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料集锦

2011-04-04

地理教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海洋印度

资料集锦

中国近海建成“海上大庆”

截至2010年12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域年油气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

这一刻,距离美国打出世界第一口海上钻井过去了114年;距离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起步,过去了半个世纪;距离1982年中国海油成立,尚不足30年。而那一年,中国海上石油产量仅9万吨。

在历史的坐标中,中国石油工业将记下新的一笔。这是一段石油人不断探索不断赶超的历史,是石油人在中国海域滚滚的波涛中,在大庆油田创造的辉煌中,不懈追求、开拓、创新,重新书写的历史。

中国海域油气年产量5000万吨的实现,意味着我国跻身世界海洋石油生产大国行列。海洋将作为我国最现实、最可靠的能源接替区之一,夯筑起中国能源安全一道新的屏障。

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油气资源量三分之一位于海洋。全球近10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占60%以上。这10年间,我国新增石油产量53%来自海洋,2010年这一比例逾80%。

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海走向深海、从深海走向极深海,世界石油工业澎湃前行的洪流中,海油人,正奋力前行。

2011年6月,由中国海油自行建造的世界最先进的第6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将投用于中国南海深水海域。承载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希望,一支以“海洋石油981”为先行军,总投资150亿元的深水装备船队即将扬帆起航。

建成“近海大庆”后,中国海油规划到2020年再建三个“海上大庆”,即“深水大庆”、“海外大庆”以及沿海5000万吨供应能力的“液化天然气大庆”。

摘自2011年1月21日《文汇报》

俄罗斯拟方案开采北冰洋大陆架资源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说,联邦政府将在今年年底前制订一项北冰洋大陆架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计划。

《俄罗斯报》14日援引帕特鲁舍夫的话报道,“联邦安全会议在最近一次会议上谈及这项议题,要求政府2011年年底前起草并通过一份关于在俄罗斯北冰洋大陆架勘探和开采矿产资源的长期方案”。

按俄新社说法,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七位。俄罗斯自然资源部统计显示,境内大陆天然气和石油储量75%已得到开采。

摘自2011年1月15日《文汇报》

英石油联手俄罗斯开采北极油气资源

英国石油公司14日晚宣布与俄罗斯石油公司达成股票互换协议,合资开发俄罗斯北极大陆架油气资源。

按约定,英石油将持有9.5%的俄罗斯石油公司股份,俄罗斯石油公司持有5%英石油的股份。俄罗斯石油公司是俄罗斯国有企业。俄罗斯副总理伊戈尔·谢钦说,这桩交易价值大约80亿美元。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双方今后将联合开采俄罗斯北极大陆架50亿桶原油和10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开采区域面积大约12.5万平方公里。

摘自2011年1月16日《文汇报》

◇判断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导致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右手法则):伸直右手,四指并拢,大拇指展开,掌心向上,四指方向指向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则大拇指的朝向即偏向后的运动方向。南半球(左手法则):方法与北半球相同。

◇判定气旋和反气旋。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是呈逆时针方向向内辐合。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是呈顺时针方向向外辐散。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方法与北半球相同。

“打造森林城市”有违科学

在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上,政协委员祝玉刚认为,当前流行于一些地方的“打造森林城市”的提法有违科学。

“森林是一种自然生态,非人工可以打造。”祝玉刚说,近年来,国内不少大中城市在“打造森林城市”的口号下,种植成千上万棵大树,需要大量浇水,甚至需要给树打吊瓶输营养液,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遇到长期干旱无雨的情况,用水量将更大,给本来就缺水的城市雪上加霜。

祝玉刚委员说,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大多数在北方,城市绿化用水量越来越大,树木与人争水情况越来越严重。如北方某城市10年打造森林城市,造成居民用水告急,到了夏天连续数月白天停水,居民只能在午夜接一些生活必须用水,苦不堪言。有的城市为了打造森林城市,把已经硬化平整的人行道刨开种上树,为了追求数量,也不顾合理密度,成活率很低,造成极大浪费。还有些城市从外地买来大量树种,几万株成片种植,把一座座山坡都栽满了,可这些地方十年九旱,树木单靠自然降水不会存活长久,只能靠人工浇水维持。

祝玉刚委员说,最近英国一项历时4年的研究报告指出:不科学的植树不但不会得到水分补充,反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加剧沙漠化。这份报告得到许多森林和水文专家的支持。

为此,祝玉刚委员建议,城市绿化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应有低碳生态理念,要选择适应当地生存条件的植物种类,草灌乔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同时,植树造林不能搞政绩工程,急功近利,贪大求洋,大树进城、引进国外草种既费钱又费水,效果不一定好。应科学规划,长远考虑,持之以恒,将城市绿化纳入总体规划,逐步加以实施。》

摘自2011年1月20日《文汇报

伊朗宣布发现新大型气田

伊朗石油部长马苏德·米尔—卡齐米16日宣布,伊朗在该国南部波斯湾地区附近新发现一处大型气田。气田位于伊朗能源经济特区阿萨鲁耶以东。该气田地质储量为260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占地质储量的80%,达到2100亿立方米。新气田总价值达到500亿美元。

摘自2011年1月18日《解放日报》

“火星-500”试验舱将“登陆火星”

火星-500项目负责人21日说,试验舱下月“着陆”火星后,3名志愿者将模拟火星行走。

作为“登火星”模拟试验的第三阶段,火星-500项目6名志愿者去年6月进入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家研究所的试验舱,展开为期520天密闭试验,为今后探测火星积累经验。

项目负责人鲍里斯·莫鲁科夫说,经过8个多月“飞行”,试验舱将于2月1日进入火星轨道,12日登陆火星,3名志愿者会在14日至22日展开火星行走。

3人中包括一名俄罗斯宇航员、一名欧洲航天局宇航员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宇航员教员王跃。

在500多天密闭试验中,志愿者们可经由电子邮件和视频录像与外界沟通,吃类似国际空间站宇航员食用的罐头食品,每周洗一次澡。

但莫鲁科夫说,迄今没有志愿者打算中途退出。

“他们健康状况不错,一些人的体格还因定期训练变得更健壮,”他说,“他们动力十足,但当然会感到疲劳,这再自然不过。”

登陆火星后,6名志愿者将踏上归途,返回地球。这一为期数月的旅程被认为是整个试验最具挑战的部分。

“一成不变的单调日子对他们而言非常艰难,”莫鲁科夫说,“疲劳和认为试验已经结束的想法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摘自2011年1月23日《文汇报》

国内外主要城市森林覆盖率(单位:%)

国内

城市名称 森林覆盖率

杭州 64

广州 44.4

北京 36.7

重庆 35

南京 24

上海 12.58

国外

城市名称 森林覆盖率

莫斯科 35.5

伦敦 34.8

东京 33

巴黎 27

纽约 24

摘自2011年1月23日《文汇报》

粤人均GDP近7000美元

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0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45472.83亿元,人均GDP折合接近700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10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经济总量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比重为11.4%。

摘自2011年1月25日《文汇报》

印度“崛起”:前面的路还很长

关于印度的崛起,很多人认为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改革,自那时起印度崛起就逐渐蔚然成势了。其实这是一个不怎么准确的说法,尽管印度媒体乃至官方有时候也持这种说法。

根据权威的统计,印度在1990年代初启动经济改革后,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增长实际非常有限,GDP年平均增长率基本不超过5%,而且各地差别还很大,如喀拉拉邦及南方的一些邦,自由化的经济政策确实带来了好处,给企业松了绑,特别是一些积年甚久的规则,如企业许可证制度、进出口管制等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规则得到破解,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的大多数邦,经济改革毫无起色,从统计上看,有些邦的经济增长率还不如改革前,拖了全国的后腿。

当然全国年均4%~5%这个数据与印度之前更为缓慢的增长速度相比,可以算是一个成就,但与世人一般理解的经济起飞所代表的所谓“崛起”,其实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长期来,印度国民深信印度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现代印度的缔造者尼赫鲁早在印度尚未取得完全独立时就在他的自传中代表印度国民宣示了印度在国际上要实现的目标,那就是“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有意思的是,尼赫鲁当年就认为印度绝不可以逊色于任何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可以排在印度前面的,按尼赫鲁看来,就是美国、苏联和中国,印度也许可屈居第四。

在印度独立后的60多年历史中,这个国家为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常常以失望告终,但印度国民并不灰心,对自己的国家应有的前程仍然充满信心。支撑这种信心的就是印度经济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

在这个进程中,印度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印度排名前列的大软件公司最近都在忙着建造最具前沿艺术风格的办公楼,不惜投入巨资,理由是只有伟大的建筑才能让客户信服,并给员工提供最佳的工作场所,这可以激励公司奋力向前。从这些豪言壮语和恢弘的建筑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经验正在印度复制。在印度企业家和民众的不断实践中,世界将因印度这个最古老的文明在新世纪中得到重生而更加精彩。

摘自2011年1月26日《文汇报》

奇思妙想 改变科学

是什么改变了人类对周遭世界的理解?又是什么引领着科学研究的方向?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期推出专辑,请生物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物理学、天文学、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发表看法,那些导致他们投身其中的科学世界发生天翻地覆变革的伟大“灵感”究竟是什么?同时也包含了科技编辑的一些想法。

地球工程:大规模改变地球环境

根据英国皇家学会的定义,地球工程是指“通过大规模地改变地球环境,来应对气候变化”。它有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其一,将进入大气层的太阳光反射回太空;其二,消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储存到地下。

对于第一种方式,向高层大气注入能反射阳光的硫酸气溶胶是一个相对便宜、简单、快捷的选择。因为火山爆发已经验证了这种办法的有效性。但如果不同时大幅度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个项目就必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因为一旦暂停,地球的温度就会急剧上升,破坏几十亿人赖以生存的亚洲季风。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国际上难以达成关于应对措施的共同协议。

相比之下,第二种方式的国际分歧就小得多了。但技术与注入气溶胶相比都还不成熟,也比较昂贵,所以,它所带来的益处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这种两分法正体现了地球工程所面临的困境。地球工程代表着科学与自然相结合的一个全新领域,所以被称为拯救地球的“最后一剂猛药”。但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社会阻力最终可能会远远大于技术障碍。正如我们曾忽视核能的教训及转基因作物的危害一样。

生物造成的气候变化:地球的进化

地质记录显示,地球原本是在极端高温期和冰川期之间来回摆动,然而当地球上的生命进化完之后,冰川期就从未出现过。生命进化对气候的“反馈”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

大约在10亿年前至5亿年前之间,地球的历史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片段:在最开始的节点上,尽管现代真核生物蓬勃发展,但它们仅作为单细胞而繁衍生息;而在最终的节点上,那个世界同现在非常相像,到处都是大型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鱼类。

地质记录显示,在这两个节点之间,地球在极端高温期和雪球冰川期之间不停地来回摆荡。传统的观点认为,诸如大陆碰撞等地质过程造成了这种气候的不稳定性。然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命进化带来的反馈作用才是关键原因。例如,雪球冰川会是由多细胞海藻和海绵的进化而带来的吗?这两种生物都依赖空气中的温室气体碳为生,进而降低了空气的储热能力。但是,当它们死亡时,碳也将随之入海变成沉积物。

地球会通过生物进化所产生的碳循环而生存下来吗?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雪球冰川在“碳循环”生物的进化之前就已广泛存在,然而,当这些生物进化完之后,雪球冰川就从未出现过。

这样的问题不是奇思妙想。当我们试图探究自身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时,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来审视地球的历史以及地球生物的作用。

深海观测站:在海底深处“通电”

能不能用传感器组成网络,把人类探寻的触角通往未开发的海洋深处?

海洋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占全球地震所释放能量90%的海底地震,是如何发生在海底俯冲带?海底生物是什么样子?

缺乏数据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拦路虎”,但一个新项目成为了“救星”,并摒弃了传统依托船舶探险的费力做法。这种给海洋“通电”的新方案,通过由传感器组成的网络,将美国沿海区域、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面与海底串联起来。之后,把传感器采集到的视频数据通过互联网发送到实验室、学校和家庭。

这项工作自从前年开始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接下来,与海洋的实时互动将成为人类探索地球最后边界的突破口。

地球扫描:地球下面是什么?

相对于外太空,人类对于地球内部世界的了解仍极为有限。那么,在我们脚下那口“翻腾的大锅”里,到底有些什么?

相比于人类生活的地球,我们对外太空的了解反而更多。但地质学家现在可以听到整个地球最微小的震动所带来的“嗡嗡声”,分析这些震动的速度和强度,可以帮助人们对地底的了解。

其中,在北美开展的“美国台阵”(USArray)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项目,以由西向东的滚动方式扫描整个欧洲大陆的内部。它揭示了黄石国家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如何从地底1000公里深的炽热地幔中获得热量。另外,一些其他项目展示了印度大陆如何支撑起整个喜马拉雅山脉。

今年,科学家们将登上日本一艘名为“地球号”的深海钻井船,他们希望通过钻开一块薄薄的大洋地壳到达地球的地幔。这将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岩石如何在地幔中循环和混合,以及解答地幔这口“翻腾的大锅”如何驱动板块构造并最后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问题。随着气溶胶的注入,它所带来的效益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出现。

人工光合作用:凭空产生能量

树叶是美丽的事物,也是化学工程的奇迹。科技能复制这种自然力吗?

树叶的光合反应中心能吸收太阳能,使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产生反应并生成葡萄糖,这些“养分”哺育和建造着地球上的植物。

科技能复制这种自然力吗?太阳是目前为止最大的能量源,但阳光并非随时随处可见。如果能找到一种廉价的方法,把太阳能转化成无限期储存、运输、使用的化学燃料,那么人类就步入到了清洁能源时代。

目前,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把收集光线的微粒嵌入人造“光合膜”中,让其吸收太阳能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过,这种反应的产物不是糖,而是环保型低碳燃料:氢气、甲醇和可供未来飞行器等特殊设备使用的高能量密度燃料。

2010年,美国能源部拨款1.22亿美元,在加州设立人工光合作用联合中心。这一行动引发了全球性竞赛,各国都在为开发新的吸收剂、催化剂和“光合膜”而进行技术较量。如果这些“人造”产品最终从构想走向现实,那么,将大大推动人工光合作用的发展并改变人类对世界的看法。

把太阳能转化成可储存、运输的化学燃料,将有助于人类步入清洁能源时代。

无氧地带:气候变化导致“死海”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鱼类和海洋生物缺氧窒息?

虽然我们为气候变化给陆地生物(包括人类自身)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担忧,但全球变暖已经给海洋系统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几个世纪以来,已发生明显改变的大气热量正慢慢地渗入到海洋。由于温水溶解氧的能力远远低于冷水,因此,很多海洋鱼类和其他生物可能会因为缺氧而窒息死亡。

一些海洋已经出现了这种无氧“死亡地带”。比如,一个位于墨西哥湾的上千平方公里的区域。仿真模拟的结果表明,在未来2000年内,由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将使这块区域的总面积增加7倍。

摘自2011年1月26日《文汇报》

猜你喜欢

海洋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