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预防腹部外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
2011-04-07吉晓萍
吉晓萍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手术室 江苏扬州 225001)
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 9.65%~17.65%[1]。国外资料显示,手术切口感染约占医院内感染的20%左右(ICU除外)[2],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10~12月我们选择腹部二类切口的外科手术450例,围手术期应用循证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手术患者450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56岁,男240例,女210例。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属于腹部二类切口。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诊断标准,凡切口局部红、肿、热、痛,筋膜组织以上有脓性渗出物,或拆线后局部有脓性渗出,无论有无细菌学依据,均属切口感染。本组患者术后跟踪观察仅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44%(小于1%)。
2 循证护理方法
2.1 患者本身的易感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如肥胖的患者、营养不良消瘦者、来自患者本身现有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均可增加切口感染机会。
2.1.1 循证支持。肥胖患者手术部位脂肪多而肌肉少,脂肪组织的血容量和血流量均低于肌肉组织,血供少的组织易发生感染。脂肪组织多影响手术操作和术野的暴露,延长了手术时间,加之缝合时难以完全消灭死腔,脂肪组织液化后也容易继发感染。营养差的患者术后因禁食及手术创伤反应使其不能或不愿摄入食物,手术创伤后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强,营养需要量明显增加,再加上术中、术后出血,使原本营养状况更加恶化。当机体缺乏某些营养素时,脾脏等淋巴器官的组织形态结构,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分布、功能等都会发生不利正常免疫的改变,导致术后免疫力下降,易于发生切口感染。术前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因为糖尿病患者蛋白合成能力降低,组织修复能力减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致使抗感染能力减弱,且长期高血糖有利于某些细菌生长,使感染难以控制,这些均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2.1.2 护理干预。对于肥胖的患者,护士应指导其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切口感染。对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恶性肿瘤伴放化疗的患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给予输新鲜血、血浆等,尽快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减少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降低切口感染率。对于糖尿病手术患者,应加强相应药物的治疗预防,手术前应将血糖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2.2 手术操作时间长短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2.2.1 循证支持。空气中的细菌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的细菌随排汗而污染切口的机会增加,加之长时间的牵拉,使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加重组织的损伤,降低组织的抵御力[3]。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暴露,术中钳夹、挤压等因素,易发生脂肪层氧化分解,引起无菌性炎症而液化,影响切口愈合。
2.2.2 护理干预。术前访视患者,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并进行恰当的指导,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减少术中因患者不合作而导致的手术时间延长。在手术物品准备方面,手术护士应在手术前一天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及手术方式,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相应的物品准备,使各种仪器和器械处于完好和备用状态。手术室护士要掌握专科常用设备的使用流程,定期维护和保养,减少术中可能出现的故障,保证手术的正常运行,为缩短手术时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护士应提前洗手,整理好无菌器械台,再次检查手术器械,确保术中所需器械的完好率。提高与外科医生配合的默契性,对手术医生的习惯做充分的了解,尽可能避免因配合不默契而导致的手术时间延长。
2.3 术前准备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2.3.1 循证支持。肠道有大量的厌氧菌和为数不少的肠杆菌、链球菌等需氧菌,肠道准备不充分会引起肠源性感染。术前备皮,国内大多数医院均在术前1天进行手术区皮肤准备,剃去术野毛发极易损伤毛囊和皮肤表层,导致微生物繁殖,增加术后感染率。
2.3.2 护理干预。肠道准备方面,术前口服抗生素可使结肠内病原菌显著减少,有助防止术后肠源性感染。同时做好机械性肠道准备,除术前常规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还需术前1~2天开始进流质饮食,清洁灌肠等措施。因为机械性准备是最有效降低伤口感染率的方法。备皮方面,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外科感染预防指南”建议术前30分钟使用剪刀或脱毛剂去除手术区影响操作的毛发,手术前一天晚上建议患者沐浴,彻底清洁皮肤。
2.4 合理使用抗生素
2.4.1 循证支持。在麻醉后切皮前静滴预防性抗生素,以便在作皮肤切口时血流和组织有足够的药物浓度。待手术后4小时再加强一个剂量,这样可使整个手术过程和其后几个小时内保持血液和组织中抗生素的足够浓度,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4]。2.4.2 护理干预。手术室护士应有“慎独”精神,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发挥预防性抗生素的最佳疗效。
2.5 术前住院天数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2.5.1 循证支持。据统计,住院1日清洁切口感染率为1.2%,1周为2.1%,2周为3.4%,3周以后14.9%以上。感染与日俱增的原因与患者皮肤和体内存在的细菌与医院环境中毒力较强且耐药的细菌相互交融有关。
2.5.2 护理干预。应尽量缩短患者手术前的准备时间,手术室应尽可能安排患者早日手术,护士可与患者沟通并解释。有些常规检查可在住院前做好,术前住院天数一般不超过3天。
2.6 低体温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2.6.1 循证支持。轻度的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从而降低氧气运输到伤口间隙并伴有随后的中性粒细胞的损害。
2.6.2 护理干预。注意术中给患者保暖,防止患者受凉,手术室护士术中应随时注意调节室温,维持温度22~24℃。不能只为了增加医务人员的舒适感而使室温过低。另外体腔冲洗液应适当加温,防止患者术中体温下降。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指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将科研结论与患者需求相结合,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的方法[5]。循证护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使护理工作有证可循,有据可依,改变了临床护士因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对每个问题加以循证,只能凭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现状[6]。本组450例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循证护理,手术切口感染率达到理想状态,不仅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手术医师也很满意。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张 彦,查 红,戴志鑫,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报告[J].西南军医杂志,2001,3(4):49
[2]吴耀坤,舒春华,刘淑云,等.剖腹产术后切口感染早期物理治疗的效果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6,29(4):315
[3]严金燕,贾 氢,罗书练,等.外科手术切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2,30(4):39
[4]唐国松.预防性抗菌素在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2007,20(4):207
[5]刘海欣,李莲芳.人文关怀-整体护理之魅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4):40
[6]黄明宜.我国循证护理发展现状及趋势[J].右江医学,2005,33(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