统,缺乏针对性,若在这两者之间增加“容许”或“容忍”层次,即增加道德“肯定“的层次,放大弹性空间,显然可以更方便“分层次”德育教育的实施。我们必须从高职学生道德需要和个体差异的实际出发,把高层次要求作为目标,把低层次的普遍实现作为侧重点,不断创造满足其道德需要的条件,逐步提高道德水平的层次,向更高道德水准努力,推动德育工作的实效性。[2]在德育教育方式上,因德育教育方式一般可分为外界教育和内在教育两个层次,所以应注意两者过程的和谐,做到外在教育和内在教育的统一。外界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内在教育,主要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处理主体差异性、发挥主体教育性的本质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与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掌握和运用这些规范并内化为道德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的过程。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认同、内化的过程,也是学生为了品德的自我完善而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自我激励与调节的过程。[3]坚持学生的自我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激发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应是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当然,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绝不是排斥教师的引导,也不是否定必需的正面灌输、教育和管理,它不会也不可能替代常规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 德育分层的实施和展开
1.抓优秀生,使其更加出类拔萃。
高职各班均有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认真勤奋,有人生理想和追求,是树立良好班风、形成良好舆论的主流。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对这部分同学的教育和管理,应以高标准来衡量他们,以严格的要求来对待他们,促使其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从优秀走向更优秀。同样一件事情,他们做的和其他同学做的在要求和评价上应区别对待,对待同样的错误和不足,绝不能因其优秀生而姑息迁就,而是一视同仁,严字当头。狠抓优秀生,不仅可促使其全面发展、让他们努力,努力,再努力,向更高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高质量的人才,而且可树立榜样,达到一树百获的效应,体现德育工作的示范性。
2.促中间生,使其向优秀靠拢。
一个班内,绝大多数学生都处于中间状态,他们构成了班级的主体。他们的思想动态,日常行为状况,影响着整个班级的面貌。对这部分学生的德育工作举足轻重,既能促进优秀生,又能带动后进生。对待中间生,显然不能像对待优秀生那样严厉、苛刻。否则太高的德育目标和要求,只能让学生感到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中间生一般有自甘平庸、顺其自然、平淡无奇的特点,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其思想动态,多追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常规情况,注意挖掘其闪光点,加强联系和引导,及时给力。对中间生品行的养成、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根据其实际表现和能力逐次提出更高的阶段目标,给以他们进步发展的时间和过程。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也不能操之过急,而是应允许他们有一定的重复和反弹,等他们从思想深处真正意识到缺点不足和真正克服缺点不足后,再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当其达到要求时,应即使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趁热打铁,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循序渐进,科学发展,使其不再觉得目标要求已经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相反,随着进步和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日益严格,自我监督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最终跨入优秀生行列。
3.转后进生,使其不断进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几乎高职的每个班上,都存在那么几个学生令老师很是头疼。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否则无疑是对那些遵守纪律、表现良好的同学的不负责任和不公平,也是对班级的一种伤害;我们也绝对不能放弃,因为德育分层教育的基点本来就是把每个学生看成是有可塑性、可造性、有发展潜质的孩子,而且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该管教的同学不管教,对该负责的事不负责,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对这部分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放低标准、降低要求,加强正面教育的力量,堵疏结合,宽严得体,软硬兼施,因势利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以心理咨询、思想顾问、慰藉勉励、引导帮扶等,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求得进步和提高。适当惩戒是非常必要的。惩戒是德育工作中不可滥用但又不可不用的手段,可以促使其反思、醒悟,具有防劣的功能,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还要注重从情感入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者要在情感上下功夫,以情动情,才可入情入理,消除师生隔阂与对立情绪,只有情理交融,才能入心,达成师生心理相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后进生的德育工作,还要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后进生改变中有进步,但逆变过来是时有发生的,教育者着眼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的角度,对他们的反复作出调查研究,分析主客观因素,以一颗真诚的心,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经过多次反复,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实现质的变化,使后进生得到稳定、持续的进步。实践证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很难做,但不是不能做,他们能取得进步也一定可以取得进步,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铁棒磨成针”,尚须“功夫深”。
四 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德育分层教育不是搞厚此薄彼,将学生对号入座,打入另册。分层的前提是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意义在于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它要解决的恰恰是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和提高。其次,在每个分层里,都要尊重、满足、照顾学生合理的基本需要,引导不同层次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坚持德育内容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符合德育教育的辩证导向原则和学生心理可接受原则。再次,在高职学生中实现德育分层教育目标,还需要完善学生德育工作力量配置结构,班主任、辅导员是主导力量,也是基层力量,他们的工作直接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此外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需要发挥好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各层次学生的示范作用。[4]
高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显蕴含着丰富的探索价值。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分层教育,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有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和“教育面向全体”教育理念的落实,为各层次程度的学生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当然,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解决思想认识和行为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努力。
[1]刘振红,杨作东.独立学院大学生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
[2]楼洪昌.职业中学德育分层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3(6).
[3]孙俊强.关于实施中小学生层次化德育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12).
[4]田兆臣.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RationalThinkingAboutStratificationofMor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Ji Hongwei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e layered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ctual thinking of the students at all levels and differences of level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students of all levels of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o open up a vast world, it is bett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moral effective measure of students taught.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stratified education
纪宏伟,硕士,讲师,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江苏·通州。研究方向:数学教育与师范教育。邮政编码:226500
1672-6758(2011)11-0015-2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