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实业教育思想的成因与内涵
2011-04-07钟启顺罗景旗
钟启顺,罗景旗
(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系,湖南长沙410004;2.汉寿县聂家桥中学,湖南 汉寿415900)
盛宣怀(1844—1916),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他是清末的一位改革家、实业家和教育家,官至邮传大臣。早年入李鸿章幕府充当幕僚,开始涉足洋务企业。他不仅积极参与创办、管理、经营一系列洋务企业的实践活动,而且在办实业的过程中创办了一系列的实业教育。作为教育家,盛宣怀于1895年他创立我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堂,第二年改名为天津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前身)。1897年在上海创设南洋公学,以后又陆续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学校,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并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实业教育思想。
一 盛宣怀实业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盛宣怀实业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时代背景
实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源自英语中的“industrial education”,本义为“工业教育”,经日本转译为“实业教育”,在我国是指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为农业、工业、商业、矿冶、铁路等物质生产部门培养专门应用人才的教育。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第一次承认实业教育的合法地位,1922年壬戌学制中正式以“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
盛宣怀所生活的时代正是鸦片战争后国势日益衰微,中国逐渐沦为世界商品市场的时代。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华民族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抵御外来冲击力的威胁,从1960年代开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批开明官吏倡导发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最初以“自强”为目标,即学习西方创建新式海陆军和近代军事工业加强国防力量。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首领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富强,除了拥有先进的军事装备外,还在于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基于这种认识,从18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包括“采矿、冶金、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邮电等交通运输业[1]。
1870年,盛宣怀进入李鸿章幕府并深得其赏识,从此涉足洋务生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经办铁路、电报、航运等事务。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信企业、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第一条南北铁路干线、第一家国人自办的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等等。近代机器工业需要大批熟练掌握相关技术的一线操作人员,但中国传统的读书、做官的科举制度不能向社会提供这些“技艺”人才,新式人才成为盛宣怀兴办实业乃至整个洋务运动的“瓶颈”。为了解决技术人才难题,盛宣怀决心创办新式学校进行培养。
(二)盛宣怀实业教育思想形成的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
盛宣怀虽出生传统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但他出生的时代恰逢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开放与保守严重冲击。盛宣怀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一方面受其祖父影响,接受正统的封建伦理教育,继承了几千年以来的中国固有文化历史传统,具有较深的中学根柢;另一方面又受其父亲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比较注重变革中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对于国门洞开以后自西方传入的各种新鲜事物,予以仔细的审察,注重实业救国。这对于后来盛宣怀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盛宣怀从小天资聪颖,其祖父、父亲开始也一直希望他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可是1866年,盛宣怀考中秀才后,三次乡试都不中,这给了满腹经纶和抱负的盛宣怀很大打击,从此对科举失望,“遂绝意科举”。正是因为对科举的空疏、无实、无用、禁锢心智、扼杀人才有了切身体会,才促使他“轻举业”而重“有用之学”。盛宣怀一生为了洋务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他参与、创办、管理各种实业,可是盛宣怀每办一件实业都受到人才的制约。开矿、纺织、航运连续遭遇的人才问题使他认识到,必须培养相关人才,完全依靠洋人办实业不仅费用高,给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而且完全受制于洋人,使中国人在办理洋务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尴尬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盛宣怀每办理一件实业都注重培养相关人才。1880年架设津沽电线时,设立天津电报学堂进行短期培训:在兴办汉阳铁厂时设立附属学堂培养技术、管理人才。以及后来创办的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都体现了盛宣怀的实业教育思想。
二 盛宣怀实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培养一线应用性人才
盛宣怀早年三次考取功名不中促使他对传统教育中的空疏之学产生叛逆心理。在后来办实业的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人才制约,都使盛宣怀认为,新式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对学生进行“实业教育”,即培养近代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操作性人才。为此,就必须对传统的科举教育改弦更张,因为通过科举教育培养出来的除了极少数幸运者能作官的外,大量则为不能为国家录用的无一技之长的识字流民。换而言之,通过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能适应近代新兴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盛宣怀实业教育思想非常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就教的一方面而论,他强调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设置学科,布置教学。从他后来为新式学堂制定的课程表中可以看到:测量、格物学、化学、地学、驾驶、机器绘图等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占主体地位,对传统经学的学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修。鉴于传统的“选将才于俦人广众之中,拔使才于诗文帖括之内。至于制造工艺,皆取材于不通文理、不解测算之匠徒,而欲与各国絮长较短断乎不能”,盛宣怀在开办天津中西学堂时,其头等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等教育)专门学功课包括:工程学:演习工程机器、测量地学、重学、汽水学、材料性质、桥梁房顶学、开洞挖地学、水力机器学;电学:电理学、用电机理、传电力学、电报并德律风学、电房演试;矿务学:深奥金石学、化学、矿物房演试、测量矿苗、矿务略兼机器工程学;机器学:深奥重学、材料势力学、机器、汽水机器、绘机器图、机器房演试;律例学:大清律例、各国通商条约、万国公法等[2]。从以上课程内容来看,无一不是实用性极强之学,与传统空疏清谈之学大相径庭。虽然在天津中西学堂的头等、二等学堂均设汉文华教习,讲读经史之学和《圣谕广训》,但章程中明文规定“汉文不做八股试帖,专做策论,以备考试实在学问经济”[3]。这在当时确实是别开生面的。在那个时代,像盛宣怀这样敢为天下先且将其思想付诸实践的,实属只毛麟角。就学的一方面而论,盛宣怀强调学生在研习课程时,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学校不惜重金建造“格物化学机器等房”,“以备各学生阅视考据”[4]。学生研习课程时,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学校的实验实习课程安排非常丰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很大比重。例如,当时铁道科学生的铁路测量课程,教师每讲授3小时,学生便实验4小时,实验时间超过了讲课时间。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具体设计一条铁路线,教师认为合格以后才准予毕业,否则就不能毕业[5]。这些兼具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备受当时实业界的欢迎,从而印证了盛宣怀的“人才与实业相表里,非此不足以至富强”的认识[6]。
(三)办学坚持高质量,严要求
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坚持高质量、严要求。在开办北洋大学堂时,延聘教师,盛宣怀要求选择学有优长者,不循私情,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
1904年,学校专门颁布《教习规则》共14条,对教师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如“教习授课,当循循善诱,务使学生领悟,不得厌烦;学生犯规,当正言告诫,不得呵斥。”对于未经请假随意旷课或者有意破坏学堂规则,不能胜任教师职责者,一经查明,即予以辞退。”因此,学堂教师大多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外硕学鸿儒。他们任教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形成了严谨的教学风格,代代相传。盛宣怀多次要求学堂的总教习在招收学生时要严格把关,“不可宽拘”。始终以重质不重量的作风蜚声于世。学堂入学考试极严,做到了宁缺勿滥,选拔尖子。1895年,北洋大学堂在香港招收第一届新生时,报名应试者一千多人,最后竞仅仅录取了十余名。1907年招考本科生时,学堂在天津、上海、广州、汉口等地花了一大笔钱登广告招生,考试结果只有法科一人合格。为了保证学生质量,这一年除预科毕业生升入本科的人外,外考新生只录取了这一人。入学后,学生的学习也不轻松。“学生学业不进,积分不及格,由总裁核定,商之总办,高班者将班,无可将者,许留一月以观后效,又不及格者则退之”[7]。学堂考试制度历来严格,升级考试时,主课一门补考者就得留级。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而留级将班,甚至退学。因此,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埋头苦读,不能有任何松懈。在南洋公学,盛宣怀对所招学生采用“试业制”。即进院之后,试业两月,若发现其质性有不可教者,则予辞退;可教育者发给肆业据,继续留校学习。盛宣怀还十分重视学生的考核工作,他把南洋公学师范院的学生按品德和学业水平分为五个层次,要求学生按各层次标准不断进取,每进一层,发给凭证和进行奖励。对于每次考试,盛宣怀都是派学堂的总理、总教习或是由集捐筹办学堂的单位派员主持,以保证考试的质量。
盛宣怀的严格表现在南洋公学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招生考试,还是学籍管理:无论是升级留级,还是出洋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校内实习;无论是操作评定,还是体育锻炼;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老师授课,一律严字当头;严格要求。南洋公学以及后来的实业大学堂、南洋大学堂,直至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一百多年以来,都是以“严”闻名于世。总的概括:招生严、管理严、毕业难。
盛宣怀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其丰富的内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
[1]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4:144.
[2]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05—205.
[3]朱有珊.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03.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38、235.
[5]徐颖.盛宣怀的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及特点[D].沈阳师范大学,2008.
[6]夏东元.盛宣怀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250.
[7]佚名.天津大学堂新订各规则[M].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1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