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具有创新内核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2011-04-03刘思博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10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内核理念

刘思博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论具有创新内核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刘思博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从创建创新型高校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理念出发,认为高校应建设具有创新内核的制度文化,并且对具有创新内核的制度文化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探讨。

创新内核;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具有诸多的类型与形式。它既是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也体现着民族特征与风范,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智慧的凝聚与沉淀。它既体现着民族物质、政治与精神建设的文明程度、科学性、先进性,也是民族前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它既反映出民族发展的沿革,也受时代的召唤与牵引,散发出浓烈的时代气息。一个国家或民族,提倡什么样的文化、发展什么样的文化、怎样进行文化建设,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对公民素质、品位的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制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地区、部门、单位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彰现,标志着管理科学性、合理性、正确性的程度。一个国家、地区、部门、单位,设置什么样的组织管理机制、制定一些什么政策与规章制度,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彰什么、惩治什么,既直接影响着国家、地区、部门、单位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它们制度文化建设科学与不科学,合理与不合理,正确与不正确的分野。

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场所,也是传承文化和创造新文化的主要基地。高校的发展、强盛,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陶冶;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滋养、烘托、熏陶。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既是学校领导政策水平、集体智慧与管理理念、管理能力的反映,也是学校文化底蕴、文化品位的反映,标志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准与发展方向。基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建设具有创新内核的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 具有创新内核的高校制度文化是优秀、先进文化的彰显

优秀、先进文化之所以被称为优秀、先进,主要是这种文化的内核是创新。制度文化的好与坏、优与劣、先进与落后,取决于这种制度文化的创造性与可创造性。创造性是指这种制度文化本身的创新程度、科学性以及价值含量。可创造性是指这种制度文化能激励人们进行创新活动功能与作用的大小。这种创新不只是内容与形式的简单改变,也不是随意性的标奇立异,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分析、深入的探讨研究基础之上的,是智慧的结晶与闪烁。具有创新内核的高校制度文化就是这种优秀、先进文化的彰现,具有优秀、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

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要建立在科学、合理、完美的基础上,要体现出高层次的文化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必须突出优秀、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不断地进行创新。高校在制订各种政策与规章制度时,都必须对相关的各种因素与关系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权衡利弊与得失。既要创新,又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要求;既要借鉴,又要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具有自己的特色;既要分析评价它可能产生的有利、有益的效果,也要分析评价它可能产生的不利或有害的效果;既要考虑它的相对稳定性,也要考虑它的可塑性与持续发展性;既要尽量确保是建立在科学、合理、完善与完美的基础之上,又要确保具有优秀、先进文化创造性与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

总之,创新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核,其核心价值取向是有利于学校各种因素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学校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最佳的效果与作用。因比,不断地进行科学的制度创新,尽量推动高校各项工作快速、高效地进行与发展,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根本,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个根本而进行。

二 具有创新内核的高校制度文化是具有强大凝集力、向心力、亲和力的文化

制度作为学校的一种管理工具与手段,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与效果,既可以调动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上进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也可以挫伤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上进心,影响他们知识、能力、才华与创新潜能的发挥与运用;既可以成为人心融合、凝结的催化剂,促进学校师生员工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增强,也可以成为分化人心的分解物,导致师生员工人心涣散、情感背离、价值取向异化;既可以成为动力,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快速、高效发展,也可以成为阻力,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学校的发展。可见,高校制定一些什么样的政策与规章制度,或者采取一些什么举措,对学校各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高校领导必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

具有创新内核的高校制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与亲和力的文化,是根植于和谐文化的沃土之中的。它的宗旨是通过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方法以及各种政策、规章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形成共同奋斗目标与价值取向,促进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它是人心融合、凝结的催化剂,能促进学校师生员工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增强,使全校师生员工都心系学校、热爱学校、关心学校,具有强烈的“恋校情结”,愿意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

意大利艺术家卢恰诺·德克福申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单翼的天使,只有拥抱在一起才能飞翔”。一个国家要强盛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地拥抱一起才能实现,一所高校要发展、超越,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才能实现。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朝着有利于师生员工形成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方向发展,不能成为导致师生员工人心涣散、情感背离、价值取向异化的分解物。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人文关爱理念与精神。无论是管理理念、管理的方式方法与手段,还是政策与规章制度的制定或改革,都必须要充分体现对师生员工的关心、关怀与关爱。要尽量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心理需求;要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各种后顾之忧;要尽量维护、巩固、发展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尽量为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创造好的条件,提供好的平台;要尽重促进他们对学校认同感、亲切感以及强烈的主入翁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如果一所高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方法以及各种政策、规章制度不能体现人文关爱的理念与精神,师生员工就很难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亲切感和主人翁意识,也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与亲和力。有调查研究表明,有些高校的领导不把师生员工当主人看待,而是仅仅把他们看作管理的对象,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人生价值、心理需求与合法利益,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方法以及各种政策、规章制度中,不仅不体现人文关爱的理念与精神,而且总是给师生员工设置各种障碍与约束,甚至为了维护领导层的利益,总是损害师生员工的利益。结果导致师生员工对学校强烈不满,人心越来越涣散。可见,具有创新内核的高校制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与亲和力的文化,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三 具有创新内核的高校制度文化是一种有利于师生员工创造个性发展与优化的文化

高校既是传承文化、创造新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否能充分显示出高品位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决于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否有利于师生员工创造个性的发展与优化。创造个性是个性结构的核心部分,是最需要培养与优化的方面。尤其是高校,工作性质的根本特征是创新,师生员工创造个性的培养与优化更为重要,无论是成为创新型教师,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个性的培养与优化都是首要任务。

创新是人的本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自然表现,它起源于“生命始于创造”的根本理念,起源于“生存源于创新”的进化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实质上就是改革与创新的史册,人类在想方设法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类本身,不仅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的进化与提高,不断地给生命赋予新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使人类社会越来越美好,也使生命变得越来越灿烂辉煌。创新也是个性自由发展的产物,是主体最高层次的内在需要,是主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实质上也是人类追求个性完美与个性绽放的史册。人类的个体在趋同于群体共同奋斗目标与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总是追求个性的塑造与优化,尤其是创造个性的塑造与优化,力求自己的人生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可见,创新是人的本性,是生命的永恒;追求创造个性的发展与优化也是人的本性,也是生命的永恒。

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师生员工创造个性的发展与优化,无论是在管理理念、管理的方式方法上,还是在制定各种政策与规章制度时,都要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师生员工创造个性的发展与优化。因为每个师生员工的生活经历不同、学的专业不同、兴趣爱好与特长不同,主攻的方向也就不同,尽管都需要培养创造个性,但每个师生员工所要培养的创造个性的结构不一样,其优化的程度与要求也有差异性。因此,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为师生员工创造个性的发展与优化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对于师生员工创造个性的发展与优化要给予制度上的保障与鼓励,要尽量通过政策与规章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鼓励、促进广大师生员工积极主动地培养和优化自己的创造个性,尽量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教师和创新型人才。

四 具有创新内核的高校制度文化是一种有利于师生员工创新潜能充分发挥与创新素质空前提高的文化

尽管制度具有双刃剑的功能与作用,但优秀、先进的制度文化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是积极的、有利的、有益的,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板性、激发人们的上进性,促进人们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使人们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各种素质得到空前提高。现代管理理念不再是为管理而管理的理念,更不是对管理对象实行“管、卡、压”的理念,而是促进每个管理对象个性解放、潜能充分发挥、生命价值充分绽放的理念。管理的价值取向不再是禁锢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手脚,让人们成为“顺民”,而是要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上进心,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顽强拼搏,创造人生的辉煌。

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创新不仅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更是各行各业竞争获胜的法宝。然而,创新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思想解放、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这就需要有优秀、先进制度文化的支撑、保障与激励。纵观我国制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尽管不乏一些仁人志士的诉求,有不少改革创新的举措。但受传统为管理而管理和“管、卡、压”管理观念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不仅缺乏激励特质,而且成为禁锢人们思想、束缚人们手脚的桎梏,导致人们创新的本性被压抑,不敢开拓与创新,生命之光越来越暗淡。即使是当今国家大力提倡改革创新的年代,很多部门、单位管理的价值取向仍然是管理而不是激励,缺乏激励因素,没有激励机制。这样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积极性、上进心与创造心,影响人们潜能的充分发挥与运用,影响人们素质的提高。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也是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更需要优秀、先进制度文化的支撑、保障与激励。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朝着这种优秀、先进制度文化的方向发展,在制定各种政策、规章制度或推出某项改革举措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它的鼓舞、激励作用与功能,要尽量做到能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创新的积极性、上进心与创造心,能激励师生员工顽强拼搏、不断探索、进取;使师生员工的各种潜能,尤其是创新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分与运用;使师生员工的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得到空前提高。

[1]鲁婉玉,王洪斌.大学制度文化创新模式构建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9(2).

[2]周宝民.加强制度文化创新 促进大学精神提升[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王栋民.认识校园文化 建设校园文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5(7).

[4]姚 静.校园文化的功能与构建[J].铜陵学院学报,2007(2).

[5]曾小华.文化、制度与制度文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

[6]张玉梅,李 静,马昌浩.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党史博采(理论),2009(11).

[7]赵观石.我国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问题与发展趋势[J].煤炭高等教育,2007(3).

G641

A

1674-5884(2011)10-0053-03

2011-07-11

刘思博(1987-),男,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文化与行政哲学研究。

(责任编校 许中坚)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内核理念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基于嵌入式Linux内核的自恢复设计
Linux内核mmap保护机制研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微生物内核 生态型农资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