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摭论
2011-04-07刘京京李晓菊
刘京京,李晓菊
(1.曲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公共课部,河北 承德 067000)
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摭论
刘京京1,李晓菊2
(1.曲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公共课部,河北 承德 067000)
西南联大成为一所人才辈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秉持并实践了通才教育的办学理念。严格的教学制度,自由的学术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为西南联大成功实施通才教育提供了制度、思想、师资方面的保障。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在实施通才教育上,面临着理念认识不全面,师资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通才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及启示。
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教育理念
西南联和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联合大学。从长沙临时大学到抗战胜利九年期间,西南联大不只是在形式上弦歌不辍,而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中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邓稼先、朱光亚等大批优秀人才,可谓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西南联大之所以成功,除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等因素外,通才教育理念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种教育理念扎根于联大,提升了整个大学的人文底蕴和学术内涵。朱九思认为:“通才教育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也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1]目前,我国高校在实施通才教育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通才教育理念认识不明晰,课程设置不完善及师资梯队不完备等等。西南联大作为通才教育的成功典范,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在实施和改革通才教育方面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思想历史溯源
通才教育(Generaleducation)的概念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通才教育有许多其它称谓,如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等。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深厚的通才教育理念的延承。儒家教育思想中六艺教育,包含了质朴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记》中提出在学制的第九年要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的境界,使学生在学术上融会贯通、在志向上坚定不移。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也提出德、智、体并行发展的教育思想。20世纪,美国成为通才教育发展的重镇,一些著名的高等学府相继开设了人文学科当中的共同选修课。在此期间,我国的一些留美、留欧的学者也深受通才教育理念影响,并把此理念引入到中国近代大学的改革之中。例如,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后实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主张沟通文理,打破两科界限,学文的兼学理科的一些知识,学理的兼学文科的一些知识,不能使文理截然分开。
西南联大的管理者与教授正是在融通中西方自由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通才教育办学理念。西南联大成立以后,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三大常委中,梅贻琦与蒋梦麟都曾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位,张伯苓也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他们相似的留美经历以及受到西方自由教育的影响使他们在西南联大实施通才教育办学理念上一拍即合。由于蒋梦麟、张伯苓长期驻外,西南联大的实际校务管理是由清华梅贻琦负责。清华是由“庚子赔款”所建立的大学,故在教育思想上深受美国自由教育的影响。在清华大学初期,梅贻琦贯彻通才教育的理念,他提出学校要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与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综合的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即使是学工程的,对“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等都得知道一点。”否则他就只能做一个“高等匠人”,而不能做一个完人。[2]他把清华大学实行的通才教育成功模式带到了西南联大。这种教育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接受专门的知识,更应受到贯穿在整个大学课程中的普通教育,使每个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皆能融会贯通。[3]此外梅贻琦指出:“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固已渐为有识者所公认,然不足者果何在,则言之者尚少。”[4]他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识为大,专才次之的指导思想,要求学生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三大门类皆有所了解。
二、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成功的原因分析
西南联大之所以人才辈出,蜚声中外的原因之一就是通才教育的成功实践。这种理念提供了一个浓郁、自由的学习风气。笔者认为,通才教育成功实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制定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制度,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氛围,一批优秀的教授群体。
(一)制度保障:学分制为主体,选修与必修相结合
西南联大成立以后,为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制定了《教务通则》。按照《教务通则》的规定,学生在4年中要修满132学分,师范院校为156学分(法商学院法律系和工学院各系另有规定)。此外,《教务通则》还规定,一年级得33学分以上者编入二年级;得66学分以上者编入三年级;得99分以上者编入四年级。[5]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在总学分中的比重各系略有不同,有的系选修课比重多于必修课。联大的选修课比重较大,平均达到总学分的50%以上,诸多选修课的开设激发了学生兴趣,开阔了知识视野。此外,文理渗透原则也贯穿于整个课程设置之中。这种原则规定文学院学生要必修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同时要必修两门社会科学课程。理工科学生所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则更为丰富。他们可和文科学生一样,经常聆听许多著名文科大师的教诲。[6]以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物理学系为例,此院系的公共必修课为:大一国文、大一英文、德文、中国通史、经济学概论、政治学概论与社会学概论中任选一门、体育等。选修课中,除安排与物理学相关的电学、天文学专业外,还设置了德文。为了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联大把体育课纳为必修课。[7]西南联大的学生在这种严格的教学制度下,不仅获得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加强了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的相关知识,开阔了学术视野,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了身心全面发展。
(二)思想保障: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西南联大秉承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下,营造出了相对自由、活跃、宽松的学术环境,为通才教育成功实施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联大的教授由于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学术观点不尽相同,一个院系就有多种学派,如文学院中,有以朱自清、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学派,也有以“半个庄子”自居并固守传统的以刘文典为代表的旧文学派。在哲学系中,有贺麟的黑格尔哲学,郑昕的康德哲学,汤用彤的印度佛学,也有冯友兰的新实在论哲学。在历史系,有以古讽今、抨击国民党反动政治的进步历史学家;也有以古证今、歪曲历史来给反动统治者制造法西斯独裁“理论”根据的反动文人。有治学严谨的考据家,也有反动的复古主义者。[8]但联大教授并未因学术观点不一,学术旨趣各异而互不相容,而是相互尊重、相互砥砺、各抒所长。学生也有很大的学习自由的权利,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选修所学课程,也可以转系,甚至是文理互转。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掘出学生的学术潜质,塑造了学生的独立个性,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师资保障:优秀的教师梯队
梅贻琦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联大拥有一批学术造诣、职业道德极高的教师队伍,这也使通才教育的开展成为可能。联大可谓大师云集、人才济济,其教师阵容是当时国内大学中实力最强的,几乎所有主要学科的权威和领军人物都集中于联大。联大的教师常年维持在350人左右,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约179人,这在当时国内高校中是绝无仅有的。且在联大179名教授(含副教授)当中,97人留美,56人留欧,3人留日。3名常委中两人是留美的,5名院长均为留美博士,26名系主任,除中国文学系外,皆为留学归来的教授。[9]这些教授本身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文理兼修的“通才”典范。以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为例,他不仅有着深厚的国学素养,而且还精通英法俄日意等多国语言。他对史学、训诂学、文学、宗教学等都有所涉猎。历史学系钱穆先生并非只专攻历史,他的知识范畴还包括宗教学、哲学、心理学、考古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艺术等,并且力求做到“无所不窥又从而贯通”。在联大,这种博学多识的“通才”不胜枚举。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先生在评价西南联大的师资时说:“我那时在西南联大本科生所学到的东西及后来两年硕士生所学到的东西,比起同时美国最好的大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0]
三、西南联大通才教育对我国通才教育实践的启示
近些年来,教育为了满足科技化、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仅是一批精通专业的技术工人,其人文素养并不高。这种现象逐渐受到我国研究者的注意,一些学校也进行着通才教育的实践,但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对通才教育的认识不全面,课程设置、课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师资薄弱等。然而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辛的环境下,却树立了通才教育的光辉典范。笔者认为,可以吸收和借鉴联大的经验来改革目前我国实施的通才教育。
(一)转变对通才教育理念的认识
长期以来,对通才教育的概念认识并未形成统一界定。有人认为通才教育即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通过开设文学鉴赏类的课程即可提高人文素养。也有人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相对的,或是专才教育的补充。这些认识都是肢解、局部和片面的。目前认可的对通才教育的理解是李曼丽教授阐释的:“就性质而言,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1]然而,依笔者之见,梅贻琦对通才教育的理解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去深刻领悟,他指出:“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其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谓通也”。[12]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实施教育行为的先导,一所大学要想成功实施通才教育,要在观念上明晰其理念内涵,把握其理念精髓。在此理念的引导下,才可打破人才培养规格和发展方面的单一性,使学生能够扬长补短、各得其所、各展其能。
(二)完善通才教育的课程设置
目前,很多冠以实施通才教育的学校,开设的课程除专业课程以外,公共必修课占了很大比例,主要开设政治、计算机、外语、德育等课程,而作为通才教育阵地的通选课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很小,这种课程设置远不能达到通才教育所预设之目的。联大课程,在严格的学分制管理下,处处渗透着注重基础,沟通文理的思想,使学生游走于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丛林之中,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正如梅贻琦在课程设置上认为:“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如此不但使吾们的生活增加易趣,就是在服务方面亦可以增加效率,这是本校对于全校课程的一种主张。”[13]我们可以借鉴联大的经验,学校在通才教育课程改革上,不仅要加强基础专业课的建设,拓宽专业基础,而且要加大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课程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能,塑造自己的个性,发现自己的内在价值。
(三)加强通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通才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师资力量。哈佛老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14]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本身就是学贯中西、古今融通、文理兼备的通才典范,也为联大通才教育的成功实施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如梅贻琦所认为:“凡一校精神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方面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15]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目前,我国的大学教师长时间限制于专才教育理念的认同,对通才教育的全面认识有所欠缺。在知识领域方面,多数大学教师只限于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把握,对其他学科领域涉猎不多,理工科教师对人文学科知识很少触及,而人文学科也很少猎取理工科的抽象理论,缺少跨学科知识。因此,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体系,在加强自己的基础知识理论功底的同时,也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广泛猎取其他领域知识,了解相关学科发展动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满足知识时代的需求,保障通才教育的顺利开展。
[1]黄明东,冯惠敏.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7):13.
[2][8]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编著.清华大学校史稿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116-117,325.
[3][13]刘宜庆.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 [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17.
[4][12][15]梅贻琦.大学一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5-46.
[5][7]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3,156.
[6]罗海鸥,刘志文.提升联合办学水平的三条纽带——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90.
[9]萧超然.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86-387.
[10]许渊冲.诗书人生[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14.
[1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2.
[14]王泽秋.学术自由及其制度安排——西南联大的成功实践及经验 [D].苏州:苏州大学,2009:29.
On the General Education of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LIU Jing-jing1,LI Xiao-ju2
(1.College ofEducation Science,QufuNormal University,Shandong Qufu 273165,China;2.Public Course Department,Hebei Ethnic Normal University,Hebei Chengde 067000,China)
Former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used to be a world-renowned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broughtuplots oftalented people.The university hasstrict teaching management,free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excellent faculty members;all of these helped SAU to practice its general education.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practicing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such as in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concept,weak teaching faculty and irrational curriculum design etc.Therefore,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AU's general education provides some examples and inspirations for the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general education;educational concept
G646
A
1674-7356(2011)03-0010-04
2011-05-24
刘京京(1984-),女,河北沧州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