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对称谓语的认知解读

2011-04-07熊永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听者关联性图式

熊永红,杨 央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称谓”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过阐释。但各家的研究都没有涉及称谓语的使用理解机制。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自从关联理论问世以来,在语言及语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国外学者从1994年开始运用关联理论来研究话语交际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鲜有触及称谓语研究的。在中国,对于“称谓”的研究主要是沿袭社会语言学和文化学的传统;即使有用关联理论来阐释称谓语的,他们也只是从语用如刘含徽或翻译的角度如杨冬敏、王爱玲、顾伟、王坤等来对其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称谓语”的使用理解机制进行探讨,以期深化对称谓语的研究。

一 关联理论概述

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1]认为,交际活动的本质是认知活动。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概述了一条总的认知原则——关联原则。认为言语交际中话语理解的唯一的标准就是话语的关联性。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

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关联理论以关联性的定义和两条原则作为基础,这两条原则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关联的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每个话语(或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

所谓关联性就是产生语境效果的新信息与己有信息(即语境)的关系。语境效果就是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交际中,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旧信息)之间有三种关系会产生语境效果,使话语具有关联性: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新的语境暗含(contextual implication);新信息加强现有语境假设;新信息与现有语境假设互相矛盾,并排除现有语境假设。

要找出新的语境暗含必须靠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两者的结合[2]。语境效果的取得还要依靠为进行加工而付出的努力。在付出努力后人们的话语是否获得语境效果取决于三种因素:话语是否复杂;语境是否明确;在这个语境下为求得话语的语境效果而进行推理时付出了多少努力。如果话语同语境之间缺少一份关联,推理思考时就得多付出一份努力。因此,信息与语境的关联越弱,听话人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多;而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少,话语同语境的关联必然越强[3]。也就是说,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为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关联性就越强。

依据关联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交际本身都具有最佳关联性。而一话语具备最佳关联性,当且仅当:它起码要具备足够的关联,值得对它进行加工处理;它与说话人的能力及偏爱相一致,是具有最大关联的话语,“听话人理解话语的主要目的是为符合最佳关联的期待找出解释”。

二 关联理论对称谓语的认知解读

关联理论认为“听话人理解话语的主要目的是为符合最佳关联的期待找出解释”。在交际过程中,言者(speaker)发出某一话语后,根据最佳关联原则对听者(hearer)的反映己具有某种期待。从言者这边来讲,当时的情景和他的认知语境使言者话语与其期待中的话语形成一个图式。好比相邻对中的“问候——问候”、“问题——回答”、“抱怨——否认”等。于是当听者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能力进行解释、推理,做出根据最佳关联原则对自己来说最具关联的解释,发出应答语。当听者的应答语与言者关联期待中的话语相符时,这就表明他(她)们之间的交际是非常顺畅的;当听者的应答语与言者关联期待中的话语不符时,这就表明要么听者没有理解言者的话语,要么听者要表达某种特殊的交际意图。而称谓语作为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亲属关系、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它同样是言语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言者传达给听者的首个重要信息,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和社会地位,也表达了言者与听者之间相互的情感态度。恰当地使用称谓语是顺利进行交际的条件。根据关联理论,言者和听者在交际中使用的称谓语同样构成图式,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这种图式命名为称谓语图式。关联理论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理论,对交际中称谓语的选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也就是说,关联理论能够清楚地说明在言语交际中言者或听者为什么要选用某一称谓语来称呼对方,能够清楚地揭示出他(她)们选用某称谓语的认知心理过程。概言之,关联理论对称谓语的认知解读主要表现在关联期待图式被打破和关联期待图式被激活。

(一)关联期待图式被打破与称谓语

所谓“图式被打破”,指的是言者和听者在使用称谓语的交际过程中,言者关联期待的称谓语图式被打破,转而被听者根据最佳关联所产生的、最具关联的称谓语所代替。

例1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有这样的记载:童年时鲁迅与闰土以“闰土哥”、“迅哥”相称。时隔数十年,鲁迅返故乡处理一点财产,又见到了童年的好友“闰土”,鲁迅这样描述: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4]

在鲁迅和闰土见面所采用的相互称谓中,鲁迅(发话人)在见到儿时伙伴闰土(听话人或受众)时,很自然地称呼受众为“闰土哥”;这种称谓方式是一种符合常规的称谓。在这一过程中,交际者往往不带特殊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意图,仅仅是为了打通交际渠道,确立交际身份。这种称谓虽包含有对对方的尊敬,但已失去标记性的意义。因此,鲁迅期待着闰土以同样的称谓方式称呼他,即按儿时称呼的方式称他为“迅哥”,“迅哥”的称谓符合鲁迅的最佳关联期待。然而,当闰土见到儿时的伙伴“迅哥”已大变样时,他就变得恭敬起来,称呼发话人为“老爷”。在闰土看来,他选择“老爷”来称呼鲁迅,是最具关联的称谓语。因为它符合受众的最佳关联。所以发话人(鲁迅)的最佳关联期待被打破,转而被受众(闰土)根据最佳关联所产生的、最具关联的称谓语所代替。这就说明了在该段话语中,为什么鲁迅使用“闰土哥”而闰土使用“老爷”称谓的原因。

例2

二春:妈,你怎这么怕事呢?看看咱们这个地方,是有个干净厕所,还是有条干净的道儿?谁都不管咱们,咱们凭什么交卫生捐呢?

大妈:我的小姑奶奶,你少说话!巡长,你多担待,他小孩子,不懂事![5]

在该段话语交际中,发话人(二春)使用了一个称谓语“妈”,受众(大妈)使用了两个称谓语“小姑奶奶”和“巡长”;但由于这是二春与其母进行的对话,所以二春与其母之间用来互相指称对方的称谓语只有“妈”和“小姑奶奶”。女儿称呼生育她的女人为“妈”和“妈”称呼其所生女人为“女儿”或“孩子”或“某某”,这种称呼是一种符合常规的称谓行为。因此,在二春看来,她妈应称呼她为“女儿”或“孩子”或“二春”,这种称谓才符合她的最佳关联期待。可出人意料的是,其母亲突然迸出了一个违背母女之间相互称谓常规的称谓语“小姑奶奶”。“小姑奶奶”本应是孙辈用来称呼祖辈中最小年龄女性的一种称谓。是一种标记性的尊称语。在该段话语中,“小姑奶奶”已失去标记性的意义,它是二春妈用来请求二春不要乱发表看法的带有乞求特征的称谓语。基于二春妈对于倔强女儿二春的了解,此时她又不得不用称谓语“小姑奶奶”来央求二春不再说话。所以,在二春妈看来,也就是说 根据二春妈的认知语境,“小姑奶奶”的使用是最具关联性的称谓语,至此,二春的关联期待图式即其母应称呼她为“女儿”或“孩子”或“二春”的期望被打破。从而也充分说明了二春妈为什么称呼她为“小姑奶奶”的缘由了。

(二)关联期待图式的激活与称谓语

所谓的“图式被激活”,就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认知语境中另一图式被实际所选用的称谓语所激活。这时,交际者原有关联期待中的图式也被打破,但是这一打破还不足以说明为什么交际者选用了表面上看来与此情景毫不相干的称谓语;由于某刺激的出现,交际者认知语境中表面上看来与此情景毫不相干的某个信息被激活,形成一个新的图式时,并且由一交际者(此时多为发话人或作者)意识到另一交际者(此时多为听话人或读者)的真实意图时,关联期待图式的激活就能充分说明该称谓语使用的缘由了。

例3 在美国热播电视连续剧《绝望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第一季第23集中,社区搬来的新邻居和Edie的对话:

(Ms.White:This is my son,Matthew.)Edie:Hi.

Matthew:Hi,Ma’am.

Edie:Please call me Edie.Ma’ma is for the middle

-aged woman.

从电视剧中,我们知道Matthew是社区搬来的新邻居的儿子,他年龄大约为十几岁,而Edie已经是年近40的一位中年妇女。因而Matthew根据其认知语境中的百科知识进行推理,认为选用madam来称呼对方是符合最佳关联原则的称谓语,所以当Edie向他问好时,他就用“Hi,Ma’am”来回答,当然在不考虑文化语境的前提下,madam这一称谓也是符合常规的。然而,Edie听了Matthew的称呼后,则要求Matthew直呼其名—— Edie。Edie的这一要求出于Matthew的意外,此时Matthew的关联期待图式被打破。他不得不再进行重新推理,最终识别出Edie不想被叫老的意图。因为从语义成份分析的角度看,madam的最基本的概念意义为:Madam=人(Human Being)+女性(Female)+成年(Adult)±年轻(Young)±结婚(Married)。可见,madam是指已婚、未婚或年长的女子。当madam用作称呼时,是一种用来称呼年长女性的称谓语[6]。也正是madam的这一语义特征激活了Edie新的认知图式即年老者的图式,于是她说“Ma’ma is for the middle-aged woman”。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Edie要求Matthew直呼其名Edie而不用madam的原因了。在西方文化中,年龄是人们最忌讳的一个话题。因而Edie的这一文化知识促使她要求对方换用称谓语,而这种要求是符合她自身的最佳关联期待的。因此Matthew选用madam称呼Edie和Edie要求Matthew选用Edie而不用madam来称呼她的理由被充分地揭示了出来。

关联理论认为在交际中,对交际意图的识别就是对言语意义的理解。因此,从关联理论看,称谓语也是一种图式。在这种图式中,人物的区别性特征组成其称谓内容,并表达对特定人物类型的期望,同时也指导人们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所以称谓语的选用过程就是称谓者(说话人)与被称谓者(受众或读者)通过关联期待图式的打破或激活方式来相互认知的过程。这就是关联理论框架下称谓语选用的认知机制。

[1]SO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n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77-79.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02-103.

[3]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27.

[4]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34-137.

[5]老舍.龙须沟[M]//老舍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6]任荣.对“小姐”与“madam”词义嬗变的社会语言学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1):113-115.

猜你喜欢

听者关联性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劳工(外二首)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三人成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