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2011-04-07王红艳

关键词:关怀公民人文

王红艳 柴 旺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王红艳 柴 旺

大学时期是公民意识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彰显人文关怀是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培养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新时期,高校应在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制定可行规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充分利用课堂、校内外社会实践、宿舍等空间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并致力于营造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人文环境。

人文关怀;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告诉我们,产生于一定社会存在的思想意识文化领域必然会对这一社会存在产生各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其他任何社会形态一样,要得到充分发展必然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作为其进步和发展的精神支撑。[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无疑为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昭示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转向把大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新近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多元文化、多元价值通过大众传媒广泛地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大学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公民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积极发扬优势、回应挑战,把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民主、法治、责任、爱国主义等公民意识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 以人文关怀为视域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意义

“公民”区别于政治概念“人民”这一集合词,反映了两层关系:一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某一国公民意味着享有该国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同时也负有该国法律规定的义务;二是反映了个人之间的关系,即个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相互尊重及相互依存的关系。有了公民身份,未必就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以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的集合。具体而言,公民意识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

1.人文关怀是提高公民意识培养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公民意识不会自发地产生,需要通过教育和实践的手段加以培养,而有效的培养途径必定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关心大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归宿。应该看到,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还不够重视,满足于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学生就业率这些显性的业绩,而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更多局限于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且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而忽视对个体权益的起码尊重;在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是注重学生群体的共性,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缺乏对于不同个性特征、不同能力层次、不同心理需求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即缺乏个别教育与关怀。这种忽视人文关怀的公民意识培养往往流于形式,效果甚微。因此,应该摒弃教育的浮躁心理和功利性,以真正理解、尊重和爱护学生为工作的宗旨,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前提下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2.公民意识培养彰显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能否实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追求人的幸福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任务、目的及动力。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和后续储备,在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高低直接体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彰显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3. 以人文关怀为视域的公民意识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人文关怀”,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2]“人文关怀”“公民意识培养”及“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概念本身就是相互包含的,以人文关怀为视域的公民意识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复杂、多变、新奇的世界,交往范围的扩大,各种文化观念的冲击,不同角色和行为方式的转换,必然引起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在现实中,一些高校虽然对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比较看重,但是对其内蕴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关注大学生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则重视不够。基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特征需要外界帮助大学生正确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确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道德观等,促进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二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

关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促其形成现代公民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应该贯穿整个高等教育阶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级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积极探索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

1.准确把握,制定规划。目前国内高校缺乏系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规划,突击式或零散式的教育手段因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而导致实际效果不理想。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制定科学的培养规划。而制定科学规划的前提是全面、准确把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只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充分了解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在工作开展中有的放矢,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效性。如,针对不同类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展开问卷调查,与学工部门老师、任课教师、学生导师、心理咨询教师沟通,以及与大学生座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实际情况,找出公民意识培养的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还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看到普遍现象,又要看到个别现象,即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深入剖析矛盾形成的内外因,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发现问题并向学生征求意见和建议。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大学生的主体资格,信任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认知能力,才能拉近师生距离,使双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此相应,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提出了现实要求: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和思考人生,确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价值观,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和社会行动。[3]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律观贯穿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3.三个阵地,积极配合。高校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从时间上分主要是课堂教学、各种组织安排的课外活动、自由支配时间。从空间上分主要是教室、宿舍以及二者之外的会堂、报告厅、实验室、校园等场所。[4]因此,思政课课堂教学、学生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宿舍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三大阵地。首先,思政课课堂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主阵地。教学部门应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公民意识培养,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个性化、人性化的方法增强公民意识培养的实效性。其次,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是促使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大学生增强责任意识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需要活动组织者、辅导员和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如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大学生社团的“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身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及责任。再次,宿舍是学生日常休息和相互交往的场所,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和自由的义务等公民意识自我培养的重要阵地。宿舍的公民意识培养不仅包括宿舍成员按时作息不影响他人,保持个人生活用品的整洁关系到宿舍成员的整体利益,还包括行为习惯、爱好兴趣、个人情感、生活态度等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拓展培养。三大阵地不是独立的,而是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实现三大阵地时空上的有机对接,环节上的紧密契合。

4.营造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人文环境。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应当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做表率,这也是大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最重要职能表现之一。学校力求把大学的小环境营造成公民意识最为浓厚的地方,从而让年轻的学子们潜移默化地增强公民意识,成为优秀的公民。[5]高校优良的人文环境的创设,是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人文环境是区别于校园硬环境的一种软环境,它对人的身心影响带有广泛性、自发性和渗透性。因此,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高校必须重视人文环境的优化。首先,校园硬件环境人文化。高校精心打造跟公民意识相关的人文景观、名人雕塑,名人警句牌等,不仅是对校园的美化,更会起到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心智,“润物无声”的作用。其次,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学生内部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坦诚相待,互相关心,加强交流,自愿承担责任是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处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才更能切身体会个性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体现,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尊重他人,乐于奉献。再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有赖于民主、自由、公平、公开、公正的校园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例如,采取学生自主竞选产生的方式产生团支部、学生会、班委会干部,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学校教学、管理等领域应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以后勤社会化为契机,提供方便、快捷渠道鼓励学生参与管理,进行监督。

[1]丁占英.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2]王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7):81—83.

[3]裴正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7):70—72.

[4]蔡红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 实现高校德育工作有机对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110—112.

[5]中国农大校长.大学生要有公民意识务实作风[EB/OL].http://edu.qq.com/a/20100908/000122.htm.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郭美霞 蔡雪岚)

CultivatingofCivicAwarenessofCollegeStudentsFromthePerspectiveofHumanCare

Wang Hongyan Chai Wang

It is during the period of college that is the critical period to cultivate the civic awareness . Cultivating civic consciousness i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humane care . which is necessary requirem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cultivating effectiveness for college students .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ivic awareness and set up a workable plan . Tak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s the guidance to cultivate ,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educated through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social practices.

humane care; university students;civic awareness;cultivating

王红艳,硕士,讲师,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淮安。邮政编码:223003

柴旺,硕士,助教,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邮政编码:163319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主题教育增强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批准号:SGSY2009YB343)的阶段性成果;2010年度淮阴工学院科研基金“大学生伤害事故的防御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672-6758(2011)04-0013-2

G641

A

猜你喜欢

关怀公民人文
论公民美育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