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输液反应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2011-04-07孙春妮
孙春妮
(山东省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心注射科 山东青岛 266100)
门诊输液患者人员集中、流动性强、病种繁杂、用药范围广。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输液反应而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极易产生护患纠纷,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2009年1月以来,我科积极转化服务理念,将科学、有效的人性化服务举措应用于输液反应患者的护理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输液反应患者36例,男15例,女21例,平均3~76岁。在输液反应中药物不良反应是重要原因[1],占31例。其中包括药物性皮疹10例,心悸5例,胃肠道反应13例,过敏性休克3例;热源反应2例;静脉炎2例;肺水肿1例。
2 护理措施
2.1 输液反应急性发作时的护理 ①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由于输液反应发生突然,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患者往往表现出极度的紧张与恐惧。专职护士在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赶到患者面前,合理运用安慰性语言,嘱其不要紧张。同时立即停止输液并更换输液管及液体,保留静脉通路。医生未到达之前,要不间断安抚、体贴患者,如摸一下患者发热的额头,询问药物过敏史等。让患者时时感受到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满足极大的心理安慰,有效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②抢救操作中的人性化护理。严重的输液反应,尤其对于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护理人员一定要沉着、冷静。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监测生命体征、吸氧、皮下或肌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谨遵医嘱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抢救规程。护士每进行一次护理操作前,都要充分满足患者的“知情权”。精确、细心解释执行此项操作的必要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操作时动作一定要娴熟、轻柔、有条不紊,减少疼痛刺激带给患者的不适。暴露性操作要注意遮挡、保护。病情未缓解之前,专职护士不能随便离开患者,真正做到一对一的全程护理模式,满足患者安全感、尊重感的需要。
2.2 输液反应稳定期的的护理 输液反应患者病情稳定后,将患者安置到可供独立休息的观察室。营造一种充满人性的、人情味的人文环境[2]。高热患者协助温水擦拭,退热出汗多时及时帮助更换衣物;寒战患者适当增加盖被;胃肠道反应患者及时清除呕吐物,避免不良气味的刺激。根据病情需要必要时协助患者摆放舒适体位,增加生理舒适感。②实施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责任护士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健康问题和情绪状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或家属讲解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治疗目的与预后情况等信息。对情绪激动、思想顾虑较重的患者,护士要协同家属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在谈话中领悟患者的心理症结,不厌其烦地给予疏导。
2.3 输液反应处置结束后的护理 护理人员及时填写科内输液反应抢救记录本,书写要规范,内容无遗漏,经两名护士核实无误后交由患者或家属审阅并签名。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正确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中心。患者离开时护士协助其慢慢起身穿好衣服,整理好随身用物;适当活动四肢减轻疲劳增加舒适度;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嘱有任何不适状况及时复诊;并将患者热情送出科室。需转科的患者,专职护士要提前告知,多做解释,周密安排,亲自护送至相关科室,严格交接班后返回。让“一站式”服务方式真正落实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输液反应发生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护理能体现出护士对患者的真情实感[3]。通过护理人员细心的巡视、观察、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以及与患者之间的人性化沟通,有效减轻了患者紧张、恐惧心理,达到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输液反应的发生也告诫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护理操作规程,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自觉学习并掌握输液相关知识,特别要强化对药理知识的了解。只有不断加强内涵建设,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科学、更专业地服务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