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漳州市临港工业的发展
2011-04-04林惠虾
林惠虾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依托临海优势和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工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十一五”以来,漳州市政府提出了“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按照产业集群的思路,把石化、能源和装备机械等临港重化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将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滨海矿产业和海洋综合利用业,作为漳州市建成海西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的重要目标。临港工业将成为漳州市未来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一、漳州市临港工业发展的优势
1.港口优势。漳州市优良港湾众多,海岸线长715公里,居福建省沿海各市区第三位,其中规划和预留港口岸线长80公里,可开发建设万吨级以上码头133个,招银、后石、古雷三个深水港区靠近国际习惯航道,水深和锚地条件可满足建设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码头和25万吨级散货矿石、30万吨级油品化工码头需要。
2.资源优势。漳州市土地、淡水等资源丰富。全市陆域面积1.26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全省最大的冲积平原,港口后方陆域有1000多平方公里低矮丘陵、浅海滩涂可供开发,腹地广阔;福建省第二大江九龙江贯穿漳州市全境,枯水期在保证农业灌溉用水的前提下日供水量可达400万吨以上,为漳州市发展临港产业、临港经济、临港城市提供资源保障。
3.区位优势。漳州市与台湾隔海相望,东与厦门毗邻,南与潮汕交接,自古就是闽粤赣交通要道,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海西对接“珠三角”、辐射湘赣腹地的桥头堡。厦深、龙厦铁路的建成,使营运成本降低,经济腹地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延伸到闽西、粤东、赣南、湘南等地。
4.后发优势。“十一五”以来,漳州市提出了“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已经明确把临港工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根据海西战略和功能区定位,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提出了“一带、五轴、九区”网状空间开发格局,漳州市作为五轴中,厦门—漳州—龙岩—赣州发展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发挥漳州市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连接等优势,突出体现漳州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重要作用。古雷石化、福欣特钢、旗滨玻璃、台湾玻璃等一批重大临港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投建,后发优势日益显现,为漳州市发展临港工业提供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
二、漳州市临港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港口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漳州市虽然港口资源颇具优势,但由于投入不足,未能较好转化为经济优势,集中表现在港区布局分散,深水泊位少。除招银港区、后石港区拥有8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和古雷港区一个在建的5万吨级泊位外,其余的都是5000吨级以下的泊位,至今尚未形成较具规模的深水港区。大部分集装箱长期以来经由厦门海沧、东渡港区出口,甚至“弃水走陆”。港区内船代、理货、拖轮等港口服务业还不配套,燃料、淡水、船舶物料供应以及船员服务等综合性服务能力比较薄弱。对外经贸、临港产业、港口经济的规模较小,港口整体服务和带动功能的提升尤为迫切。
2.空港建设正在规划,立体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尽管这几年加大了漳州市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建设力度,陆路通达尚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全市干线公路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扩充。公路桥梁约有50%是20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使用年限长,已不能适应当今交通量的需要。连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湘赣腹地的铁路大通道尚未建成,铁路客货运输能力较弱。从海域通道看,航道建设养护滞后,新疏浚、开通的航道不多,现有航道的养护也不到位;从空中通道看,民用机场尚为空白。
3.产业集群同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部分区域临港工业企业布局较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同一区域生产同类传统产品,以至产品更新换代慢,市场需求与有效供给矛盾突出,高附加值和出口产品少。同时由于缺乏前期规划,企业之间各自为战的现象较为严重,区域分工不清晰,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现象较为普遍。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产业整合存在较大空间。产品没有达到打造和延长工业产业链的目标。
4.港口发展腹地拓展不足。腹地是港口发展的依托,没有足够的腹地就没有足够的货源,港口的发展将面临威胁。漳州市地处闽东南沿海中心地带,位于厦门和汕头之间,具有承北接南、东拓西联的优势,且是福建省东进西出的主要节点,肩负着联结珠三角进出通道、拓宽厦门湾腹地及连接内陆地区货物转运聚散的重任,但由于漳州市处于全国铁路网络末梢、没有支撑港口运力的疏港铁路,港口腹地的拓展严重不足,腹地基本限于漳州本市境内,周边和内陆腹地基本未开拓,港口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受到明显制约,反过来又限制港口功能的扩展,削弱港口的竞争力。
三、加快漳州市临港工业发展的思考
1.优化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规划为指导,充分发挥规划在“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推进港口与区域发展一体化,重新明确各个港区的功能定位,发挥港口的枢纽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使临港工业成为漳州市的龙头产业,实现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从世界各国临港工业发展的经验看,公路、铁路和海岸等交通沿线一直是临港工业的热点区域,因此规划建设应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形成海峡西岸南部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建成面向亚太地区、连接两岸三地、服务周边地区新的对外开放通道,形成以大型散杂货物、矿产建材、石油化工等为主的区域性专业物流中心。
2.培育与港口相关的特色产业集群。漳州市组合港划分为7个港区,包括厦门湾南岸的招银、后石、石码3个港区和泛东山湾的古雷、东山、云霄、诏安4个港区。根据陆域上的空间布局,可以根据各个港口不同的特点,形成九龙江口两岸产业集聚区、南太武滨海新城区和泛东山湾产业集聚区3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以九龙江口的招银、后石、石码3个港区为主体,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物流业、港口运输业、旅游业和综合服务业,推进九龙江两岸产业连片发展,形成与厦门港北岸紧密合作的产业密集区,带动平和开发区和华安丰山工业集中区发展,辐射长泰、南靖、平和、华安等广大陆域和腹地梯次、联动发展。由于南太武滨海新区是厦门湾的重要腹地,可作为厦门湾对台产业对接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辐射陆域和腹地联动发展,形成港城互动、海陆联动的全面发展格局。泛东山湾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古雷、东山、诏安、云霄4个港区,有以厦深铁路沿线以南区域为主所形成的“滨海旅游圈”,沿海岸线优质的海产品养殖带和养殖基地,可以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大型散杂和特色物流业、旅游业、幼稚海产品养殖业、海产品加工业,以临港工业的重大突破带动沿海线连片发展,形成以东山湾为主体的沿海产业密集区,带动和辐射漳浦、云霄、东山、诏安等陆域和腹地梯次、联动发展。
3.以临港工业为依托,发展相关服务业。临港工业不仅要注重海运的发展,也要注重金融、保险、物流、仓储等产业的聚集,同时也要促进相关第三产业和带动城市发展。积极发展与国际航运相配套的贸易、金融、船舶租赁、船舶燃油、淡水、物料等供应服务和海事、海商法律服务,加快培育船代、货代、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配套完善宾馆、市场、餐饮、休闲等服务设施,增强港口综合服务功能。
4.加快临海交通体系建设。围绕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加快沿海交通网络建设,重点建设疏港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尽快形成完整的疏港交通体系。重点加快建设厦漳跨海大桥与之相连的沿海大通道、漳州开发区四区和古雷两个30万吨级码头群,厦深、龙厦铁路漳州段和港尾干线三大铁路,以及厦漳高速扩建、招银疏港高速、厦成高速漳州段、福广高速天宝至诏安段、漳州南联络线和东山联络线6条高速公路,全面提升漳州市承载大项目、集聚大产业、吸纳大物流的能力,为漳州市乃至海西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保障。
[1]漳州市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发展规划(2011—2015)[N].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2011.
[2]漳州市依港立市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EB/OL].http://www.docin.com/p -95458460.html.
[3]胡博,伍世代.漳州市海洋经济未来发展趋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4]李东霖,姜文达.国际临港工业发展新趋向及宁波临港工业的发展对策[J].时代经贸,2010(20).
[5]发展龙海临港工业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金融论丛,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