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浪费了多少时间
2011-04-03江苏省天一中学214101
江苏省天一中学(214101) 肖 萍
我浪费了多少时间
江苏省天一中学(214101) 肖 萍
缘由
礼拜天,我带女儿去参加早教课程的体验课。由于时间还早,女儿就在外面的大厅里玩起来,跟大部分早教中心一样:大厅里有一个壁挂电视,放着动画片;电视机下方有个书柜,里面放着几本书;周围错落着布置些桌椅。女儿的注意力显然被电视机吸引了,来上体验课的其他几个孩子也都依次坐在女儿身边,津津有味的看起电视来。按照惯例,接下来会有上体验课的老师号召孩子们进教室:小朋友们,现在我们进教室上课,看谁第一个坐好之类的,然后家长会被请到一间教室里听他们千遍一律的宣传。我坐在一边静静地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时间已经到了,却还没见有人来让孩子进教室。只见一个大男孩拿着球跟小孩子做起游戏来了,难道还没到上课时间,我在想。有些小孩子很快被那只球吸引了,他们一会玩传球游戏,一会玩投球游戏,不一会儿在座的小孩子都被吸引了过来,玩的开心得不得了。慢慢的,小孩子都被请到了空地上,一个接一个的玩起了开火车的游戏,火车开到哪里去呢,我想,你可能猜到了:开到了教室里。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拒绝这样做。
从早教中心出来后,我一直在琢磨刚才这一幕。作为教师,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应追求这样的境界呢。回想自己07年刚到高中时的情景,不禁悍然。07年到高中前,我在初中已经呆了五年,当时初中正值新课改,历史与地理合并为一门学科《历史与社会》。薄薄一本书,每周的课时却是四课时,也就意味着我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搜集资料,凡是课本里涉及的内容,我都用学生的、真实的行动去充实它,甚至开展了一些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切切实实的去做,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然而到了高中,每周两课时,每节课这么多的内容要在一节课内讲完,而且内容深奥,绝不是肤浅的就能读懂。于是,我绝不讲一句废话,简短的意思绝不用复合句,一个知识讲完了紧接着第二个知识。就这样,每节课都在争分夺秒中度过,不浪费一点点时间,不要说给学生讨论交流、酝酿情感,就是思考的时间也少得可怜。在学生怨声载道的时候,我甚至还有了成功的喜悦,深奥的高中知识我已经弄清楚了,并且能在给定的课时里上完。
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居然一学期已经过去了,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成绩很不尽如人意,自己也没认识几个学生,更谈不上产生感情。我已经不是初为人师,可我还是犯了很低级的错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之后,我想起了那句话“人离不开盐,但不能直接吃盐”,教育绝不是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读给他们听或者划给他们看,不应是告诉学生“是什么”,绝不是照本宣科。
顿悟
那教育是什么呢?
翻阅了大量的书籍,阅读了众多的名家,虽说不敢妄下定义,但我觉得教育包括重视人类核心价值的浸染,重视理智训练,重视充分和得体的自我表达;教育也包括学习内容是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的内在需要的,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的;教育也包括教育过程中始终充满礼貌、尊严、秩序、温暖和热情——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他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对学习的激情,校园生活是能够令人沉醉和怡然的。教育必然内含着某种心灵的引领和精神的激励,绝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与传播。课堂是教育的载体,怎样的课堂才能实现这样宏伟目标呢?这节早教体验课给我很大的启示:知识不是东西,学习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支持,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并在构建的过程中师生分享了对学习的激情,分享种种新的发现,进而完善知识结构,完善人格。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然要先营造舒适的课堂心理氛围,只有当学生处于身心放松状态,思维才能进入活跃状态。抱着这样的理念,我开始学习在课堂上“浪费”时间来营造师生情感共鸣、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实践
【经验课程】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很多的知识在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不是一片空白,可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却经常把我们的学生定位成一片白纸,在白纸上来策划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构思,而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教学中,应当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已有认识出发,在丰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研究活动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得出有关的学科结论。如教学必修二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其中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这对于无锡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无锡有“鱼米之乡”之称,这里水稻的种植史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时期,而我们学校里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所以关于水稻的种植,班级里有着丰富的资源。而以前,为了所谓的节约时间,我就直接告诉他们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间所需的劳动力等(虽然说也给了相关的图片,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现在,我让学生自己回忆水稻的种植过程,通过触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知水稻种植特性,学生主动性很强,参与课堂的热情很高,这就为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打好铺垫,所以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总结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就显得水到渠成。而以前在告知学生生产过程后,学生被动的听,根本没有融入课堂,接下来总结生产特点就显得生硬得很,一节课下来索然无味。
【生活课程】地理是一门内涵和外延都很广泛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人文地理内容许多是关于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方面的知识。而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文化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但课本来不及及时更新,更无法涉及到学生身边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将身边生动真实的案例引入课堂。而身边的案例往往不像课本给的案例那样经过处理后言简意赅,学生一目了然。他需要学生花时间阅读,需要学生提炼,所以势必会“浪费”点时间。但是这样做的好处,那真是会超乎想象。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地理事件特别感兴趣,也许是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也许是让他们用另外一种角度来观察生活唤起他们的新鲜感,总之他们显示了出了浓浓的兴趣。如:在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这历来是比较枯燥的内容,概念多,内容琐碎。于是我尝试着换了一种方式来教,以不远处的锡山开发区为例来讲解。先列举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著名企业(有些是外资企业),然后问学生:这些企业为何在此聚集?引出空间利用上的空间联系,接着再出示鞍山工业区,问:(1)是否存在其他更为主要的联系?引出工序上的联系;(2)集聚后有何优势?(3)此地域是否是规划建设形成的,如果不是,又是怎样形成的?这样这节课涉及的几个晦涩的概念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学生不仅没觉得枯燥没趣,反而兴趣盎然!
【热点课程】时事是地理课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尽管他可遇不可求,可倘若是个有心人,一定能把时事引入课堂。当然时事的引入,不能功利地为了引入而引入,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认为你很生硬,也会影响他们世界观。因为他们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正确的评价时事,而不仅仅是知道,所以就要介绍整个时事的原委,并要适当的剖析和评价背景、缘由、过程、发展趋势。而学生总是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时事热点由于具有较新的时效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必修三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我以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作为导入,先阐述漏油的地点、公司等基本状况,(1)然后出示当时抢救的画面,问:这些营救船只如何在茫茫大海里迅速到达出事地点,引出GPS;(2)出示墨西哥湾受灾区面积,引出RS;(3)问:有专家担心漏油事件会影响到大西洋,这样的忧虑有依据吗?引出GIS。通过时事的引入,既让学生感性认识3S各自的作用,又唤起他们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情境课程】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有些情境在生活当中找不到现成的案例,这就需要老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二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时,先给出光照图,指出地球上的光和热都来自太阳,再给出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高处不胜寒”,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引燃学生的求知欲。又如在讲授“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我就蒙牛“特仑苏”的广告语作为导入:“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然后根据外包装找出其中缘由。其包装上的理由是:产自北纬40°中国乳都核心区,全球优质奶源的黄金纬度带。问:这样的宣传有何依据吗?如果有依据,那么是什么?学生马上产生浓厚兴趣,纷纷议论探究起来。
总而言之,创设师生情感共鸣、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是一节课的起点,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起点。唯有这样才会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